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多个地方在春天时节的美食,包括野菜、海鲜、春菜等,展现了春天的味道和人们对美食的怀念,同时也穿插了亲情、回忆和寻人启事等情感元素。
文中介绍了不同地方春天的美食,包括各种野菜如榆钱、香椿、蚕豆等,以及春菜如豌豆箜饭、槐花麦饭等。这些美食都是春天的味道,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文中通过介绍这些美食,引出了许多人童年的记忆和回忆中的亲情。例如,蒸榆钱让读者想起了已故的奶奶和爷爷;油焖蚕豆则让人想起了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光;而木槿花则勾起了小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外公的怀念。
文中最后部分还包含了一个寻人启事,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寻找失联四十多年的兄弟,展现了对亲情的渴望和思念。这个部分让整篇文章更加深情,引人深思。
这里是《人物》的「见好」栏目,本期「见好」的主题是「春日鲜食指南」。
或许春天就是一个享用美味的季节。春日万物生长,所有的美味在蛰伏一冬之后,以各种新鲜、充满生命力的模样出现。
在你们的投稿中,我们看到了无数个滋味十足的「春天」,有长在大多数人盲区的稀奇野菜,有清香软糯的春日糕点,有春花里的一口甜,有各地朋友们倒腾的好吃好做的春菜大赏……
很神奇的是,本次投稿中,「家」和「童年」被高频提及。一位祖籍河南的70岁读者跟我们分享了她的童年美味「蒸榆钱」,那种曾代表着少年时苦难的味道,历经时间的洗礼,沉淀为「现在的幸福和亲情的温暖」。似乎味蕾也可以是一种媒介,联结起记忆深处那些我们所爱之人与美好。
「吃春天」在于自然,在于闲暇,在于追忆,在于团聚,可能人生大事,无非「吃喝」二字。
策划、文|殷殷 Dai
编辑|青青子
@文 雁窝菌
小时候,每到下雨后,奶奶会去山里采一种叫雁窝菌的菌子,常常长在松树下,量不多,回家炒肉,再放点韭菜打汤,鲜得掉眉毛!
@栗子 25岁 西安 苜蓿
早春刚长出来的苜蓿,在还没老的时候赶快掐掉尖,洗净剁碎后再加上炒好的鸡蛋搅拌均匀作馅,包成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就成了我记忆中春天最香的味道。
@小鱼 28岁 老家在广东云浮的一个山里 蒲公英
嗓子疼了十天,吃东西嘴巴一直淡淡的,今天回家,老妈特意到野田里挖来了新鲜嫩绿的蒲公英!能吃出春日野生清香的味道!
@庞蓉 56岁 成都 厚皮菜
我推荐炒厚皮菜,因为这道菜很有四川乡村特色。
第一次吃这道菜是在龙泉山上一个农家乐,当时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我们在桃花树下吃着炒厚皮菜,觉得特别美味。
@叶臻 27岁 山东济南 马齿苋
学名马齿苋,但从小我们家都叫它「马zhe菜」。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野菜,可以生长在任何地方,草坪里、花盆里或绿化带里。它的根茎掐断的时候会有些粘液,洗净烫熟后,加点蒜末和酱油就是一道美味。
@chole 30岁 东北 刺老芽和刺五加
老家东北到开春的时候,会有很多人上山摘山菜,到家摘好后焯水冷冻,可以吃一年。比如牛毛广、猴子腿等蕨类,还有柳蒿芽、小根菜和芨芨菜,我最爱吃的是刺老芽,将其裹了面糊炸,或者刺五加(另一种野菜)焯水后蘸鸡蛋酱,都很好吃。
@殷殷 28岁 山东济南 杨树花「无事忙」
一个山东人在北京的第七年,我在春天做了一个调研,问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会不会吃落在地上的杨树花,得到的回答经常是:「这东西竟然能吃?」
在济南,它的名字叫「无事忙」。它是杨树结出的穗状物,有点像毛毛虫,味道微苦,更多是泥土味。我们把它洗干净,剁碎后和韭菜和肉一起包到饺子里,老一辈很爱吃。
小时候,每每到这个季节,身边的大人就会发动小孩来搜刮地上的「无事忙」,父母也会从单位附近的杨树下捡回一大袋子。
由于人人都捡,花期也有限,所以捡它的时间和地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年,姨妈和姨父选择了半夜出动,在一片僻静的荒地上捡到凌晨2、3点,攒了满满8大袋子的「无事忙」,然后邮寄给亲戚们各一袋,妈妈说她收到之后,摘了一天才摘完。听了这个故事,我忽然觉得「无事忙」这个名字很有趣,像是大家一起享受着「无事且无用」的闲暇,共尝这一道春天的美味。
图源视觉中国
@阿瑶 30岁 鱼腥草
凉拌鱼腥草是从小就会吃的。在煮粉摊吃早餐的时候,会连同凉拌蕨菜、凉拌海带丝、萝卜干、辣椒油一起,舀上一大勺凉拌鱼腥草,铺在散着热气的汤粉上。但那时吃到的鱼腥草都是茎根的部分,一节一节的,白白脆脆的,像迷你版的笋。
就这么吃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我才第一次吃到了凉拌鱼腥草叶子。
那是清明附近的日子,山里的土接了露水和雨水,黄红色的土黏乎乎的。我和爸妈踩着那些黏乎乎的土,走了一小截土路,惊走几只在路边觅食的母鸡,到爸爸朋友的亲戚家里「做清明」。我家那边重视清明节,每年人们都要坐车回乡下,下到田里,或进到山里,挑蒸好的整鸡、扣肉和糯米饭,烧纸祭祖,也会串门走亲戚。那天,我们的鞋边裹了厚厚一层红土泥,来到离上坟处不远的竹林,地上铺满了一片鱼腥草,大人们很开心,蹲下来摘起了嫩叶。
青绿色的鱼腥草叶也接住了露水和雨水,我妈掐下一把还略带红色的嫩叶,手也弄得湿漉漉的。就这么装了满满一纸箱,我们带着它下了山,连同农家的扣肉一起放入车后备箱,带回了家。 我妈到家后,把嫩叶洗了好几道,撒入白糖、小米辣、蒜、生抽、醋,一份凉拌鱼腥草叶就做好了。酸酸甜甜的,味道比茎根要淡一些,似乎还有春雨的清香。
「吃上这样一个幸福感满满的食物,怎么会不幸福呢?」
@无名 17岁 广东 朴籽粿
朴籽粿非常好吃,有一股青草的香味,而且它的颜色真的很好看。
@Moon 25岁 甜藤粑粑
甜藤粑粑会在清明时节出现,这种甜味的糯叽叽食品是祭祖时的最佳食物。一群人伐竹取道、披荆斩棘穿越崇山峻岭后,吃上这样一个幸福感满满的食物,怎么会不幸福呢?
大学第一年,家人寄来了好几斤甜藤粑粑。
@羿川 浙南 清明粿
在路边看到了一群阿姨围在一起包清明粿,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记忆里的清明粿都是这样的——将遍布山野的野生艾草或青蓬用热水烫过,挤出水分,切成碎叶,再和糯米粉融合在一起,揉成草绿色的青团皮;更为复杂的是包在里面的馅,有新拔出泥土鲜嫩的春笋、用热水泡开后散发着香味的香菇干、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白白胖胖的白萝卜等等,将这些食材切成丁,用猪油热锅后炒香。
等稍稍凉去之后,包入青团皮内,一个个圆圆胖胖的绿团子就蹦到了眼前。用蒸屉蒸个十几二十分钟,青草绿色的胖娃娃瞬间变成了墨绿色,一口咬下去,弹牙的口感、草本的清香,裹着馅料的油润,一个可不够吃!这便是浙南初春独有的舌尖美味。
@Maud 28岁 苏南地区 一串红
我要推荐的美食,无加工、纯天然,至于是否健康安全,还需自辨。
我在苏南地区长大,小学时,春天的体育课,总和同学们在操场上吃一串红。一串红是一种细长而鲜红的花,小辣椒、小鞭炮一样冲天长。拧下花瓣来,根部能吸出甜水,比甘蔗汁还甜。那是花蜜还是其他的植物汁液,我们并不知道。
作为苏南人,对甜的体会是很多的,青团、槐蜜、梅花糕,说得上来的小吃没几个不甜。但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一串红的甜味,大概因为那是浅尝辄止的甜吧,一朵花比小拇指还小,一吸就瘪了。要维持嘴里的甜,就要不断地采新花,不断地吸——就像栗子好吃也在于剥栗子的过程,我们吃花是充满收获感的。总之那时候几乎人人都吃花,一节课过去,满地花瓣。
我怀念在春天吃一串红,也因为那是过去的事,是小孩子理所应当可做的事。当然了,作为小孩子,吃花也是要勇气的,门卫大爷常来驱赶我们,担心这吃法不卫生,要闹肚子。我们就抓了一大把花在手里,边跑边吃,吃完了扬出去一把红色,感觉自己是红拂女。等升上中高年级,都有了半大人的矜持,也就没人再吃花了,心境也慢慢变了。这么一想,我有快二十年没吃一串红啦,再回老家,适当且得体的时候(已无法丢下得体的包袱),还是很愿意尝一尝。
图源视觉中国
@春夏 吉安 野葱炒蛋
野葱的嫩叶子煎蛋最香了。
@来福 上海 冬去春来饭
冬去春来饭真是太棒的做法了!油润的冬日腊肉炒鲜嫩的春笋和蚕豆,很幸福的一顿饭。
@酥梨 腌笃鲜
推荐腌笃鲜。小时候在村里长大,没啥可吃的,到季节了,奶奶就地取材给我们做吃的,所以留下了「春天一定要吃应季新鲜玩意」的习惯!
长大后有了自己厨房,料理鼠王的隐性属性逐渐显现,挑战各种应季菜,成了我日常繁重工作中的解压密码。第一次做春菜是2018年,那是第一年住进新家,正是早春季节,看到别人在做腌笃鲜,特别想吃,家里没有腊肉和咸肉,便突发奇想,自己腌制咸肉。从那以后的每一年早春,一定会连续一个月,在周末煮上腌笃鲜,招呼不同的朋友们来家里吃春!已经连续第六年了,吃春也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菜品!
@雨晨 28岁 辽宁大连 荠菜猪肉水饺
清明后跟妈妈回家扫墓,顺便挖了三大袋子野菜回家。尤其是荠菜,每年春天我都盼着这个味道,像一道过节才能吃到的美食。不过月饼、元宵之类不过节也能吃,鲜荠菜是真的过期不候,只要不挖出来它就会一直长,长到开花就不能吃了。
包荠菜猪肉的饺子,要想鲜就得放很多猪油。用筷子一夹,金黄的油汤就会滴下来那种。第一口下去就能尝到明显的鲜在舌尖绽开,极好地中和了猪肉和油带来的腻。后面在市场也买过荠菜,但总觉得没有那种未经「驯化」的自然味道。
顺带一提,五一后水芹菜也好吃了,那又是另外一种香了,真是期待。
@莱克西 山东 各种形态、各种做法的香椿
我知道,看到香椿这两个字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朋友开始回想它那种强烈的味道,并默默开始皱眉了!但每年春天,我们一家人最期待的就是这股冲味儿的到来,在我们的感知里,那就是一种奇香。
和很多春菜一样,香椿季也不长,吃香椿的时间还挺讲究的。早春时候,头茬儿香椿最娇嫩,拿来炒鸡蛋、拌凉菜非常合适。把香椿切碎和蛋液搅拌在一起,锅里宽油烧热之后,把蛋液滑进去,等鸡蛋鼓出一圈儿大泡泡,翻炒几下就能出锅。趁热夹在白馒头里——炒蛋咸香、馒头松软,香椿的味道得到了最大激发。你就吃吧,香味儿直窜天灵盖儿。
十来天后,二茬香椿就能接上了,伴着春天的到来,它们开始长出了筋骨,更有口感。我最爱的就是油炸香椿,想要个洋气的名儿,那就是香椿天妇罗了。做法很简单,香椿洗干净、沥干水分后,裹上一层轻薄的面衣,再在热油里滚一道,赶紧捞出。撒点椒盐儿,趁热吃,油香、菜香在口腔里愉快蹦迪,准备上一杯冰啤酒,一口接一口吃得人满足。
如果说,前两茬儿香椿吃的是个鲜灵,那末茬儿香椿吃的就是个时间的沉淀。它最适合的吃法是制作成香椿咸菜。在我们老家,爷爷曾经是做香椿咸菜的好手,他说,香椿咸菜的做法有难度,要把盐粒一层一层揉进它的叶片和梗里,手法还挺复杂——轻了,不入味儿,重了,叶片就断了、碎了。揉好的香椿咸菜并不会失去香椿本来的香味,反倒有种更醇厚、平和的感觉,切成菜段,搭配一点白粥最好吃不过了。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里种着两棵很老的香椿树,捱过漫长的冬天,它们就开始窜芽,最早带来春信号的同时,也带来最好的春味道,它浓郁猛烈、有股异香,让人在一整年里都时常怀恋。不过,好吃的食物不一定需要深刻的记忆和情结,简单、粗暴的好吃也是一种极致美味。
@小叉 东南沿海 贝类海鲜
在东南沿海,到了春天,除了鲜笋、时令蔬菜,还有一类食物是不容错过的,各种贝类海鲜。随着海水升温,海鲜的肉质变得紧实、鲜甜,到了「怎么做都好吃」的季节。
最想推荐的春日海鲜是蛏子。大家去餐馆最常见的蛏子做法,大多都是辣炒蛏子、盐焗蛏子,但是今天我想推荐的是酒蒸蛏子,一种保留了蛏子原味,又通过酒吊出蛏子鲜味的做法。首先,得先为蛏子洗洗澡,洗净泥沙,然后找一个有深度的碗,最好是炖盅,将蛏子排排插进碗中,所有蛏子你靠着我,我靠着你,密密匝匝地站立着。在蛏子们的缝隙间,插入几片姜,再淋上福建老酒,一滴水都不用放,上锅蒸10分钟,再静候闷蒸两三分钟,一道春日鲜食就出炉了。
蛏子肥美,有了酒的香气,就像是春天在跟你招手,一口接一口,一盅蛏子下肚。酒放得多了,又有了几分醉意,很适合晚饭后出门散步,那么,你会收获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
除了蛏子,海蛎也很鲜美。相比有名的海蛎煎,我更推荐海蛎豆腐汤,也是保留食物本味的做法。市场上现挖的海蛎,刚刚从壳中离开,立刻带回家中,拌点儿淀粉和盐,烧开清汤,放入豆腐,最后滑入海蛎,撒上胡椒和芹菜碎提鲜,浓浓滑滑的海蛎汤,喝完什么春困都会没有了。我们那里,常常用「鲜到舌头都吞掉了」来形容这时候的海鲜。
小时候只知道春日的贝类好吃,却不知道为什么,前段时间查了一下,原来贝类动物完全依赖氨基酸来对抗海水的盐分,而这种氨基酸就是它们的鲜味来源,海水盐分越高,贝类对抗得越努力,它的味道就越鲜美。而且,春天也是很多贝类生物繁殖的季节,为了哺育下一代,它们会提前储备大量的营养物质。
我们总说,春日万物生长,原来海洋生物也在努力生长,它们努力的结果,就是会变得更好吃。有时候,真要好好感谢自然啊,谢谢贝类这么努力,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晴仔 29岁 内蒙古自治区 北方人倒腾春菜记
很可惜,我作为内蒙人本来是不懂春天的。毗邻高原和沙漠的气候是这样,5月刮风下雪,雪一化,夏天就来了,春天存在的时间比我的crush还短,更别提吃春菜了,我们能靠土豆子大白菜干豆角过冬,也能靠它们过春。辛苦了,土豆子,辛苦了,我的嘴。
来了北京,尤其是工作之后,我才真正觉得四季从此分明了,春天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我记得有一年春天在朋友家吃火锅,她端上来一盆豌豆尖,只在锅里碰一下就熟了,娇嫩清新,带着草的一点点腥味——腥味其实也就是鲜味,我这个肉食动物第一次觉得,怎么草比肉好吃?
春天开始以一些滋味的形式流经我。解锁没吃过的春菜,就像收集北方没有的春天。雷笋脆嫩,炒出糖色来油焖;空心菜更多是一种口感而不是味道,需要蒜蓉和腐乳的帮忙;新鲜的丝瓜尖有一点嚼劲,但不柴,拿油泼辣子凉拌或者干辣椒炒;海南的四棱豆,最好加点小米辣,来点生抽和醋,焯水之后把火开到最大,有30秒就好了,千万不能再多,炒老了,就不脆了。盒马上还卖一种小南瓜,比西葫芦疏松,比姜柄瓜少了点涩味,跟鸡蛋一起炒,我当美味减脂餐吃。
我拍下了每一次做的菜,照片里有不同的青菜,逐渐添置的调料,朋友送的餐具,多次搬家后不同形状和颜色的餐桌。回看这些照片,好像吃过几顿饭,品尝过几次清新,脆嫩,草腥味,青涩味,一个个春天过去了,十年过去了。现在,是我在北京的第十一个春天。
@小鱼 28岁 陕西 槐花麦饭
槐花麦饭是我从小就吃的一道菜,小时候会和妈妈去家附近的塬上,用带钩子的长杆钩槐花,回家用面粉裹槐花上锅蒸,再配油泼辣子蘸水。槐花本身是微甜的,配上香喷喷的油泼辣子是很奇妙的味蕾的碰撞。
槐花麦饭是家的味道,是小时候春天和妈妈上山的记忆。这几年不在家,春天能买到槐花,一定会做槐花麦饭,一口就回到了几千公里外的关中平原。
@春卷 广西 油焖蚕豆
「剥壳春蚕豆,鲜能掉眉毛。」清明节前后的蚕豆,没有一粒不是翠生生的。以往每年这个时候,爷爷那片地里的蚕豆苗上,蚕豆夹挂得满满当当,一个个朝天指着,圆鼓鼓的可爱。
油焖蚕豆,是奶奶在春天里常做的一道菜。爷爷从地里摘回蚕豆夹,我们小辈负责剥蚕豆,一打开夹子,三粒、四粒的豆整齐睡在里面,饱满鲜嫩,连豆瓣上的「眉毛」都是绿油油的。
现剥现做,才能尝到一口美妙的春食。我们一剥好,奶奶马上摆锅烧火,舀一小勺猪油下锅,倒入焯过水的蚕豆,撒一点盐,「嵫啦嵫啦」,盖上锅盖开焖!焖到没有水分,油盐吃透,嫩豆壳开裂,开始变焦的时候,奶奶就会把它盛出来。就是这样简单的做法,蚕豆油润好吃,又香又甜又粉糯。
老人说「春吃蚕豆,赛过肉」。而这道美食,其实是爷爷奶奶在那个没有米饭没有肉吃的年代为数不多的粮食。一到春天,几乎顿顿吃蚕豆,「没有蚕豆,根本揭不开锅」,爷爷说没有好菜下酒,焖点蚕豆,绵绵软软,带着一点油香就是最好的下酒菜。
「是不是还不错,能吃吧?」在他们二老心中,或许这样的做法太一般了,不是所谓上得了台面的「好菜」,生怕我们不喜欢,可是我们每次就着蚕豆,大口大口吃他们做的饭,都能吃到打嗝。那年春天,也是最后一次吃到奶奶做的油焖蚕豆。如今奶奶已走了两年,爷爷也走了一年,往后的庄稼地里再也没有他种的蚕豆了。
@闫杏莲 70岁 女 祖籍河南 蒸榆钱
榆钱是乔木榆树的嫩种子,形状圆圆的,像一枚钱币。这可能是榆钱这个名字的来历吧。这些圆形黄绿嫩种子成簇簇长在树枝上,一串串的像花样。捋下来摘干净,拌上面粉,在笼上蒸10分钟就熟了,以蒜汁盐香油调拌持别好吃。
蒸榆钱是小时候的美味,生活困难时期代替粮食。饥饿时它是救命的主食,全家人只有我和爷爷可吃,奶奶妈妈舍不得吃。它有植物独特的清香,又像主食那样软糯耐嚼,能止饿挡饥。
榆钱是春天到了的美味,在河南的这个季节,是饭店里的一道时令美味。因为我暂居海南,前天妹妹千里迢迢让人给我带一包鲜榆钱。一口下去,这是家乡的味道,春的味道,包含少年苦难回忆,现在的幸福,还有亲情的温暖。
@月圆 重庆 豌豆箜饭
每一个重庆人,大概都听过一首童谣——「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你吃壳壳,我吃米米。」里面的「壳壳」和「米米」,其实就是豌豆的外壳和果实。
可见,豌豆在我们川渝人的生活里,扮演着何其重要的角色。冬天,嫩得出水的豌豆尖,堪称支配一整个寒冬的「蔬菜王者」,煮清汤、煮滑肉、煮豆花,都是绝配。现下,春天到了,豌豆尖老了,豌豆自然而然端上了我们的餐桌。
我最爱的春菜,就是豌豆箜饭。「箜」是一种烹饪方式,类似于焖,有点像煲仔饭。把新出的豌豆用菜籽油、猪油炒熟之后,上面均匀地铺上一层煮好的米,加上盖子,焖2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这是一道功夫菜,尤其考验火候。在外婆的手里,豌豆饭总是可以箜得刚刚好,豆荚咸香入味,豌豆清甜软糯,米饭粒粒分明,带着锅巴香,但不糊锅。在老家,还会用上木桶蒸饭,那就更有味道了。
小时候,我最讨厌吃豌豆饭,我觉得这是好无聊的一道菜啊!不如肉香。外婆就在里面加上更多花样,南瓜、土豆、冬天没有吃完的腊肉……小小一道菜,成了四季交替的写照。
如今我成了北漂,已经可以复刻很多家乡菜,只有这个豌豆箜饭,难度太高,至今不敢尝试,也怕少了记忆中的味道。这或许也是家乡和我之间,心照不宣的躲藏。
@二狗 江西泰和 木槿花
又到了吃春咬春的季节,春菜一般是嫩绿鹅黄的,但木槿花不太一样,它是紫粉色的,大约鸡蛋那么大,是真正「花」的样子。
严格意义上来说,木槿花算不上春菜,因为它开得最盛的时候在夏天,但暖和的地方,春天也是能吃上木槿花的。
我第一次吃木槿花是在小外公家(也就是外公的弟弟家),他家门口种了几株木槿,木槿是灌木,枝叶发散着长,不高,身高一米五出头的小外婆也可以轻松摘满一篮子花。
印象很深,第一次吃的是清炒木槿花,做法就如这五个字一样简单,热锅冷油放点蒜片,一篮子花放进去翻几下放点盐就可以出锅。一盘粉紫色的花摆在面前,小孩子是有点不敢相信可以吃的,看到每个人都吃了一朵,我才敢信,这真不是恶作剧。
一朵花被炒了是什么样的味道?木槿花花瓣娇嫩,口感有点像吃一朵薄了十倍的银耳,能吃到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层次和脆,但又有一朵花被迅速爆炒后挤出汁水的滑,花朵没什么异味,有一种蔬菜的清香,据大人说,吃了还可以祛火。
离故乡越远,离清炒木槿花就越远,我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这道菜了,那几株木槿,后来也不见了踪影。
最近一次见到小外公,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再能上山挖笋,小外婆也不再能麻利地爆炒一篮子花。
这个春天,带着我吃木槿花的小外公还拜托了我一件事,他拿出了几封手写信,和一张写了姓名和地址的纸片,想让我帮忙寻找他远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哥哥,他很想他。
时代洪流冲散了外公三兄弟,这位身在远方的外公和家乡已经失联四十多年了,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他也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姓名朱思泮,曾住在中国台湾地区凤山市(现为高雄市凤山区)王生明路41巷4-2号。儿子朱建华,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女儿朱秀玲,小时候很是乖巧可爱。
一个八十多岁老人的遗愿,散在春风里,不知道写在这里,能有什么转机吗?
🎧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