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等于爱」是我们的情感关系专栏,在类似于爱、假装是爱的关系里,也许同样存在着真心。我们想讲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亲密关系。
![]()
编者按:据维基百科,多边恋(希腊语:πολύ、英语:Polyamory),指关系中人数大于“两人一对一”且参与者皆知情同意的浪漫关系。在我们过去收到的很多关于多边恋的故事中,有时多边恋被描述为一种试图触摸极限的爱之实践:既然“排他性”通常被视为爱的必然要素,那么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包容和信念感,将不受到世俗概念和忠贞承诺所庇护的感情称之为“爱”?
但本文作者的经历略有不同。这是一段发生在大城市的临时关系,作者并非在与两个人分别恋爱,而是爱上了一个象征着稳定的、作为情侣的整体。
“多边恋”这个词并没有出现在本文中,作者更高频的形容是:“城市症候群”。
2023年末,我刚來到香港沒多久的时候,跟一对住在深圳的同性情侣谈了一场恋爱。
这件事情开始于2023年的10月份,彼时,我刚从遥远的北京漂流到香港准备读我的硕士。我对这座城市最开始的印象是,道路窄窄的,灯红酒绿的灯牌下面所有人都急匆匆的,好像是迫切地想踩到前面行人的鞋跟。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将我自己切割成了无数个人体切片,用来应对事故频发的日常生活。这种大长途的迁徙难以避免地伴随着一段长时间的时差症候群。
![]()
在离我家很近的地方有一个很红火的 Gay Bar,我在这里认识了故事里的另外两位主角。这里的火热程度并不局限于香港的本地居民,每逢周五周六,十几坪的空间都会被来自世界各地的男性塞满。这个时候,如果你想站在地上,是一件颇难的事情,你会被周围摩肩擦踵的肉体给挤起来,无可避免地踩在别人的脚上,如同悬浮在空中蹦迪。
因为下课之后常常无处可去,我也偶尔来这里玩。昏暗的环境里,很难看清彼此的面容,这个地方让如同现实之外的平行时空,人身上所有的属性被剥离,只剩下欲望相关的身体符号,五官、身体乃至鞋袜都成为了肉欲的延伸。酒吧里的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性的客体。
![]()
遇到他们的那一天,我先在舞池旁边的桌子旁看到小A,他长得有点像韩国人,单眼皮小眼睛,皮肤白得发光。我其实平时也很少搭讪别人,但那一天就是鬼使神差地就走上去问他 “你好,我可以牵你的手吗?”。他当时愣了一下,但还是牵住了我的手。
然后在酒精的作用下,我主动地亲了他的嘴。在此时,我都觉得可能这就是一次萍水相逢的“暧昧”吧。等我们走出这个地方就会一起失忆,都不要说记得彼此,甚至也不会有下一次见面。这是 Gay Bar 寻常的生态环境。
出乎意料的是,小A在短暂的接吻之后,跟我说“你要认识一下我对象吗?,我刚把你认成他了”。我其实非常错愕。一方面觉得自己好像在破坏别人的关系,而我很不喜欢做一个坏人;另一方面我却在给自己开脱。我其实没有干什么呀,我也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感觉当下不是我的人生,而是《艾米莉在香港》最新一季的开头部分。
虽然,的确我很喜欢把自己的生活跟各种虚构的小说、电视剧做类比,越曲折的剧情越能激发我自以为是的“生命力”。这个念头让我答应了要跟他男朋友见面的提议。
小A的对象,我们简称小B。他的出现,几乎是立刻就引起了我各种的焦虑。他们的状态很像都市剧里让人羡慕的情侣,亦或者说是B站上会发视频教导你如何跟家里出柜的同性情侣 Up 主。三十几岁的年纪,双方经济独立,有体面的工作,见过彼此的家长,同居在深圳中心区的某所公寓里。这对于许多正处于困顿阶段的同性恋朋友们来说,简直是如同童话故事一样的生活。
可能也是有点微醺的缘故,我跟他们坐在酒吧的桌子上聊了很久,听他们讲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经历过的故事情节,从中学寝室床位之间的通道到两所大学之间的地铁路线,直至一起飞往深圳的航班。
他们让我坐在他们中间,甚至都有意无意地把手搭在我的手上,他们的记忆如同红色毛衣里交缠的棉线紧凑地交织在一起,将我包裹在其中,有很多让人觉得温暖的桥段。
之后,我们三个人一起去看了电影,是一部没什么特点的恐怖片。时至今日,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它的名字和情节。我只记得那天的电影院冷得有点七嘴八舌、有点锣鼓喧天,我坐在中间,左手牵着小A,右手牵着小B。
再之后,我送他们坐车回了深圳。我们在微信上建了一个群,虽然有点略显荒谬。但其实,跟暧昧的男男女女没什么两样,我们有时分享着生活里的小事,比如说他们最近在搬家、我偶尔去求神拜佛,他们会问我喜欢哪一套房,要我帮他们挑新的家具,约定去他们的新家玩;我会在求签的时候给他们求平安符,还给他们买了乔迁新居的礼物。有时我刻意地制造一些巧合,去深圳探望他们。
![]()
我感觉我成为了他们7年故事里的一员,分享着他们久经磨砺的平淡生活,偷窥着独属于他们的鸡毛蒜皮。我对他们的依恋既出于新奇,也出于嫉妒。
这种类似于窥私欲的悸动时常让我觉得焦虑不安,我私下问过小B:“我的出现会让你觉得不开心吗?”
他说:“不会呀,我也很喜欢你。就好像小A一样”
我很担心自己变成他们关系里的小三,因为我相信每个人所做的事情最后都会通过某种形式反馈到自己的身上。而且,我也不希望这个故事最后迎来不好的结局。
于是,我很小心翼翼地在这段关系里保持平衡,我不会私底下私聊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即使在群里,在跟其中的一个人交谈时我会有意地将另外一个人引入到对话中。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我们三个人之间,正如这个“群”一样,我将他们当成一个共同的整体,而非两个独立的个体。
在我们认识的两三个月里面,我们乐此不疲地分享着彼此琐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试图将这些零碎的线索里拼凑成我们三个人之间相似的关联性,以证明这段关系是奇妙的“天作之合”。这其中包括,我们都很爱吃面,我谈过很多个来自他们家乡的男朋友,我们的mbti都很搭配(小红书某博主如是说)等等。
从我家到落马洲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在口岸坐车到他们的家又需要二十多分钟,城市的血管由窄到宽,湍急涌动的情绪顺着马路涌入深圳稀松的城市河床之中。
![]()
三角形虽然是最稳定的结构,但三个人的关系却非常容易无疾而终。
大概是我们认识的两三个月之后,我们知道了彼此生活、身份和过去的种种皮毛,但谈论的内容却变得越来越少。或许是因为推心置腹的交谈在三个人之间显得尤为奇怪,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向我表达情绪都难以避免地有越界之嫌。他们已经建立如城墙般的亲密关系几乎过滤了他们生活里代谢产生的大小情绪,最后流向我的只有无关痛痒的生活流水账。同时,小A的家人也生病了,我们偶尔的见面也因此中断。
我不劳而获的期待就此落空。此刻,他们的感情对我而言更加像B站Up主即兴发布的某一条视频,内容是关于他们甜蜜幸福的搬家日常,进度条不可避免地走到最右端,然后他们的生活就与我无关了。我当然可以不断地发弹幕去催更“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呀?”,但理所当然地,他们会在底下回复“大家可以关注Up主,下次更新会提醒大家哦”。作为观众,本来就是经常被忽视的。
![]()
自从这个月之后我们就很少聊天了
但即使作为B站大会员,我也是有自己的生活的,不久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我搬到了我的新家,它在离市区很远的地方。我开始了我的独居生活。我开始在这个城市里找到了我最喜欢的餐厅和喜欢去的电影院,偶尔为了省钱会在家里做饭,这些专属于我的标志、情绪和事件,都成为了我与现实世界联系、建造新家的砖墙。
![]()
好几个月之后,小A的家人逐渐康复,小B邀请我去他们的新家履行我们此前的约定。这一次也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在我们见面的时候,小A总是有意无意地向我展示着他对于这段关系的所有权。他将我们三个人比作《致命女人》里的三人情侣,似乎我是即将破坏他们关系、摧毁他们生活的Jade。这某种程度上让我觉得难过,首先是我既没有那么漂亮,其次我也没那么变态。我不希望成为破坏他们关系的人,甚至不希望他这么想我。
![]()
然后,小B在小A走开的某个时刻跟我说,“小A最近状态不是很好,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找你,不要自责,你没有做错什么。”
他很明白我是一个很爱反思的人,我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小A很想离开深圳,从他们来这里开始,深圳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作的城市。他们幻想在这里会让他们都成为一个不错的人,像大树一样不断向上延伸,长出茂盛的枝桠,最后跟随着”落叶归根“的寓言,一起回家乡过很舒服的生活。但通常生活总是和想象不同。
但要扎根在深圳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工作不如预期,生活也总有一些难以忽略的磕磕绊绊。城市里如同高山密林的玻璃大楼、层层叠叠的高架桥即使到了夜里也依旧是灯火通明,城市里昼夜不停的噪音不断地消磨着小A的自我。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如小B所讲的,他的确很喜欢我,这种关系上的失衡也加剧了小A的不安,我猜测他的确是把我想象成了假想敌,所谓黑发碧眼的第三者,他所面临的城市症候群的一部分。
彼时,我并没有觉得生气,我很理解他的所思所想。当自己的生活摇摇欲坠时,人下意识地就会想要抓住身边的救命稻草,而哪怕仅仅是有人从旁路过,都很容易引发难以制止的恐慌。
在度过尴尬的一天之后,我回到家才发现,我忘了带那一份乔迁礼物给他们,直到现在它也还在橱柜里默默积灰。
我以前对三十岁是有幻想的,仿佛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所有曾经的动荡风波都会在吹灭蜡烛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但原来在大都市的洪流中,“三十岁“只不过是二十九岁的第三百六十六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依旧背负着最初来到某个城市中的想象,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忐忑不安。
在这种旷日持久的焦虑中,我们企图寻找一些不变的东西以应对心理上的不安定感。而亲密关系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对我而言,小A和小B长达七年的恋爱,在漫长的时间佐证下,成为了我生活中稳定的象征。加入他们一度也成为了我缓解焦虑的特效药。
“三人恋爱”听上去相当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完全迥异于社会对于亲密关系的想象。当我自己进入到这种关系中时,其实也让我对“爱情”的内涵产生了困惑,爱情不是排他的吗?如果恋人可以不只一个,那这种关系跟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好朋友有什么区别?我们之间的又算不算爱呢?等等的一系列问题其实时至今日我也没有想清楚。
但很实在的,这段稍显荒谬的亲密关系帮助我度过了迁徙后,水土不服的一段很长的日子。我们分享了无所顾忌的冲动,也共同拥有都市漂流中的无所适从。
对我来说,这已经很足够了。
如果你想给我们投稿,或者想了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请点击下方图片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