首页   

浙江大学,最新Nature Materials,突破聚芳胺精准合成技术!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化学  · 1 周前

正文


浙江大学李昌志教授团队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反应性调控的连续碳氮偶联缩聚”新方法,实现了功能化聚芳胺的精准合成,并成功应用于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该技术制备的三元聚合物空穴传输层使电池效率突破25.2%,且具备优异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与稳定性。这一成果为有机光电子器件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关键材料基础。

技术突破:两步调控实现精准聚合

传统碳碳(C-C)偶联聚合存在批次差异大、成本高等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钯催化的连续碳氮(C-N)偶联策略,通过两步反应循环精准调控中间体活性:

1.首步循环:高活性伯芳胺与二溴联苯反应生成双功能仲芳胺中间体,其反应活性降低并保持“休眠”状态;

2.次步循环:待伯芳胺完全消耗后,中间体与剩余二溴联苯继续偶联,形成分子量分布窄(分散度D≈1.6)的聚芳胺(图1)。
该方法从0.5克至500克规模连续放大实验中均保持高度一致性,第三方验证的千克级合成成功率超过90%(图2)。

图1.交叉偶联缩聚。

图2.机械研究。

材料创新:三元聚合物优化界面性能

通过引入甲氧基取代芳胺单体,团队设计出三元共聚物PTAMA。相较于传统非极性聚芳胺(如PTAA),PTAMA表现出:

·界面亲和性提升:接触角从PTAA的75°降至51°,促进钙钛矿前驱体溶液均匀铺展;

·晶体质量优化钙钛矿薄膜晶粒更致密,缺陷态密度降低(图4d,e);
·载流子提取增强光致发光淬灭效率提升,非辐射电压损失减少18 mV。

应用成果: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

基于PTAMA空穴传输层的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ITO/NiOx/HTL/钙钛矿/PCBM/BCP/Ag)实现:

· 效率突破:认证效率25.2%(活性面积5.97 mm²),大面积器件(128 mm²)效率达23.2%;

· 稳定性优异:连续1太阳光等效照射1400小时后,性能保持初始值的83%,远超PTAA器件(700小时降至80%);
· 低滞后效应:正反向扫描效率偏差可忽略(图4a,f)。

图 3.基板范围。

图4.PSC的装置性能。

行业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不仅为功能化共轭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提供了普适性方法,更推动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新方法兼具低成本、高重复性与规模化潜力,未来可拓展至有机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等领域,助力柔性电子器件发展。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