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个全新的电视节目种类横空出世

小院闲聊  · 电视剧  · 1 月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央视八频道新推出的电视剧《我是刑警》,该剧涉及真实案件,展现了刑警破案的过程。剧集引起了两极分化的反响,有人赞扬其真实还原警察工作,有人认为手法落后。作者认为该剧开创了全新的电视片种类,称之为“电视报告文学”,与传统的电视剧不同,它在真实人物和事件基础上进行文学夸张。观众对这种新体裁的接受程度尚待观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视剧《我是刑警》介绍

央视八频道推出,涉及真实案件,展现刑警破案过程。

关键观点2: 剧集反响

观众反响两极分化,有人赞扬真实还原,有人认为手法落后。

关键观点3: 关于“电视报告文学”的定义

作者在文中提出《我是刑警》开创了新的电视片种类“电视报告文学”,在真实人物和事件基础上进行文学夸张,注重表彰和宣传。

关键观点4: 电视报告文学与传统电视剧的区别

传统电视剧注重剧情和角色,电视报告文学更注重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宣传,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差异。

关键观点5: 观众对新体裁的接受程度

观众对新推出的电视报告文学作品《我是刑警》的接受程度尚待观察。


正文


一个全新的电视节目

种类横空出世


01


最近,央视的八频道放出了一部电视剧《我是刑警》。光看剧名,99%的人都以为这应该是一部破案、抓罪犯的悬疑剧或侦探推理剧。但看了该剧的人——无论是否看完——都会诧异地发现,这部剧与他们心目中以为的类型电视剧相差甚远,它既不是悬疑,也不是推理,连最简单的警匪片也算不上。

该剧确实是由一个又一个案例串联组成的,单纯地按类型剧的要求看这部连续剧,它是肯定不合格的——剧情拖沓、缺乏精彩的矛盾冲突,反映破案的过程全是大篇幅的开会。似乎只有开会才是破案的关键,所有核心刑警和专家也都天天泡在会议上。这种表现刑侦的影视作品不仅国外没有,在国内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熟悉中国警察工作,特别是了解刑警破案内幕的人,则对这部剧拍手成块,认为它最真实地还原了中国警察破案的方式、过程和艰辛,让广大百姓获得了了解中国警察真实工作状况的机会。

这部剧里涉及到的所有案件,都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破案的过程也是通过这部剧几乎高保真地被还原复制了。了解这些案件的人,自然是马上从剧中找到了熟悉的东西,跟着剧情回忆起那一个个曾经轰动全国的惊天大案,产生了强利的被带入感和共鸣。有人立即在网上倾力披露这些案件的背景和道听途说的传奇式故事,为该剧做足了诠释和互动式的“内容扩展”。

但这部剧对于不了解当时案情的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来讲,看的简直是一头雾水,有点不知所云的架势。他们大惑不解央视为何推出这么一部手法落后、显得非常老套乏味的侦探剧。

这种让观众感受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分裂状况,在国产电视剧里是非常少见的。这就像是四十多年前,崔健参加一届歌手大赛时,评委打出的分数一样——有人打出零分,有人则打出了满分十分。这在中国音乐类大赛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当时打满分的是作曲家王西麟,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国外交响乐队演奏最多的中国音乐之一。至于打零分的那些评委的名字我就不公开了,现在崔健在中国流行音乐上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他们,至少也与他们平起平坐了。




02


对这部电视剧产生如此巨大的两级分化的反响,我认为主要是对这部电视作品的分类可能有些问题。

因为它被冠以电视剧,人们便习惯性地按照电视剧的标准来观看和要求这部作品。但是单从传统电视剧的角度去观看的话,它肯定不符合观众已经熟悉了的电视剧“套路”。很多在一般类似电视剧中不会出现的因素,譬如不断地开会、“打嘴炮”,却在该剧中不断重复,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这样的内容在通常的电视剧里,一般都会非常简洁地一笔带过,绝不会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元素。因为它会让剧显得平淡、剧情推进拖沓,严重地考验着观众的耐心。

几乎可以说,这种只靠“说”的表现手法,是被公认的、造成电视剧失败的标志性败笔,没有任何专业的电视剧编剧会冒这种风险去编写。而通常的电视剧制片和导演,也不会轻易地接手去拍这样的一个剧。

特别是该剧的演员配置上,除了照顾、启用了前国手孔令辉已经失去名气的前女友马苏外,也确实动用了当前在观众心目中口碑极好的一应男明星,包括了于和伟、富大龙、丁勇岱等等。敢于动用这么强的阵容去制作这么一部貌似“非主流”的电视剧,真的很是超出常态地令人不解的。

唯一可以说得通的理由只有一个:它是一个命题作业,被要求最真实地还原公安战线英雄们的事迹,以及反映出全体公安干警门的真实工作状态。以便让广大观众了解他们、同情他们、支持他们的工作。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实最常用的办法是拍一部电视片,真实记录和反映这些情况,已达到宣传的目的。但这回承接这一任务者却要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任务。

其实,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察觉到,在不久前央视也曾推出一部电视剧《人民警察》,光看名字大家就知道这是一部宣传警察的片子,否则就不敢冠以这么大的名头。

但遗憾的是,这部剧虽然也动用了不少明星,但口碑极差。很少有人追着看完它,大多是看过几集后就放弃了。比较多的评论是剧中的情节太不真实,而且剧情琐碎,婆婆妈妈的更像是一部家长里短的肥皂剧。它对一般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可以说,《人民警察》也是一个应题作文,但它不幸的是一次失败的作业,肯定是不及格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达到宣传公安干警、帮助群众了解警察的辛苦、赢得大众同情和支持的目的。

尽管里面设置了反网络诈骗等与时代同步的最新内容,但仍然无法挽救这部名头响亮的电视剧的不理想的成效。参演的陆毅、万茜等原本混得脸熟的艺人,也被牵扯着遭受了一波网暴似的差评。这应该是这些艺人的一次“滑铁卢”,将来提起来难免要感叹一番。

显然,《人民警察》这种路数的答卷是交不了差的。领了任务的主创团队不得不苦思冥想地去另辟蹊径。




03


最终,经过一番挣扎和实验后,他们推出了《我是刑警》。

这部剧虽然打着警匪、探案等等的标签,实质上它讲的根本就不是这些悬疑、刺激的故事。严格来讲,它连电视剧都算不上——至少它与传统的电视剧大相径庭、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如果抱着看电视剧的心理去观看的话,观众注定是会失望的。

如果让我定义的话,《我是刑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电视片的种类,我宁可称之为“电视报告文学”。

年轻的朋友们可能对“报告文学”这一称呼很陌生。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报告文学是中国文学体裁中一个重要的、颇有影响力的种类。

它大约是在徐迟先生写数学奇人陈景润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发端。随即涌现出一大批记述中国科学、体育等不同界别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多篇作品,在社会引起了轰动性的效果。

报告文学非常类同于西方人的“非虚构小说”。它是在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基础上,进行略带文学夸张的一种写作方法。在这种作品里,真实是坚实的基础,夸张和虚构必须严格地控制在不影响真实性主旨的前提下进行的。超出了这个限制,就不能够称之为报告文学了。

与西方的“非虚构小说”相比,中国的报告文学只限于记述积极、正面的人物和事件,它所起到的表彰和宣传作用是核心主旨,很少有消极和批判性的作品。它在一段历史时期,曾经起到过宣传先进人物的良好作用。可以说,很多老百姓知道陈景润先生都是通过徐迟先生的那篇报告文学的。很多人了解中国一批伟大科学家的壮举和贡献,也都是通过相关的报告文学的。

可惜报告文学在中国红火的时间并不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中后期它就开始消陨,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今天再提起“报告文学”这个概念,很多人一无所知,有少数人只有依稀的模糊印象,只有我的同学谢志红记得清楚。因为她毕业后曾入职全国唯一的一家报告文学杂志社——《时代报告》杂志社。如今谢同学已经移居美国了,在巴尔的摩优哉悠哉地生活了。关于报告文学的那些往事,估计也已经开始在她记忆里淡化了。

《我是刑警》做为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片类横空出世,其意义不逊于当年中国的第一个电视政论片《X殇》的问世。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照抄《我是刑警》类型的电视报告文学作品还会涌现。我只是不大确定,观众们届时是否能够审时度势地接受和追捧这种新体裁的出现。




有人问,你凭什么就断定《我是刑警》不是通常意义的电视剧,而是你说的什么电视报告文学?理由当然很多,但我只想单举一例,那就是片子的主题歌。有几个大投资的电视剧会把别人剧里用的主体歌,直接拿来当做自己的用?主题歌历来是电视剧里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我是刑警》就直接照搬了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歌。

不是因为《我是刑警》的主创投机取巧,而是他们认为,这首歌最能代表和体现自己这部电视报告文学的主体精神。



朋友,对于电视报告文学,您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关注

文字|黄勇

2024年12月17日星期二

于北纬42度线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