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述了在群里看到一份关于2024年辽宁信息学竞赛银牌得主于行健同学的讣告,引发了对教育方式和家庭期望的探讨。文章提到高考不再是勤能补拙的年代,家长应理解学霸亦难承受学习压力,呼吁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同时讲述朋友为孩子学钢琴的故事,提醒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避免极端化的教育方式,不能把整个家庭的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
文章通过讲述朋友让孩子学钢琴的故事,提醒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避免极端化的教育方式,不能把整个家庭的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
文章最后提到了公众号推荐机制的改变,并呼吁大家关注公众号“文先生说”,提醒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思考和学习。
今天在群里看到一份讣告。
我查了下,2024年辽宁信息学竞赛银牌得主之一,就是来自东北育才学校的于行健同学。
再结合讣告内容,两者大概率是同一人。
少年的陨落总让人叹息。
父母更是痛不欲生。
作为老师,我一直呼吁,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现在的高考,已经不是勤能补拙的年代。
勤奋只能提高下限,但无法抹平天赋上的差距。
我不知道这份讣告的撰写者是不是于同学的同龄人。
如果是同龄人,讣告就隐藏着更多的意味。
比如:为家庭和学校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碎片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愿他能够去往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其实我觉得,由同龄人写一份讣告挺好的。
至少,能看出一些端倪。
高考越来越考天赋,家长应该明白,学霸尚且扛不住学习的压力,普通孩子更不用说了。
最后,说一个故事供大家参考。
几年前,朋友想让孩子学钢琴,因为孩子喜欢,钢琴老师更是夸他有天赋。
朋友打算一步到位,钢琴买上好的,老师尽量请最好的。
我劝他慢慢来。
第一,孩子感兴趣可能只是一时好奇,真正了解后不一定还能坚持练琴。
第二,培训班老师的话一般不能当真,懂的都懂。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前期投入太大,就有了赌徒心态,亏不起。
你就会期待一个结果,你就会死命逼孩子练琴,你还能逼得有理有据。
“你说你喜欢练琴,我砸锅卖铁缩衣减食地供你,你好意思不拼命练?你对得起父母吗?”
这一套话术下去,没孩子能承受,他们也无法反驳。
可这样就对吗?
责任应该由孩子承担吗?
因为目前缺少真正的教育大家,所以父母很容易被西式教育理念蛊惑。
什么释放孩子天性,什么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这些话,都是有前提,分情况的。
不能片面化理解,极端化执行。
孩子可以适当鸡一鸡,鞭策一下,但不能走向极端化,陷入疯魔化。
更不能把整个家庭的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
有句话不好听,但现实。
鸡娃不如鸡自己。
接受孩子在学习天赋上的普通,是大多数父母的必修课。
推荐阅读:
继续严打有偿补课,只抓老师解决不了问题!
PS:由于公众号改了推荐机制,
请大家把“文先生说”设为星标
,不然一段时间没看的话,公众号就不给推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