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中国电影票价的问题,从计划经济时代电影票价的低价到市场经济时代的票价飙升,以及当前高票价背后的原因和面临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多部电影尝试降价促销的市场反应,并讨论了即将到来的春节档电影的定价策略。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低价电影票到市场经济时代的票价飙升,中国电影票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电影票价涨幅远超人们收入涨幅的原因包括蛋糕分配方式不变,各方将蛋糕做大以多分一杯羹,以及观影设备升级带来的票价提升等。
电影降价面临的风险和机遇并存,如降低客单价但提高上座率和总收入,春节档后期降价能否挽回流失的观众等问题需要权衡。
观众对高票价存在不满,特别是在非节假日时期,过高的票价会影响观影决策。
春节档电影的定价策略是关键,过高的票价可能导致观影人次下降,片方需要在票房和观影人次之间权衡。
“电影票越来越贵了,要看不起电影了。”这是近些年许多观众的哀嚎。
然而,2025年开年的两部电影似乎在回应这一呼声。1月1日,由金晨、孙阳、李雪琴等主演的跨年档影片《“骗骗”喜欢你》发布通知:自2025年1月2日起(含)调整结算标准为每人次票价:全国统一19.9元/人次,2D以外的其余版本不变。
而于1月3日上映的《火锅艺术家》发行方也向影院发布“提档及调整结算标准的通知”:本片结算标准调整为,数字2D版本结算标准全国统一19.9元/人.次,其余版本不变。要知道,现在大城市的电影票一张动辄就要四五十元。值此大环境下,这两部电影可谓是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当前中国观众苦高票价久矣,此举一出,似乎是给人们释放了一个积极的市场信号。但更多观众还是想问:如今中国的电影票,为什么那么贵?
在探讨中国电影票为什么那么贵之前,咱们要先了解:中国电影票真的贵吗?
根据“2024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2024年中国平均电影票价已达42元,且自202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2元以上的高位。在大城市想看一场电影,平均票价更多已在50-60元浮动,春节档等热门档期的票价甚至接近百元。
而稳坐全球第一票仓的美国,平均票价约一直维持在10美元左右(约合70元人民币)。2023年日本电影制作者联盟召开记者发布会,公布日本平均票价为1424日元(约合66元人民币)。
如此对比,中国的电影票价似乎还算便宜,仅为美日票价的2/3。但别忘了,美国平均月薪已达4580美元,日本平均月薪也达31万日元。
至于中国,新年伊始,咱们的平均月薪数据就别放出来给大家心里添堵了。只能说,如今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已占到中国人月收入的2%,价格不菲。
这么看来,中国电影票确实有些贵。
但就在几十年前,中国电影票还一直是以便宜取胜的。80年代中国平均票价约为2角钱,占人均月收入的0.67%。这几十年间电影票价格变动的背后,其实是电影票定价模式的改变。
计划经济时期,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统一分配的文化资源,同样采取统购统销的模式。当时的中国电影经国有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后,会统一被中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买断,然后再发行到各级影院。这个发行权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强制对电影进行定价。
在中影和国家各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80年代一般城市电影票价均在2角以下,农村的露天电影院票价则更低。当时人们说,生活中有三大便宜:“吃粮食、看电影、坐火车”。
不过,这个价格也是时代所迫。毕竟人人都拿粮票领取必需品的时代,拿出现金买电影票多少还是有些压力。加之当时电影放映条件简陋,电影票溢价空间极少。就这样,中国的低价电影票一直保留到了90年代。
1992年,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促使中国终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电影业的市场化改革也囊括其中。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正式下发“广电字(3)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可谓是拥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号文件不仅打破了国有制片厂对拍摄权的垄断,也打破了中影对国产片的发行权。结合90年代初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电影票的定价权也从中央下放到市场。发行方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来灵活定价,这样一来,片方的权利得到了保障,但也开启了中国电影票的涨价之路。
据2005年中国电影产业年报的数据显示:从90年代到10年代,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近10倍,而电影票价由原来的几毛钱涨到数十元,增长近100倍。电影票价的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收入的涨幅。
从此,中国电影票价不断上升。但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这么多,为什么中国的电影票涨幅遥遥领先?
在每个国家,票房分账都是一道复杂的流程。在中国,电影的售票收入均要计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资办)进行统计。统计完成后分账的第一步,是将票房的5%上交到专资办,3.3%充作特别营业税,1% ~ 3%给中影作为发行代理费。
剩下的票房中,电影院可得50%,院线可得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可得43%。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大家都想从票房中多分一杯羹。在蛋糕分配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各方就只能想办法将蛋糕做大了。
“价值决定价格”,电影票价与观影设备挂钩,3D电影的票价自然比2D电影的要贵。那既然都是同一部电影,在技术上稍加创新就能提高客单价,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片方和院线都深谙此理,以至于在这十几年间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了一股“3D热”,出现了大量“伪3D电影”。在这其中,许多电影没有必要用3D来体现,但为了提高票价,片方仍会应用到3D技术来标榜自己高票价的物有所值。
例如周星驰的《美人鱼》,动作场面微乎其微,但公映时仍大量加排3D场次。2016年上映的《谍影重重5》在国外只提供2D版本,但其引进中国时,中国发行方强行将影片转制成3D以增加票价,以致人们观影体验极差,纷纷抵制。
但中国院线如此急于圈钱,也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当时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近二十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消费力不断增强,也自然带动了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
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26.2亿元,较去年增长28%,且连续四年保持20.5%以上的增幅。仅在6年后的2012年,中国票房正式迈入“百亿时代”。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并在2018年达到600亿。
面对一片蓝海的电影市场和源源不断的观众,院线自然想从这时代红利中尽可能多地获利。毕竟在卖方市场之中,哪怕提高票价,也会有热爱电影的观众为之买单。
除此之外,院线还需要承担水涨船高的房租。新世纪的中国房地产发展迅猛,其增速更是压电影行业好几头。房价的上涨也就意味着地皮房租的上涨,众影院为了填补租金缺口,也就不得不创收增产,以确保自己可以在缴清租金之后还有盈利的空间。而增加利润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增加票价。
中国电影票价的猪突猛进一直冲到了2020年,也就是新冠元年。此后两年里,电影业是受疫情冲击最重的行业之一,被铁拳砸到至今都没缓过来。
但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疫情之后电影院重新开张,可这两年间积压的待映电影很快就消耗殆尽,新片青黄不接,这时人们的观影热情已经大不如前。
这种情况下降价售票无疑是一步险棋,因为这可能让影院失去从那为数不多的观众身上捞钱的机会。所以大部分片方和院线都不敢大幅降低票价,因此如今的全国平均票价仍保持在42元的高位,甚至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的37元。
今天电影的票价超过了疫情前,但今天人们的收入可不如疫情前。这一涨一跌之间,中国的高票价问题就格外显眼。那么,今年年初的《“骗骗”喜欢你》和《火锅艺术家》采取“腰斩式”降价,能挽回观众吗?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显示,《“骗骗”喜欢你》从12月31日到1月1日的日均票房占比和约为15.4%。而该片自1月2日选择降价后至今(1月8日),数据提振到了18.2%,预测票房也达到了4.1亿。
可见片方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段虽然降低了客单价,但却提高了上座率和总收入,在跨年档中瓜分到了更多市场。这期间其票房涨幅也许不大,但总体效果终归是积极的。
但疫情之后,没有了曾经人人观影的社会风潮,也没了各大购票平台的大力票补。2024年我国总票房为425.0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3%;总观影人次为10.1亿次,同比减少22%,甚至且双双低于2015年同期,连十年前都不如。
这种行业背景下,十几天后的春节档成了院线和片方的救命稻草。
春节档作为中国最火热的档期,拥有其他时段难以比拟的客流量。人们回家过年,在有闲有钱的春节假期里,和家人走进电影院成了这七天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在冲动消费心理的驱使下,看电影在许多人眼中已经和买礼品发压岁钱一样,成了春节的一笔正常支出。
当他们带着孩子准备进电影院享受一年一度的天伦之乐时,票价是80元或是100元并不会过多影响他们的选择。因此在春节档选择降价,也许意义不大。
但为其买单,不代表这单就买得心甘情愿。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的《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春节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电影”类负面信息20.5万条,每日舆情吐槽主要指向票价方面。
观众在春节时还会硬着头皮带家人去看一场高价电影,可当假期结束,节日的欢乐氛围消散,百八十元的票价就显然不可接受了。春节档后期,降价是否就能为春节档漂亮收尾了?
2022年的春节档,许多片方尝试过此举,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狙击手》《奇迹·笨小孩》和《长津湖之水门桥》在春节档后期相继宣布下调结算价,希望以此挽回春节档后期流失的观众。但哪怕是众影片纷纷选择让利降价,平均票价降到约43元,观影人次方面依然出现了大幅下降。该年春节档总观影人次约8724万,甚至还比去年同期少了1200万。
但今年的春节档影片阵容比2022年强势很多,可谓群雄逐鹿,誓要为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打出开门红。《封神2》《唐人街探案1900》《哪吒2之魔童闹海》《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等都是众望所归的大制作。加之2024年一整年票房低迷,观众阔别电影院已久,今年春节档可能成为电影行业回血的最好机会。
是利用人们春节期间的热情,保持高价稳住票房,还是后期降价挽回客源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一不小心就可能让片方再次陷入恶性竞争,断送这难得的机会。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也愿中国电影市场能早日走出寒潮,更多观众重返电影院。
-END-
作者:李天尧
责任编辑: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