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天空
上演了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一轮赤红如血的太阳悬于天际
从3月28日到30日,这三天的落日时分,都是又大又红的太阳悬在空中,不少云南人感概这还是第一次见。

市民:“应该傍晚六七点,西边太阳颜色比较红吧。”
市民:“很少见,以前没有啊,好像第一次看见。”

此后
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第一
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猜想




要揭开“血红太阳”的奥秘,首先需要走进大气光学剧场,看光与尘埃演绎的魔法。
太阳光本是由七色光谱组成的“白色光”,而大气层如同一个动态的“滤镜”,通过散射与折射改变其颜色。其中:瑞利散射:当阳光穿过洁净大气时,短波长的蓝、紫光容易被空气中的微小分子(如氮气、氧气)散射,形成蔚蓝天空,而红光因波长较长,穿透力强,得以直达地面。正午太阳高悬时,光线穿过的大气层较薄,蓝光散射显著,太阳呈现白色。米氏散射:当大气中存在较大颗粒物(如尘埃、烟尘、水滴)时,散射模式转变。这些颗粒对短波光的散射效率更高,而红光因波长长,受散射影响较小,成为了主导颜色。
3月30日,据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专家分析,云南出现“血红色太阳”可能由大气散射与折射导致。当日或许大气中存在较多尘埃、水汽等颗粒物,对太阳光进行散射和折射,其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较多,而波长较长的红光穿透能力强,更多到达地面,使太阳呈现血红色。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和我们常见的 “火烧云” 原理相似:夏天雷雨过后的日落时分,当天空中水汽充足,阳光穿过时被散射、折射,就会形成漫天红霞。傍晚时分,太阳接近地平线,阳光需穿过更厚的大气层。路径越长,短波光被散射的概率越高,红光占比随之提升。若此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恰到好处”,便会将这一效应放大,形成罕见的“血红太阳”。这个时候,就有网友好奇:“是不是空气质量差、污染严重才会出现血红色的太阳?”中国气象局的科普曾提到,当大气中存在较多比空气分子大的微粒(比如尘埃、水滴)时,米氏散射会占主导,这时短波长的光被大量散射,红光得以保留。但这些微粒可能来自自然过程,比如地表扬起的尘埃、水汽凝结的小液滴,不一定是污染。针对这次云南出现的情况,专家推测正是大气中颗粒物 “恰到好处”!专家指出,每年3月至4月,云南常受干季气候影响,逆温层频现,导致污染物在近地面聚集,天空呈现“灰蒙蒙”状态。而近期可能受到局地降水或风力作用,让空气中的水汽和尘埃含量升高,加上太阳处于低角度,光线路径长,才让红光被强烈放大。

2019年,因空气污染严重,印尼部分地区天空因焚烧芭蕉树产生的微粒散射红光,导致天空呈现血红色。2020年美国加州山火,旧金山天空被烟尘染成橙红色。
不过,也有人担心:“‘血红太阳’会不会和地震有关?”对此,相关专家曾明确回应,历史上并无证据支持此类关联。“血红太阳”的消退,留给公众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一次深刻的科学启蒙。专家呼吁大家应以科学态度看待自然现象,避免过度解读或传播未经证实的猜测。
自然奇观多源于物理科学:从极光到彩虹,从海市蜃楼到“血日”,这些现象无不是光、大气与地理条件碰撞的结果;警惕“超自然叙事”的陷阱:人类对未知的本能恐惧易催生谣言,唯有科学素养能锚定理性认知。
当云南的“血红太阳”成为热搜词条,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它提醒我们,宇宙的浪漫奇观往往藏身于物理公式与化学方程之中。下一次仰望天空时,或许我们会少一分惊惧,多一分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探寻。
2018年7月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拍摄的月全食。(来源 新华社 马劲 摄)超级红月亮是一种奇特的天文现象,其成因与地球大气层对阳光的折射和散射有关。当太阳、地球、月球完全对齐时,地球遮挡了直射月球的阳光,但地球大气会像“透镜”一样,将太阳光中穿透力更强的红光、橙光折射到月球表面(蓝光等短波长光被大气散射殆尽),从而使月球呈现橙色甚至红色,颜色深浅受大气中火山灰、污染物等因素影响。这种现象仅月全食阶段可见。此外,月亮接近地平线时因光线穿过更厚的大气层也可能微红(类似日出日落原理)。在文化中,血月虽常被视为神秘预兆,但现代科学已明确其自然本质,公众可通过肉眼直接观测这一天文奇观,无需进行特殊防护。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YNTV都市条形码、大皖新闻、中国科普
编辑:丛 林
终审:宋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