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吉利卫星超级工厂利用智能化技术推动商业卫星批量化生产,位于浙江台州。该工厂通过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将卫星制造周期缩短至28天,年产能力达500颗卫星。智能网络系统协调推进设计、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工厂生产的低轨卫星在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和航空数据需求方面具有潜力。虽然面临挑战,但随着需求增大和技术的创新突破,该工厂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智能化技术推动商业卫星批量化生产
吉利卫星超级工厂通过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商业卫星的快速生产。
关键观点2: 缩短卫星制造周期和提高年产能力
工厂将卫星制造周期缩短至28天,年产能力达到500颗卫星,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关键观点3: 智能网络系统的应用
工厂采用智能网络系统,协调推进设计、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确保卫星生产的效率和可靠性。
关键观点4: 低轨卫星的潜力与挑战
工厂生产的低轨卫星在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和航空数据需求方面具潜力,但面临多重挑战,快速量产是抢占低轨空间的关键。
关键观点5: 未来展望与竞争态势
随着卫星应用需求增大和技术的创新突破,该工厂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力。
正文
量产速度提升10倍,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制造周期缩短至28天……位于浙江台州的吉利卫星超级工厂,以“智造”赋能卫星制造,推动商业卫星批量化生产。
传统的卫星制造方式,需要数百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协作,从设计、制造、组装到最终测试,整个过程一般需要1—2年。吉利卫星超级工厂所属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勇介绍,利用自动化技术,车间团队仅需30人左右,生产一颗卫星最快只要28天,工厂年产能力达到500颗。工厂有智能网络系统,让设计、研发、生产、测试和运行卫星等各环节“串珠成链”、协调推进,卫星生产变得更高效。
生产车间里,工程师通过控制面板设定好参数,智能运输机器人将卫星结构蜂窝板运送至分装生产线……经过60多道总装工序,各个功能不同的卫星单机才能被合装成整星。在总装车间内,机械臂依据设定好的程序,精准地将1600余颗螺钉安装到一颗100公斤级的卫星上,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
“主要靠人工智能来帮忙。”刘勇说,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智能质检系统可实时监控卫星的生产过程,自动识别微小瑕疵或潜在问题,并将卫星在轨数据与工厂制造数据进行比对与处理,以保证批量化生产的可靠性。
完成总装后,卫星还要通过一系列“严格考试”,确保能适应太空的极端环境:光照测试区内,模拟在轨运行时吸收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热真空试验舱中,经受零下18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的温差考验;电磁兼容试验室里,模拟太空环境检验卫星的通信与抗干扰能力……
该工厂生产的卫星属于低轨卫星,在支持应急通信、海事通信以及航空数据需求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我国商业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着多重挑战,快速量产卫星是抢占低轨空间的轨道和频率资源的关键。“随着卫星应用的需求增大,卫星的规模化生产和技术的创新突破,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力。”刘勇说。
来源 | 人民日报
责编 | 陈 洁
编辑 | 吴夏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