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建筑师遇上“死亡”:“归寂之器”背后的设计思考

ZaomeDesign  · 设计  · 2 周前

正文

 Alessi's The Last Pot exhibition 


2025年米兰设计周上,百年意大利器物品牌Alessi以"归寂之器"(The Last Pot)特展,将骨灰坛这一被长期忽视的容器推至聚光灯下。这场集结了十多位国际设计大师的跨界实验,不仅重新定义了纪念容器的美学坐标,更以设计语言叩问现代社会对死亡的态度,为生命终点赋予全新的情感维度。


"我们一生都在创造容器,但从未为生命的终点设计容器。"Alessi品牌灵魂人物阿尔贝托·阿莱西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场展览的深层动机。从1881年创立之初的咖啡壶工坊,到如今涵盖厨房器具、家居装饰的全球设计帝国,Alessi始终以容器为核心母题。此次展览既是品牌百年器皿探索的总结,也是对设计边界的勇敢拓荒。


阿莱西先生策展时坦言,选择骨灰坛作为命题,既源于其"创造惊喜"的职业信仰,更是对设计伦理的终极拷问。在工业化浪潮中被功能主义裹挟的设计界,是否已经遗忘了容器作为"记忆容器"的本质?当骨灰坛从宗教仪式的附属品,转变为现代家庭中承载情感的日常物件,设计师是否有责任为其注入新的美学意义?这些命题构成了展览的精神内核。


深泽直人运用未上釉的陶土作为骨灰坛的材质


日本设计大师深泽直人提交的作品"土屋",以未上釉陶土塑造出拙朴的传统日式房屋。墙面镂空的窗格与木门设计,既保留了东方建筑的呼吸感,又巧妙展示内部可镌刻金属内胆。当手指触碰陶土表面刻意保留的不规则纹理,时间的温度与生命的重量在掌心交汇。


Michele De Lucchi ,以风格独特的房子为造型


"家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容器。"深泽直人的设计哲学在此得到完美诠释。同样以"家"为隐喻的意大利建筑师Michele De Lucchi,更进一步创作了人宠共用的骨灰坛组。橡木与桦木构建的双联容器,通过材质的温润质感消解死亡的冰冷感,将人与宠物的情感纽带延续至永恒。


David Chipperfield设计的容器采用镀银钢打造,呈现为一个扁平化的球体


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和塞浦路斯裔设计师Michael Anastassiades这两位以简洁设计风格闻名的大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金属材质来展现骨灰罐的庄重与永恒。大卫·奇普菲尔德的设计目标是让骨灰罐在极为私密的场合中,成为一个不张扬的存在,以极简线条勾勒出时间的静谧。


Michael Anastassiades,金属材质的蛋形骨灰坛


Michael Anastassiades的设计使用了镀银钢材质,外形是一个扁平的球体,线条简洁流畅。其表面经过精细处理,呈现出一种低调而内敛的光泽。这种设计没有过多的装饰,也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而是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的视觉效果,仿佛是一枚在时间长河中静静沉淀的温润卵石,等待着人们的触摸与缅怀。


Daniel Libeskind ,「Khora」


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为Alessi设计的作品名为“Khora”,旨在通过一种简约而普遍的几何形态——“方中之方”,来探讨“永恒”这一深邃的主题,并希望该设计能够完美地融入当代的生活环境之中。


 从正面看,“Khora”呈现出简洁的二维平面方块造型,显得庄重而宁静。然而,当从侧面观察时,人们会发现中央的立方体实际上是由两片透明玻璃板巧妙支撑的,这种独特的设计营造出一种悬浮的视觉效果,同时赋予了作品强烈的三维空间感。体现了对生命、死亡与永恒等哲学命题的深刻思考,将建筑理念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之中,赋予了普通物品以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EOOS 设计的骨灰防腐层可分开成为三个部分


奥地利设计团队EOOS以金属为主要材质,设计了一款名为“图腾”(Totem)的骨灰罈。其创新之处在于,整个骨灰罈能够拆分为三个独立且功能完备的小罐。这种设计不仅在造型上呈现出雕塑般的美感,还为骨灰的使用带来了新的思路,比如可以实现分享、分别存放,甚至将小罐用于其他目的。这一设计成功地打破了骨灰坛作为单一、封闭容器的传统认知。


Audrey Large's urn was made from pink marble


新锐设计师奥黛莉·拉吉(Audrey Large)的作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带来了一件粉色大理石骨灰坛。运用数字雕塑技术,将坚硬的大理石雕刻出流畅的线条和有机的形状,仿佛让石材拥有了自然生长的灵动性。而 粉嫩的色调更是打破了人们对纪念性物件传统、严肃印象的固有认知,为这件作品注入了温柔且充满生机的气质。


Philippe Starck ,「最后的场所」(The Last Spot)


素以打破常规、挑战禁忌闻名的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在这次Alessi的"归寂之器"计划中,再次以叛逆姿态撕开传统禁忌的帷幕。他带来的两件作品如同冰与火的对话,一面是直击灵魂的极简主义,一面是充满荒诞诗意的超现实剧场。


名为「最后的场所」(The Last Spot)的人类骨灰坛,被斯塔克剥离成终极的存在宣言:下方沉稳的金属立方体托举着上方蚀刻人脸的透明玻璃方块,像一封写给虚无的情书。策展团队形容这件作品为"剥离一切文化符号的裸露之物",其冷冽的几何构造如同存在主义的视觉公式,将死亡的本质凝练成最简洁的方程式。


Philippe Starck ,「骨中骨」(Bone to Bone)


而另一件名为「骨中骨」(Bone to Bone)的作品,则是斯塔克为死亡谱写的超现实狂想曲。这件形似金属脊椎骨的器物,被安放在散发着幽光的云朵状基座上,仿佛达利画笔下的梦境入侵了纪念空间,用超现实主义的戏谑重构生死隐喻。当策展人评价其作品"在逻辑与诗意间架起桥梁"时,斯塔克早已用设计语言完成了对死亡美学的颠覆性解读。


蔡明治,「藏于生活」Hidden in Life)


来自中国的设计师蔡明治,将骨灰坛隐匿于一本厚重的"书"中。反光封面与可开启结构,使其成为日常书架上的静默陪伴。当纪念行为从仪式化转变为日常化,死亡的恐惧在日常的温柔中逐渐消融。


Giulio Iacchetti,「泪滴」(Teardrop)


意大利设计师Giulio Iacchetti为 Alessi 设计的“泪滴”(Teardrop),以黑色为主色调,整体造型圆润流畅,宛如一颗凝固的泪珠,被安放在一个大理石基座上。其设计允许多种不同的展示方式,既可以直立摆放,也可以倾斜放置,为使用者提供了根据空间布局和心境进行调整的自由度。


悬浮的立方体、凝固的泪珠、可拆分的图腾……这些容器在光影交错中成为思考生命的介质。在这个将死亡驱逐出公共讨论的时代,Alessi用设计重新邀请我们直面生命终点。正如阿莱西所言:"这不是最后的容器,而是永恒对话的开端。"那些安静伫立的容器,既是往者的居所,也是生者的慰藉,更是文明延续的容器。或许,真正的永恒并不在彼岸,而在于我们如何以美学态度,与时间达成和解。


本文编辑:wiku
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可商用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取得联系
图片均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荐文章
佐藤可士和:工作是人生食粮,不愉快便失去意义  ·  字体设计  ·  昨天
今日字体设计:煩悩  ·  字体设计  ·  昨天
马岩松荣获《时代》周刊2025年全球最具影响 ...  ·  ZaomeDesign  ·  3 小时前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