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小而美的「超级人群品牌」正在小红书上跑出来。
品牌以生活方式观察者的身份深入社区,看到具体的人和真实的需求,甚至能看到很多需求盲区,让产品迭代的方向更明确。而产品真正落地,后续的宣推过程,又能够无缝地和前期的用户洞察进行衔接,最大化产品优势。
东方非遗香氛品牌:「呈白」,就是这样的品牌。将“非遗传承”转变为“香氛产品”,再将产品的故事转译成触动人心的内容,一年之内,在小红书从0-1撬动百万 GMV 快速破冰,实现自闭环,找到与之产生共鸣的人群快速占领全域,构筑起稳固的品牌护城河。
近期,「刀法·轻分享」直播栏目邀请了呈白创始人孙一文,进行主题分享《从「大冷门」到「卖断货」,呈白如何通过“用户洞察”精准撬动小红书百万GMV?》,希望能给更多想做好小红书的品牌,提供新视角,一起做起新生意。
呈白如何把具备非遗文化属性的产品产品化?怎么让它丝滑进入用户的生活中?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哪些阻力和挑战?
以下是孙一文的分享:
重新定义冷门产品,3 个思路挖掘爆品机会点
2015 年-2025 年,创业的这 10 年时间里,呈白经历了 2 个品牌阶段。
第一阶段:B端生意的困局与觉醒(2015-2022)
此时的呈白,聚焦线下分销渠道,深耕礼品与企业服务市场的7年,积累了宝贵的品牌资产,充分了解供应链的成本、运营流程以及产品的打造流程。
但隐患也随之暴露:一边,面临供应链的抄袭风险,另一边,企业端也可能反水倒戈。
「品牌」转型是这个阶段的不得不为之。呈白急需开拓进一步和消费者进行核心沟通的更多可能性,找到品牌在产品之间的护城河,从「产品」走向「品牌」。
第二阶段: C端转型的破釜沉舟(2023-2024)
彼时的呈白,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去做「定位」,做「用户洞察」,做产品的第一个「核心爆点」。
这场豪赌的底层逻辑,源于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
当更多用户为“情绪价值”付费时,兼具文化厚度与美学张力的产品,正在重构消费决策链。
那么,冷门产品如何挖掘爆品机会点?
大家对呈白比较有印象的产品可能是「非遗瓷花」,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冷门的新品类,在呈白之前,甚至没人关注过这个品类,当我们拿出这款产品时,也听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不少人说:“这东西谁会买?”
我们经常说,中国没有小生意,但是「冷门产品」和「冷门品类」很有可能变成小生意。
不过,我在实操中发现,当定义好以下三个生意维度后,“冷门”也有机会冲破门槛。
第一种生意:有机会,但是没被看见的产品品类
去和用户去沟通,评估品类的市场份额。
做非遗香氛,其实我们打开市场的第一个品并不是「瓷花」,而是平替了一个已经有成熟市场份额的「晶石香薰」,这个产品在中国和西方都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也观测到,像观夏,还有很多品牌、白牌也都在跟随这款产品,它的市场份额非常大。
而后,我们却发现,用户并不满足于这款产品,“被迫购买”、“并没有那么喜欢”、“还有没有别的创新?”等反馈涌入,原来在扩香产品上,用户还有更多需求,只是需求还没有被满足。
所以,我们把「非遗瓷花」和「香氛」做了结合。
我认为,做产品的第一步,是对老品牌或者老品类,进行很明确的市场份额评估。
如果市场份额足够大,那这个生意只是没被看到,它一定不是小生意;但如果市场份额评估完,发现市场本来就很小,大家就不要去做,很有可能变成「真·冷门」。
第二种生意:已被人知道,但需要重塑的人、货、场
不管是人群、产品,还是渠道、行业的需求,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中。
比如,2015 年之前,品牌在抖音和天猫都处于很火热的状态,那个时间点,我们只要专注一个渠道,再去匹配人、货,它就会比较快跑起来。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所有的流量和人群都已经被细分,我们不再去做「大市场」的生意,而是做匹配「人群梯队」的生意。
当传统渠道失效时,我们需要建立起新的匹配模型。
第三种生意:产品研发还差临门一脚,需落实人、货、场
冷门产品的优势是:产品的人群、使用场景都很精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去塑造的是品类心智。
明确产品和人群,选择适合的场域。再从马斯洛经济原理,回归到对「人的洞察」和「身份认同」。
想以最小的杠杆撬动品牌生意,核心在于最优的渠道是放在哪里?比如小红书,是当下人、货、场中打造起来相对比较快速的场域。
在这个渠道上,完成种子人群到市场验证,实现生意的撬动。
如何做「用户洞察」,锚定高需求目标人群?
(1)找到种子人群
首先,在设定种子人群的时候,我不太建议花很长时间等想清楚之后再去做,可以先测试,不用太纠结,不然会特别内耗。
比如,我们在初步判定种子人群时,大概已经有了模糊的画像: TA 肯定喜欢香氛、喜欢中国文化、喜欢有生活美学的物品,这其实就是呈白最原始的用户画像。
我们可以先拿这个方向做样本,通过百人规模的用户调研,或者利用已有的 KOL 、要好的朋友,让他们看一下我们的产品。
问他们:“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群是呈白最核心的种子人群?”
把我们认为可能会达成最高转化率的人群,作为我们的预判种子人群,先做设定,然后通过很小的共创,确认方向。
我自己创业这几年最大的体感是,不管是别人讲的种种,他都不会比你更了解你的产品和种子人群。可能你自己并不专业,但是创始人的直觉和对品牌的理解,一定是大于其他人,建议先读一读自己的内心。
(2)进行市场验证
如果你已经展开了一定的生意规模,不管是在私域还是全域,哪怕它很小,但是,它的命运齿轮已经开始转动了。
花三个月左右,验证核心方法论,通过样本做明确的收集和反哺。
走完这个周期,我们再去评估重点投入哪一款产品,笃定这款产品是我要撬动的最大市场份额,以及打哪个人群?
三个月之后,我们就做一次这样的笃定。
首先,我们的市场样本量有限,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拿到更大的结果,肯定是要在前置位去投入货本的。如果你的货本投得特别分散,卖得好的情况下,它会断货;卖得不好的话,就会全剩下。我建议先补一款大爆品。
前置条件都完成后,关于起盘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品牌从 0-1 在小红书起盘,还是抖音起盘?
我认为,先确认人和货,以及品牌此阶段的目的是什么?把这些想清楚之后,很容易区分。
大家都觉得小红书偏种草,抖音偏转化。但事实上,它们两个都可以完成正常的转化。
比如呈白,「高客单」和「非刚需」这两项品牌特质,就特别适合在小红书起盘,当你还不是很清楚你的人群是谁,可以先拿小红书试,但是如果拿抖音去试,成本会非常高。
如果你还不是很清楚,你的生意规模和生意前置位,小红书是一个高效验证工具,通过 KOL、 自主内容、产品锁定去判定,在0到1阶段,人群是谁?产品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快速用最小的成本去撬动生意。
抖音的话,样本体量可能会比较大,我更建议1-2阶段,拿抖音去放量。
总的来说,品牌需要搞清楚0到1阶段的核心诉求,再去思考第一步在哪里。
我从刀法这边也得到了很明确的方法论(推荐阅读:碎片化时代,怎么做品、效、销合一?| 2024刀法年度理论)
明确你的品牌人格
找到种子人群
拆解关键时刻
击穿关键时刻,卖点转买点
(3)先确保:你是谁?你才知道在跟谁对话
呈白是谁?
我们最终找到的品牌人格是:80% 智者+20% 天真者,也比较符合我的个人风格,我希望不管未来生意做到什么程度,都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天真。
在产品上,包括包装、传递的物料以及文案,都会以这样的方式表达。
在确定品牌人格后,买你的人群是谁?你要的人群是谁?也都慢慢清晰了。
呈白的生活场景偏好,更偏向的人群:以「空间」作为 TA 的「精神道场」,且 TA 的消费观念是为时间厚度买单,而不是为快消买单。
(4)抓住品牌 DNA,找到种子用户,拆解用户的关键时刻
首先,列出用户「一生与一天」中,哪些时间点可能会用到呈白的产品。
然后,洞察这几个时间点中,TA 为什么会用到我们的产品;
其次,拆解用户的心理路径:场景、动机、痛点、痒点和晒点,对照马斯洛金字塔原理,明确需求梳理。
完成以上后,我们的内容又该如何发声,将卖点转买点?
和大家分享一个 PPT 以外的品牌案例。
前段时间,朋友和我分享小罐茶的案例,让我收获非常大。
关于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时刻?什么是场景?
比如:喝茶就是在茶桌,这就是 TA 的使用场景,对不对?但事实上,这个场景不止是茶桌,茶桌只是一个物理场景,TA 要如何转化为心理场景?
而心理场景,分三类:比如小罐茶,它出了一款针对「茶人自己喝茶」的自用产品,主打「第一泡不用冲洗的茶」心智,所以大家应该能看得到,它的核心心智应该是,健康或者干净安全,那 TA 在茶桌这个物理空间中的心理空间是什么呢?
1、无社交的自己喝茶。
2、好朋友来找我喝茶。
3、送给老板的茶,或者说送给很重要的人。
你会发现产品跟内容自然绑定了。
避免产品先行,如果都不知道你要卖给谁,却把这个问题抛给用户,让用户帮忙去解决,简直是天方夜谭。
当我们核心打「感动礼赠时刻」,未来如果再换一款产品,比如,送亲密关系,那我在设计这款产品的时候就会思考:“唉,在亲密关系里,用户对于礼赠的需求是什么?怎么结合我的产品去使用?”
然后,我们再去倒推产品长成什么样子。
ROI 提升 250%,品牌从 0-1 做小红书的内容三板斧
(1)呈白不同阶段的品牌策略
呈白相较于其他品牌可能比较特殊,从供应链出身,先有产品,再有品牌。再加上「非遗」品类也很特殊,目前在中国,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品牌,从 0-1 阶段,我们用了 7、8 年的时间,走了很多的弯路。
但是,当我们完成基础搭建之后,会发现它有一定的门槛,这个门槛未来一定有可能被攻坚,但是它能保证我们,在一定时间内是有一定优势的,当我们有了这个优势之后,就需要巩固优势。
第一,借由更多非遗供应链去补充呈白在市场中的占比,如果只有某一款单一的产品和供应链,不够完善的产品架构、价位段,在整个的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第二,无人知晓的白牌期,最好用的突围方式:做好一个爆品和一个成功的内容矩阵。用爆品击穿用户的心智,然后把这个品打造成心智品,并且将这个品的内容矩阵和 TA 的 JBTD(job-to-be-done)时刻想得非常清晰,那我觉得离突破白牌期不远了。
「产品」和「内容」就是整个呈白的左右手,而运营和渠道是辅助位。
产品驱动和内容驱动,永远是品牌前、中期的增长双螺旋:从用户洞察、到做好产品,再到聚焦做品牌内容。
当然,大家不用太过于焦虑,我们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地拿产品反哺内容,当产品有一些眉目的时候,先推向市场,做快速验证,提前做好预期和抗风险评估,
千万不要一次性投太多的货,或者投太多的品类,先从小点切入,完成之后的话,再慢慢放大。
特别提示:建议当你拿出一款产品打爆之前,最好留几款「后手」产品。因为我看了很多的品牌,只打一款爆品,并没有做后续更多产品的筹备,所以导致这款爆品如果出了问题,但是资本或者是它的同行看到这款产品不错,马上来跟,在其他人跟的过程中,你又没有做好后期准备的话,极有可能这个产品中途就不是你的了,它的前期优势大力削减。
所以,我们在分清楚市场份额之后,一定要做好渠道布局。
(2)品牌如何搭建小红书内容矩阵?
呈白搭建小红书内容矩阵的时候,核心还是通过「选品」,到「内容媒介」的确认,再到「投流」。
首先,分析产品背后的人群,例如瓷花这个产品的核心人群就是两种:居家策展人和非遗求索者。也是我们最早抓到的人群,于是我们找到了「花艺」和「美学」赛道的 KOL。
KOL 定位 1:居家策展人
内容方向:开箱视频
视频体感:音乐 +光影+产品 = 质感塑造(让用户感到幸福)
KOL 定位 2:非遗求索者
内容方向:了不起的匠人,国之重器科普
视频体感:CCTV 权威美,文化升格(让用户对非遗文化肃然起敬)
人群设定完成之后,只要相关内容成功了,就开启放量。
与此同时,除了 0 到 1 之前的阶段,我们非常建议大家尝试用「品牌自制笔记」配合「头部 KOL 笔记」去做我们的种销一体化。
前期,把「商销笔记」和「种草笔记」相应的指标和场景,做比较明确的区分:pass 投低产低的笔记,投投产高去优化和复制。
创始人亲测「真金白银」从 0-1 避坑指南
指南一:做品牌最难的,是选择不做什么
做品牌,其实还得回归到产品,我觉得「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更高效且更有难度。
这个时代绝对不缺产品,千万不要老想着,我要花精力去打磨一款,市场饱和度很高的产品,我觉得这个机会基本上为 0 了,特别是我们小品牌。
没钱没资源,没人脉,没时间,啥也没有的情况下,难度非常大,所以我建议三个「不」做:
不做市场体量太小的品类
不要太在乎竞品跟随的影响
不做跟风式的产品,只做洞察式的产品
不做伪需求、市场份额太小的品类,下一步都很难开展的产品;不要在意竞品跟随,卖得好的产品一定会被抄;别人卖的好的产品,也最好不要跟,跟上风的时候,风已经过去了,等你追上的时候,别人和你已不在一个量级了,容错空间小,所以还是做好自己的路径,把持好自己的思路。
跟一波风,永远无法支撑一个产品。
我的建议是,在原有高销量品上做微调,换包装,可以做跟风式营销活动,但是千万不要把「跟风」跟「产品」强绑定。
产品的开发成本和代价都是战略性的投入,所以不要老是想可以短平快的收益,难度非常大,而且做不长。
指南二:选择要做什么,要从企业的经营出发
“品牌的经营,是整个企业经营中的冰山一角”。
无论是品牌、产品还是内容,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企业的经营上,品牌,是目标,也初心,但是,做好品牌的前提一定是经营好一家企业。所以,我们在布局整个商业体时,一定要算清楚现金流的账。
我身边很多创业者都不是死在了初心上,而是死在现金流上。
呈白的成长,可以作为参照,但非大家的决策标准。
我创业的这几年,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明确方向之后,就坚定地去做,这条路它一定会遇到问题,但是它一定可以被解决,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资源,包括别人对你的指导,可以当参考,但是别人的经验真的只是别人的经验。包括我今天讲的也只是我们的大致运营思路。
最后,我希望所有的创业者,既可以看得到月亮,也能拿得到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