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粥米的熬煮过程以及粥米的特点和优势,包括粥米的来源、香气、口感和与其他大米的区别。文中还提到了稻谷生长的过程以及五常地区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对大米品质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粥米的熬煮过程和特点
粥米来自哈尔滨五常,熬煮时间短,香气扑鼻,口感糯软,让人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惬意。
关键观点2: 粥米与其他大米的区别
粥米是筛选出的自带优势的产品,与其他大米相比,熬粥的时间更短,口感更好。
关键观点3: 霜降后大米更香的原因
经历了霜雪的大米口感会更好,因为霜降后的寒冷气候有助于保持大米中的水分,使其口感更佳。
关键观点4: 五常地区的水土条件对大米品质的影响
五常地区是鱼米之乡,优越的水土条件有助于稻谷的生长和发育,为大米出色的醇香提供了基础。
正文
吃主食,我们是认真的。
在某一个阳光满天的周末,小编用厚朴严选的粥米熬了一锅白粥,大火开锅就转小火慢慢熬,话说没多大功夫,一节课才听了一半儿,就闻到了锅边儿冒出来的米香气。往常都得听完一节课再关火。掀开锅盖儿,哇~~真香啊!忍不住闭上眼睛,扬了扬鼻尖,香气扑鼻啊。
客厅里写作业的娃儿说:“哇~好香啊!”
低头看手机的娃儿爹说:“嗯嗯,是啊,好久没闻到这么香的饭了。”
那个香气,沁人心脾,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儿时的记忆,是小时候的味道吗?不是,确切地说,是小时候在外头疯完以后,回家馒头蘸酱都能吃出来的那种幸福感。这口粥还没喝呢,就已经感觉到徐老师所说的那种吃美了的感觉。
这么一碗粥,好像有点儿太过于朴实无华了,可它真的让人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惬意。小勺轻轻划过粥面,留下淡淡的痕迹,汤在米中,米在汤里,糯糯的米粥,我瞬间理解得了粥米二字的含义。这个米太适合熬粥了也,一是耗时短,二是熬的粥香香糯糯的,你甚至不需要任何配菜,轻轻松松就能喝上一碗。
咱们这个粥米系出名门,来自哈尔滨五常。提到这个地名,大家是不是想起了五常出产的大米。咱们这个粥米也是来自那片土地,要说具体差别吗,不过是最终的产品型号不同罢了。
成品大米在走向市场之前,会筛除里面零碎的、细小的米粒儿,在这些米粒儿之中进行优选,就得到了一种自带优势的产品——粥米。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做米饭,饱满成熟的米粒儿那是杠杠的;而要熬粥,咱们这个粥米,优势就比较突出了。大概只用平时熬粥一半或者2/3的时间,就可以熬得软软糯糯的,很好喝。
第一眼看到朋友发来的稻子,俺就呆了。我天呐,这霜雪化了咋弄,它不就湿了吗?湿了不会发霉吗?发霉了还能吃吗?为啥不收到仓里面去?这不名副其实的凌霜傲雪吗?小编是村里长大的,但是从来没见过粮食这么在霜雪中被“糟蹋”的。
原来东北的天气不一样,秋末冬初就嘎嘎冷了。下完雪之后雪不会轻易就化,但这种干冷的气候反倒保持了稻子里的水分。即便稻米成熟了,也没人急着把它们从地里都割下来。能在地里先待着,先放着,就让它们先长着,虽然它们都已经黄了,但是那个梗里还是有养分的,在地里存放可以让它们继续吸收……
老话儿说“霜降之后的米好吃”,其实,并不是霜降这个节气。全中国这么大,一南一北,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东北冰封万里的时候,海南还是春夏装。说到底,其实是霜降节气前后,经历了寒冷空气的影响,尤其经历了霜雪的大米口感会更好。
这个季节的五常大地,处处都彰显着广袤的丰收的喜悦。等到必须给它们收割下来的时候,也都暂时先堆在地里。等到脱粒了,直接在宽阔的稻田里,铺上一层宽宽大大的苫布进行晾晒。晾晒完了放到袋子里,然后要出售了,再给它去壳儿。
天时很重要。中医粉们可能知道霜桑叶,经过霜的桑叶效果好。所以,霜降以后米好吃,应该是差不多的道理。
五常是哈尔滨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很少有什么大旱大涝。从秧苗儿到入碗的米粒儿,一方水土成就了那片土地上大米出色的醇香。
禾苗喝着牤牛山流淌下来的河水,晒着太阳,一点儿一点儿变肥变壮,它们在为孕育谷粒积攒力量。
《黄帝内经》里有讲:夏三月此谓蕃秀。这里的“秀”字,是植物怀孕要生宝宝的意思……
当农民伯伯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当沉甸甸的稻谷粒儿压弯了禾苗,这些满载着丰收希望的绿色的生灵,随着时间的流淌渐渐染上金黄……
如果你的早饭也比较匆忙,那我们推荐粥米来熬,因为它只需要一半多点儿的时间就可以做出香浓的白粥。小编更喜欢晚饭的时候,做一盘小菜,熬一锅素粥,就着它的自然而然的香醇,享受那个怡口通心的惬意。这一天的忙碌,在餐桌的饭菜里,在一家人的唠嗑中,渐渐淡去……想要感受一下粥米和五常大米的不同,大家不妨直接扫码咯……
广告
五味子丨编
非同凡想丨校
厚朴学务丨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