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僧多粥少怎么分?

大树乡谈  · 互联网安全 财经  · 2 月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汇总了关于财政政策加力的讨论,主要提及了不同群体和机构对于如何实施财政政策加力的建议和观点。文章还提醒读者注意讨论的是政策和决策,声音需要传递到决策圈层才能产生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概述

文章列举了关于财政政策加力的讨论声音,分为金融行业和研究机构两类,并提供了部分推荐文章。文章强调讨论政策和决策的重要性,声音需要影响到决策圈层。

关键观点2: 金融行业的声音

文章中提及的金融行业人士如券商首席们,提出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建议,如发行特别国债、追加赤字增发国债、再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以应对不同问题,如人口重振、财政缺口、房地产下行等。

关键观点3: 研究机构的声音

文章中提及的研究机构人士提出了关于财政政策的空间、公共品边界的扩大、基建投资的可持续性等问题。他们强调中国有很大的政策空间,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强刺激可能带来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信心不足、需求疲软、信用收缩等问题。

关键观点4: 其他推荐文章

文章还推荐了一些其他相关文章,涉及经济走势、战略基调调整、改革主线等话题。


正文

自决策层说要加力之后,关于财政政策加力的讨论和呼吁明显加大,毕竟这背后都是利益。可以是肉眼可见的真金白银,也可能是背后代表的行业,亦或者是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和主张。
今天不进行批判,列举下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声音。
网络上声音很多,毕竟这是全民自媒体时代。注意,要讨论的是政策和决策,无论说的多么天花乱坠,如果声音都传递不到决策圈,甚至都传递不到能影响决策的外围圈层,这种声音就毫无意义。对于中国决策圈层感兴趣的,可以阅读旧文《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当然,同样能够影响到决策,影响力也是天差地别,但不适合公开跟人评定级别,大家有这个意识就行,回头可以整理下符合哪些条件可以认为能够影响决策。

下面汇总下部分声音,主要是金融行业和研究机构,注意先后不代表权重:
第一类:券商首席为代表的金融行业。
兴业的鲁政委:建议发行30-50年的超长期人口重振特别国债专门用于人口重振,设置30年以上,是考虑到孩子长大成人、开始赚钱需要很长时间
粤开的罗志恒:追加赤字增发国债以弥补土地出让收入下行带来的财政缺口,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调整化债政策,帮助地方从当前紧张状态回归常态。
平安的钟正生:年内再发行1-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弥补财政减收缺口,还可以考虑更大规模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提供的资金可用于房地产收储、发放消费补贴、公共领域投资等。
中泰的李迅雷:中央政府需要加杠杆,每年发5万亿,10年发50万亿,以应对房地产下行等困局。
中信的明明:提高赤字或增发特别国债,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加大对消费补贴、促进重要领域建设,增量政策更多集中于财政和地产。
第二类:相关研究机构
北大的林毅夫:中国有非常充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空间,只要把政策用好,应该可以稳定信心,促进经济恢复正常增长。
社科院的蔡昉:要注重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扩大公共品边界,人民生活品质越来越大的部分,应该由基本公共服务予以满足。
清华大学的李稻葵:中国经济目前不需要也不能进行强刺激。继续扩大基建投资会带来更大问题,如果突然花大量的钱去做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服务,不一定能形成可持续预期,后续财力也跟不上,会埋下长期隐患。
社科院的张明:发行特别国债募集2万亿左右资金的中国股市平准基金,用于支持股市走出新一波行情
原央行的盛松成:建立全国性的存量住房收购基金,用于收储已建成的商品房并转为保障性住房。
中诚信的袁海霞:从根本解决信心不足、需求疲软、信用收缩需要财政政策更大突破。
其他文章推荐

■  惊天逆转的背后,战略基调发生重大调整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发展思路的博弈结束,未来五年改革主线已定

■  消费降级?胡言乱语

■  年内新增财政刺激力度可能不及市场预期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