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爱”观念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
最初,这个词在二次元圈层中流行。但随着我们年轻人越来越来感到社会内卷、职场PUA、父母鸡娃,我们越来越渴望一种纯粹的、不求回报的爱。尤其是在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功利与世俗之后,“纯爱”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一方净土。
当原生家庭的关系缺乏无条件的爱、亲密关系中频频遭遇利益算计时,传统的浪漫纯爱观变得格外有吸引力。对很多“累觉不爱”的年轻人来说,只有纯爱才是真正的爱。它无需条件、无需交换,带着一种回归本真的浪漫理想。
但问题是,“纯爱”真的存在吗?
恋爱时,我们真的可以不看颜值和学历?结婚时,真的可以不买房子、不考虑经济条件?难道我们会无缘无故地爱上一个人,只因为“感觉对了”?
什么是纯爱?又有哪些标准?我发现最有说服力的论证,其实是来自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大师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虽然很多人在理论类教材里学过他对于现代性、结构、行动等深刻理论的探讨,但其实,他对亲密关系和家庭的研究在学界更广为人知。吉登斯提出了“个体化”命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依靠自己的选择来塑造生活方式,而不再依赖既有的传统、制度和价值观。当然,也有很多学者批判吉登斯的观点。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今后再多分享。
在他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吉登斯专辟一节探讨“纯粹关系”!我节录摘出和总结其中的“纯爱的6大标准”。这些标准不仅揭示了我们在爱情中对“纯粹”的渴望,同时也道出了纯爱观背后的脆弱与不安:我们越追求纯粹,越不依靠外在安全感的价值观和制度,就越容易陷入反省和漂浮的不确定之中——
“我真的爱TA吗?”
“TA到底为什么爱我?”
我们不妨来看看纯爱这6个标准,再想想,我们真的能接受吗?
下周(1月18日),大缸学苑/宇凡老师开课的《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带你拆解优秀论文,快速仿写出自己的论文,也会教你如何使用AI辅助论文每部分写作。针对五个训练(论文分级、拆解仿写、AI协作、底层逻辑、名师亲授),帮你打好扎实的论文核心技能。
摘编自: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纯粹关系之理论与实践”一节
纯爱的第1个标准:太独立,所以漂浮
与传统场景下亲密的人际关系不同,纯粹关系并不依靠外在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即它是自由漂浮的。
在过去, 婚姻是一桩契约,通常由父母或亲戚而不是由配偶双方来提起或具体操办。这种契约通常又受到经济考量的强烈影响,并进而成为更广泛的经济网络和交易活动的组成部分。
即便进入现代时期,虽然实际上旧有的婚姻体系已不复存在,但婚姻仍然依靠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维系,如丈夫养家糊口,妻子照看孩子并操持家务(尽管我们不应忘记妇女在劳动力大军中已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婚姻的某些传统特征依然存在于当今时代,在某些社会经济群体中比其他人群体中现得更为明显。
但总体而言,其发展趋势是预先存在的外在影响因素的逐渐剥离,而伴随这一现象的便是浪漫爱情作为婚姻基本动机逐渐兴起。婚姻越来越多地成为由亲密接触催生的情感满足而直接导致的一种人际关系,它能长久维系也正是因为能为婚姻双方提供这种满足感。其他要素 (如表面上看来似乎很重要的孩子因素) 逐渐变得不再是关系之固定性特征,反而在有可能出现分手时成为“惯性累赘”。
人们寻求纯粹关系,仅仅是为了这层关系所能带给当事双方的收获。这一点是第(1)点的自然相伴物,而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关系才是“纯粹的”。
毋庸置疑,任何持久的个人关系都要经受住考验、承受压力,同时也会有所得益。但是,在那些不附加任何其他事物(即只为这种关系的存在而维持)的关系中,当事双方出现的任何差错都会内在地威胁这一关系本身。其结果是,在由外界标准决定的那种社会关系中通行的方式,很难再用来“悠然自得地行事”。如果当事一方试图这样行事,那么另一方很可能会被疏远。
纯粹关系是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在连续的基础之上经由反身性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关系愈是依赖其自身,这种反身性的疑问就愈会成为其核心要素,并进而导致上文第(2)点中提到的那种紧张关系。
内在于纯粹关系中的自我检查明白无误地与自我的反身性规划密切相连。“我是否一切都好? ”是一种质问,它直接与这种关系所带来的好处及其所引发的痛苦相联系。而当事另一方所作出的“为什么爱我?”的回应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与自我身份认同和对纯粹关系之需求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
“献身精神”(commitment) 在纯粹关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献身精神在诸多形式的人类社会活动中都较为普遍,读者可以认为在所有的文化场景中都能发现许诺的影子。例如,笃信某宗教教义之信徒可被认为彻底献身于该宗教之价值和实践。
然而,“坚定信念”(conviction)与献身精神有所不同。当我们在当今的亲密关系这层意义上言及后者时,我们更多指涉的是一种从历史视角看来全新的事物。在纯粹关系中,献身精神基本上完全取代了在前现代场景中亲密的个人关系所惯有的外在支撑。当代浪漫爱情意义上的爱是一种献身精神,但献身精神是个范围更广的范畴。
那么,在亲密关系场景中,“具有献身精神的人”具体有什么内涵呢? 这种人首先承认现代的人际关系中肯定会具有内在张力,但她/他仍甘冒风险去承受这种张力。这种人还认为,献身精神的唯一回报内在于这层关系本身。献身精神被认为可以赢取时间,即为特定关系的当事双方提供一种情感支撑,从而使之捱过至少部分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烦恼(尽管肯定会有一定的付出)。
献身精神很难精确形成,这主要是因为它假设存在一种纯粹关系中的相互结盟状态。它与反身性有着一种不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对纯粹关系如何形成也相当重要。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时刻准备着承担牺牲掉其他潜在选择所必然会带来的风险。
在一种关系形成之初,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默默地审查他人的活动,如果一方单方面对献身精神之形成推进得过快,将不可避免会导致另一方从这个成长中的关系中完全退出。
纯爱的第5个标准:越陷入世界的异化,越需要私密的伴侣
纯粹关系主要集中于私密关系。这是伙伴间关系得以长期稳定之重要条件。
在家庭以及在其他大多数日常生活场景中,人们几乎总是处于与他人较接近之范围中。私密关系是隐私的另一面向,或者可以这样讲,当且仅当人们有了充分的隐私时,私密关系方成为可能(或可期待)之物。
本斯曼(Joseph Bensman)和利林菲尔德(Robert Lilienfeld )在其著作中强调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私密关系之获得:“对私密关系之追求一直维持在一种强迫性层面上。”他们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现代世界中大型无人情化组织之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异化效应。大多数社会生活变得像在冰冷的装配线上的机械运转,其场景越来越远离正常人,并且人们对此均无法实施掌控。
追求私密关系是一种努力,以求确保在熟悉环境中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而且还要求这种环境尚未被纳入上述大型体系之中。实际上,对私密关系之追求有着积极价值,它并非简单基于对日渐具有包容性的充斥着大型体系和社会过程之世界的消极反应。隐私使得由私密关系之获得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成为可能。
*本斯曼(Joseph Bensman)和利林菲尔德(Robert Lilienfeld )的著作《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图源:网络)
纯粹关系之形成依赖于关系中双方之间的相互信任,这种信任进而又与私密关系之获得密切相连。在纯粹关系中,信任不是(也不能被认为是)“给定的”:一如关系中的其他方面,信任必须通过一定的行动而确立,即人们必须去赢得他人之信任。
在绝大多数前现代场景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外部标准而得以固定,故就上文论及的意义而言,信任以人的既定地位为目的而建立。所以,一如皇室家族中为攫取权力而频繁发生的、亲属之间策划的阴谋或反阴谋所表明的,在这种情境中,亲属之间不一定总是值得信赖。然而,附着在亲属关系上的那种义务却经常性地为各方所接受,并且也能提供使日常生活得以有序进行之稳定的信任氛围。
排除上述这些特质,纯粹关系中的个人关系要求一种新型的信任,即经由与另一方之私密关系而确立的信任。这种信任假定个人可以完全向另一方敞开心扉,因为他知晓对方具备献身精神,并与自己不存在任何对抗,而这些知识是外部支撑大范围缺乏时确立信任所必需之物。
要确立双方之间的信任,个体必须既要信任他人,也要值得他人信任,至少在相关范围之内必须如此。由于信任与私密关系如此密切相关,它也隐含着自主与相互坦诚之间的均衡,这种均衡对维系私密关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在纯粹关系中建立信任,重要的是每个人都需要去了解对方的性格,并且要去启发出对方的期待性反应。这便是为何真实性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重要的是,一方能信赖另一方之所言所为。当获得与她/他人的私密关系这一能力成为自我反身性规划之重要构成部分时(事实上本来就是),自我掌控便成为自主性的必要条件。
那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信任如何建立?有关治疗的手册再次体现出其引导作用。维戈夏德-克鲁斯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建立信任的操作性建议,这些建议均来自她对人与人关系之系统研究。由于相互沟通对私密关系如此重要,故人们应该“每天都花些时间倾听对方的诉说”。
而这些诉说和倾听不应总是局限于日常琐事。当双方面临一些实质性问题的时候,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其进行讨论。人们应该“专注于某一个问题直至其获得解决,然后便不再想它”,否则,“总是纠缠同一个问题会降低双方之间的信任也会制造新的问题”。郁积已久而未获解决的旧争执会比新的困难更有可能摧毁双方之间的信任,而新问题则相对而言更易面对。人们应该去“触及问题背后的情绪”,因为表面现象也许会隐藏事态的真实背景和原因,而“不深入”的沟通将无法触及并解决之。作者提出的其他建议包括:营造一种相互关爱的氛围,目的在于使彼此双方都参与到各种舒适愉快的活动中,以及学会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愤懑。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