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要屈服于不完整的生活”丨新世相出版朋友节回顾

新世相  · 热门自媒体  · 2 周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2024年新世相出版朋友节的活动内容和意义。活动包括线下内容嘉年华、系列内容聚会、颁奖礼、主题论坛等,旨在让参与者感受到内容的热情与完整性。文章还提到了关于出版、品牌、游戏、声音等领域的讨论,以及活动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待。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活动概述

文章开头介绍了2024年新世相出版朋友节的背景,这是以“朋友”的名义组织的线下内容嘉年华,旨在让参与者感受内容的热情与完整性。

关键观点2: 活动内容与形式

文章详细描述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包括颁奖礼、主题论坛、手工书工作坊、特展等,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内容的完整性。

关键观点3: 活动意义与价值观

文章强调了保护内容完整性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尊重和保护。同时,通过活动,让参与者感受到好的出版、文字、内容生发出的另一种呈现形态,塑造的另一种动人的可能性。

关键观点4: 活动反响与影响

文章提到了活动的反响和影响,包括参与者的感受、嘉宾的观点、以及活动对未来内容产业的启示。同时,强调了话语、观点、讲述的重要性,它们不会被时间流转轻易地翻篇。

关键观点5: 对未来的期待

文章最后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在未来更好的内容中相见,并继续探索内容的更多可能性。


正文



想把 2024 年遗留的海风带给你。


在刚刚过去的 2024 年年末,我们在 秦皇岛阿那亚 以“朋友”的名义组织的首次线下内容嘉年华


「新世相出版朋友节」


顺利落幕。


十二月的海边冷寂,时有风起,海风卷起的浪让一切都状似无声。但在 12月27日-29日 这三天时间里,我们将一系列内容聚会带去海边,让海暂时有了温度。


从出版奖颁奖礼到主题论坛,从图书特展到手工书工作坊、好创作握手大会,我们用对内容的热情融化冰冷的深冬,让「完整」这件事,在线下真实发生、可知可感,抵御那些来自未来的寒意。


到场嘉宾们围绕「保护完整性的世界」这一主题分享观点,讨论内容的世界观,探讨拥有「完整性」内容创作的意义。


这些表达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希望能同样触动到你:





我无需再赘述,“完整性”之于每个人的意义。


“完整”是翻至最后一页的书,是看完片尾和彩蛋的电影,是连续的睡眠,平稳的情绪,持续地吸收新知识、新观点,以对抗所有起落。


碎片化生活成为很多人主动选择的今天,保持对“完整性”的要求,是一种稀缺的能力,也是一种珍贵的向往。


作家、文化学者马家辉在主题论坛中谈到“碎片”对每个人的伤害:


“它争夺了你理解完整性的能力。当你多看了所谓的片段化、零碎化、碎片化的知识,当你习惯用那种模式来理解、来摆定你跟资讯或知识的关系时,你回不去了。

你读不下去的,你不是不想读,你失去了那个能力,包括你的耐心、你的理解,你的逻辑推理能力。”


保护完整性的世界,是捍卫理解力的完整,捍卫我们与世界、信息、知识的关系。


但我们有时也能清楚意识到,“完整”并非绝对是“碎片”的反面。


“碎片”可以是完整的前序,碎片让完整成为可能。


就像学者陆晔在主题论坛中分享的:


新型的传播媒介,让很多比如农村人口、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等,可以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周边的年轻人在做什么,这反而是增加了他们的一部分完整性。「碎片」这件事没有那么绝对。”


无论是观点趋同或是交锋,“完整性”始终有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


这是「2024 新世相出版朋友节」所有对话发生的前提,也是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反复得到验证的事情。


奖杯设计及艺术装置合作艺术家:赵宝琛



本次出版朋友节,我们用「出版朋友说」四场主题论坛,从出版、品牌、游戏、声音四个不同内容领域,对“完整性世界”展开讨论,也尝试从兼具行业和受众双重视角、对内容的“完整性”作出新的定义。


想跟你一起回顾:


我们邀请到学者陆晔,作家、文化学者马家辉,出版人杨全强,新世相创始人张伟,出版人郑奋,由凤凰网读书主编魏冰心担任主持,以「出版作为内容的源头」为主题,展开一场关于内容和出版的讨论。


他们说,规模大小不是出版行业内容质量的决定因素;技术正重新形塑出版,但始终有东西是隽永不变的;他们再次确认,保卫“完整性”对每个人的意义。


出版是非常核心的。


在所有内容形式中,出版是最能体现“完整性”价值的领域。因为出一本书,必须有足够的字数,足够的框架,因此也有足够的容量,去建立一种完整的表达框架,去塑造一个精神世界或一个故事空间,因此可以不那么匆忙地、细致而耐心地进行表达。


而因为图书出版这种完整性表达的特质,它才成为我们认为的“版权的起点”,我们提到版权,提到 IP,前提就要求它必须是一种深思熟虑、复杂的表达。


与出版一样,很多内容领域的版权和新世界塑造,都是由复杂的、完整的创作来实现的。但大家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从短期客观结果来看,完整表达的用户需求,并不如碎片化的、快速的表达更大,因此整个生产链条,从创作者到出版发行机构到平台、用户,都面临着撕扯。


一个有价值的内容,在流量影响力和商业结果上不如一个对它进行拆解和使用的内容更好,整个行业受到的冲击和大家是很大的,改造是很大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想说,“保护完整性”这个观念要被明确提出来。



我们面对着一个特别短平快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是来不及深入思考的,只能被迫地“被刺激”,然后做出反应,做出一定的表达。


但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需要的情感生活、情绪生活或者说精神生活,一定是更加幽微,更加深远,更加宽阔的,这个世界不可能是那种浅层次的,它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层峦叠嶂”,“乱花渐欲迷人眼”也好,“山重水复疑无路”也好。


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才是它美丽和迷人的地方。


所谓的“部落化”是指,大数据(把资讯碎片)推给你,围炉取暖,一个帖子下面要么是很多相像的人,要么就吵起来。你无法完整理解你看到的那个资讯碎片的深度,它是一个拼图,你看不出它该有的位置、距离、重量、和意义。


出版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


我们最开始有了语言,可以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后来有了文字,有了手抄本,人类的思想第一次可以和思想者的肉身分离,我们不再是“口口相传”的文化,人类文明可以用物质的形态通过文字保留下来。


然后到了印刷机的时代,知识普及的时代。普通人和知识、和权威、和学术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我们从所谓的聆听型的公众变成了阅读型的公众。


如今技术的改变阅读型的公众在今天正在重新变回聆听或者是观看式的公众。我们过去那种“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一个作者的一本书,隽永的写作,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故乡,这样的情况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但年轻一代有他的文化逻辑,有他思维形成的方法,也有他们的创造力的所在。对于传统出版来说,要面对新一代,他们不再是阅读型的公众,怎么把知识、观点、情感、文化故事融入到内容中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我现在做的就是“草台班子”,所有产品模式是用渠道反推的,而渠道的变化是非常快的。但草台班子可以做二人转,也可以做戏曲,也可以做莎士比亚,也可以做古希腊三部曲之类的。


我之前做书店,后来转去读艺术史,但我现在做的完全另外一块,非常工程化,但这种“双重生活”让我非常爽。这是我的完整性,很撕裂。


你把自己撕裂得足够开,你的容纳的空间就够了。


假如我们有了理解“完整性”的能力,我们就一点都不惧怕碎片化的东西。因为我们会摆定自己跟信息的距离,我们能够知道它的重量在哪里,而不是让信息变成一个孤立的真理。




滑动查看更多


「出版朋友说」品牌跨界主题论坛,我们邀请到三顿半创始人吴骏、观夏创始人Elvis、生活方式编辑东洋,由程前朋友圈主理人程前担任主持,带每一个人走近品牌内容和它们努力创造的精神世界。


品牌在做品牌刊物的时候,主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的用户喜欢什么,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喜欢什么。


和这个时代,有共同经历、认知、审美、价值观的创作者,一起玩点不一样的火花。也是一种品牌边界的延展。能在时代留下些什么当然不错,没有也没关系,只是一种探索。


所以我们做刊物的时候,要让商业退到身后,让我们希望分享的,我们所热爱的,走到前面去。


品牌是在有价值的内容土壤中长出来的。



过于营销化的内容,不适合做成品牌手册。太商业化的东西,表达成品牌手册,多少它都会是有点变形的。用户能看得出来,你自己做的时候也不太会走心。更重要的是你的沉淀,积累了多少东西。


你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了,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把它表达出来,你对这个生长过程中间的所思所想,它就有天然的价值。一个小镇青年一路走到了华山绝顶,成为绝代高手,这个过程你就算轻描淡写地说出来,它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内容。


重要的不是最后内容载体被精致包装成什么样子,而是那个“过程”,你创造的价值基础能不能构成一个深度的、系统的结构化的内容,同时在阅读上面也要是层层递进。



好的商业向来不是一次性购买,而是复购。真正能够抓住消费者和观众的办法,是具有独特理念、鲜明风格的品牌,而好的品牌,在一定阶段必然会祛除虚伪短暂的网红感,深耕内容。


真正好的内容一定是自由的,不受限制地体现品牌真正要表达的价值。要正。


品牌内容是品牌向核心用户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这个爱是纯粹的。


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邀请到游研社的创始人楚云帆,御宅学主编洪韵,游戏档案馆馆长、游戏学者刘梦霏,落日间主理人刘圣雨担任主持,以「中国游戏的取经路还有多长?」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今中国游戏出版的讨论。


他们谈到,游戏要回到对人的关怀,游戏要和社会交织融合;他们也谈到,游戏自有它的力量。


游戏出版大致分四类,一种是跟着某个 3A 大作同时推出的艺术设定集,但是现在厂商可能会更倾向于把它放在限定版、典藏版里面直接出了,而不是单独的出版,这种书肉眼可见数量在下降。


还有一部分是游戏开发者的回忆录,比如某个游戏厂商讲述他们自己的历史。以及关于游戏设计那种类似教材的书,这是很大一部分。


最后还有一部分是非常小众的,它更偏向某一个作者来专门写某一款游戏,他自己跟这个游戏的关系,他对游戏的记忆,这个游戏背后的开发等等。


所有图书出版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想办法去触及更多的读者。在这个前提之下,你要面对的是一个整合的主流社会对于电子游戏的偏见。


游戏出版跟传统出版很多时候是比较相似的,“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游戏好或者不好,你得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但在这个宣传过程中其实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游戏出版跟图书出版相比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图书的现在主要还是以实体书的出版为主,游戏已经完全转向了数字发行。


但能感觉出来,游戏玩家对图书这类文化产品其实是有很强需求的。90 年代,2000 年前后,很多游戏都很有“故事”,能给玩家带来情感上的共鸣,能给你带来一些价值上的认可。


在中国,游戏是一种实质上的“大众文化”和文化地位上的“亚文化”,我们的文化环境对游戏是有恶意的。


在游戏的科普和公众真正的需要之间,其实还有一道沟壑,本应由专业的学术搭建的沟壑。中国公众到底为什么这么讨厌游戏?又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到游戏之利?这里其实需要很多理论工具,既需要本体论的工具,也需要在社会层面能够应用的教育工具。


我们需要构建公众的“游戏素养”。游戏素养实际上是社会各界认识和批判性利用游戏的素养。每一种互联网产品都贯彻着“游戏化”的逻辑,所以如果你不理解游戏,你就很容易成为在现代社会被游戏“玩了”的人。


游戏作为出版物,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入口。但是进去之后该怎么样呢?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我们在讲游戏的“完整性世界”的时候,我们其实在讨论的是一个生态包。游戏圈的生态不只是游戏公司,还有游戏出版,还有游戏教育,还有包括像那个游戏博物馆,很多方方面面的内容。


把这个空间一点点给它撑开。你要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态,你才能够去出来一些很好的东西。你没有好的土壤,你怎么出来长得好的土豆?怎么有好的蔬菜可以吃呢?


没有好的土壤,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在「出版朋友说」的声音主题论坛,以「15 分钟和 15 年,音乐人要不要输出世界观」为主题,邀请到陈婧霏彭坦乌莉雅素奚韬,由董露茜担任主持,展开一场关于声音与出版的讨论。


在音乐行业,大家这些年都有探讨说,现在是一个单曲的时代,你要想怎么把自己的单曲推成一个爆款。专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从投入产出比上来看的话,显然单曲带来的效益会更好。


作为音乐人,看现在很多爆款的歌曲或者单曲时代,其实坦白讲,我挺羡慕的,一个一个爆款歌出来。


但一个人获得极高成就以后,他会有“无法再超越”的压力,或者他没有灵感了,或者是陷入那种不知道自己未来在哪儿的那种虚无。


历史一直是重复的,因为人性就是差不多就是那样。所以我觉得,人最后只能回归到自己,为什么要做音乐?我还是想在这个旅程里表达我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回到热爱和初心。


如果出一张专辑,我希望它是长在我身上的,而不是说像以前传统的那个时代,可能是出一个企划给歌手,让一个歌手去承载别人的命题。


音乐其实是很个人的东西,用现在时髦的词说,它是一个很原子化的创作,甭管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乐队,你只能表达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经验和你对附近的感受。


但流行音乐本质是互动的。大家以音乐为交流,创作者、词曲作者、演唱者和茫茫人海中的某一个人找到共鸣,这是流行乐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音乐“完整”。


所以你会发现,有很多歌 20 年后再被唱起来时,演唱者的感受和台下观众的感受、气氛是不一样的。那个母题仍然重要,但它开始有了新的解释。


关于单曲和专辑的选择也好,困惑也好,实际上我认为它们是不冲突的。核心在于,无论是哪种形式,它的起初是不是来自音乐人本心的一个创作。


每一年、每个时代都有人唱衰音乐行业,“音乐已死,唱片已死”,但现在大家还是在生存,还是在发展,只是渠道不同,或者是方式不同而已。但我觉得有一点,还是要做实体唱片。


现在大家都知道流媒体平台听音乐是最快捷的,一键就可以听到一张专辑,而不是像 20 年前那样,要买一张CD,买一张黑胶,回到家有一个机器的载体才能听。这是科技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但它不能成为束缚。


科技再发达也不能让我们永远在家里,靠一部手机,靠一个流媒体,就不出门了。我们还是要出门,要能摸到实实在在的书籍,要感受到书籍的触感,要感受实体唱片的温度,它是一张完整来自于音乐人自身建立起来的一个价值的表达。


所谓“完整性世界”,就是我们要有那种快捷、能迅速听到歌的便利,但也要保留我们对音乐、对艺术、对文学,它们最初赋予我们的五感。


我们一直在说,内容为王,我们对实体发行是乐观的。实体是有温度的,印刷品是有温度的。


如果你再去做一些很精细的设计,像梅卡德尔乐队,每张唱片都用他的方式去做了一些很好的设计,比如给你准备一个锤子,你得把那个包装模具砸了才能拿出唱片来听。你知道他是一个行为艺术,每个人也不会回家自己真的砸开,可能就是摆在那收着。但你内心会觉得,说不定我哪天喝点酒,我一开心,我说今天来个仪式感,我就把它砸了,砸完了我就听,很有意思。


这些都是代表的是人的智慧,它是 AI、是任何科技都是替代不了的。有温度,就是其中有你的心思。


动查看更多


除了 4 场圆桌论坛,我们在活动最开始,还为首届「LESS 新世相出版奖」所有获奖者举行颁奖礼


这是一场“出版和它的朋友们”的聚会。交流或分赴,都在朝着同一目标迈进,“保护完整性的世界”。


年度设计奖《夏宇诗集六种加一》设计师夏宇发来了一段动人的自述。她说:“得奖像是一个去过什么派对的证据。”


这次相聚就是一场派对。在冬夜的海边,我们用语言、文字开了一场派对,在共同仰赖的精神世界里实现一场共舞。


“保护完整性的世界,大众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一部分。”——李颖

“在混沌的年代里,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我们最终能依靠的不过是一个人的信念和坚持。”——于冰

“完整性是独立自主的信念,是身体力行的实践,一个人就是一个具有完整性的小世界,当这个世界由这些不同的小世界构成时,何其美丽。”——马家辉

“缓游在泉水中的海豹,总有一天会游到睁开双眼。”——李骁

动查看更多


在现场,京剧演员于静带来的戏剧表演《夜奔》的节选——折桂令,让所有人看到,好的出版、文字、内容生发出的另一种呈现形态,塑造的另一种动人的可能性。



“完整性的世界”终究是人的世界。


坚定地相聚,相见,相互交流,是最好的抵抗碎片与荒芜的举措。



“出版”拥有更多可能性,内容拥有更多可能性。


在 2024 新世相出版朋友节「出版朋友玩」这一板块中,我们探索了更多内容交流方式。


版权交易联谊会,邀请首届「LESS新世相出版奖」获奖提名品牌参与“讲书会”,促进版权交易和建立深度连接。让创作者遇到创作者,促成新的创作和内容的再传播。



手工书工作坊,用触手可得的生活物料,便条上的日常提醒,香水的试香卡,刚刚喝完的碳酸饮料拉环,快递包装纸……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梳理、解构、整合自己的“生活碎片”,输出一套套个人灵感化的手工书作品。



「看见自己」特展,以时间为线索,将「首届LESS新世相出版奖」的 100 本作品结合读者的投稿故事,通过阅读,带你“完整”地看到一个具体的人的个人成长。



最后,想跟你再一次回顾 2024 新世相出版朋友节的动人时刻:



完整内容请前往 新世相视频号 查看 直播回放


话语,观点,讲述都不会被海风吹散,也不会被以年为单位的时间流转,轻易地翻篇;


正如海风不会破坏任何一份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完整”。


“保护完整性的世界”,我们始终是同路人。


未来,期待我们在更好、更完整、更真实的内容中相见。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