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讲的不是热点,她讲的都成了热点。”意公子说,当你享受过程的时候,结果自然呈现。
意公子全网有超3500万用户订阅,她聚焦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作品累计播放60亿次。
为什么她坐在那里一开口,你就会被吸引住?为什么她10到15分钟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却有如此大的流量?为什么她不会选题枯竭,创作没有瓶颈?她又是如何讲透苏东坡、庄子等古人的故事的?
2025年1月18日,意公子来到混沌创新大课,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路径,以及制作短视频的思考,现场互动热烈,掌声笑声不断。
这是意公子近几年罕见的,较为完整的创作分享,以下是内容精华。
分享者:意公子,自媒体内容创作者,意外艺术创始人,混沌学园校友
今天我的主题是“一针捅破天”,标题下面有一句小字:“如果没捅破,就是针还不够尖。”在创业过程中,或者在职场上,我们总是希望找到自己的优势,而且不仅要找到优势,还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
于是很多人会去做MBTI测试、九型人格,或者各种心理测试,甚至去了解自己的星盘、星座,八字命理等,其实我们用这么多方法,都是为了一件事——“找自己”。
为什么要找自己呢?因为当你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时,就能最大程度地把自己发挥出来,实现自我价值。但我想说的是,找到核心优势还不够,还得继续深入,找到你的核心的核心的核心的核心优势。
虽然这里面只写了四个“核心”,但我认为,这种挖掘是无止境的,它是一种不断深入的状态,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所以,找到核心优势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不断往下挖。
为什么要不断下探?因为——每一种可能性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会指数级倍增。
下探四层:
“意公子”的核心的核心的核心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曾经测过我的核心优势是“表达者”。那么,光到达“表达者”这一层,够了吗?
不够。因为“表达者”这三个字太宽泛了。首先,你是视频表达、音频表达、文字表达,还是舞台表达?仅仅“表达”这三个字,能挖出来的东西就很多,表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公众号时代,有些人写文章写得特别好,读起来酣畅淋漓;但短视频时代来了,很多人开始问自己,要不要去面对镜头去录短视频?这就成了一个灵魂拷问。我问过一些朋友,他们说,当摄像机架起来的时候,会有一种不太自然的感觉,但又觉得短视频时代来了,一定需要录短视频。
可是我想告诉大家,哪怕只专注于文字表达,也依然可以“一针捅破天”。比如,马伯庸和蔡崇达,他们不专注于短视频,但凭借厉害的文字表达,他们的书几乎是本本畅销,蔡崇达的《皮囊》,百万级销量,马伯庸《长安的荔枝》销量近200万册,并且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商业价值翻倍。
音频表达方面,蒋勋老师的音频课程无论在蜻蜓FM还是在喜马拉雅都是王炸级别的。他的声音特别好,很多人说“看蒋勋不如听蒋勋”,林青霞也曾说,蒋勋是她的“半片安眠药”,因为他的声音太好了。
再比如,视频表达,光视频表达,你还得再往下挖——到底是长视频?短视频?还是直播?还是其他?
比如博主“米三汉”,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做了超长视频,去年他解读《红楼梦》的一期作品,内容长达450分钟,播放量超过1亿,获得了1200多万点赞,堪称平台现象级作品。
短视频方面,我们都很熟悉的像李子柒、李蠕蠕、papi酱等,都是被网友称为“没有创作瓶颈”的人。包括在直播领域,我们看到有董宇辉,以及去年现象级的直播达人听泉鉴宝(现改名为“听泉赏宝”)。
我们会发现,同一个人,很难在两个领域里,都做到巅峰。擅长短视频的人,未必适合直播,如同擅长舞台表达的人,未必适合做短视频……所以,即便我们知道了,视频表达也许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但还不够,还要继续往下挖。
比如,视频表达的创作过程,你是擅长有稿件?没稿件有提纲?还是要通过问答来激发你的现场反应?
大家猜一猜意公子的视频,是哪一种?
其实,我是有详细稿件的。为什么必须要有逐字稿?因为,我的视频时长是10到15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要把一个故事讲得饱满,你的信息量要足够充实,剧情要环环相扣,情感节奏要层层递进,才能让这10到15分钟的视频,有分量感。所以,要尽量规避口水话,因此,我的视频,在前期都有详细的稿件。
而且,这个逐字稿必须是我自己写,别人代替不了。
因为你的表述,必须要融入你的知识、你的情感、你的生命经验,才能真正做到,从心里流淌出来。因此,对我而言,稿件的创作,决定了这一期视频80%的生死。
并且,大家看我录视频的时候,永远是对着摄像机,且不使用提词器。因为如果有提词器,你的视线会不自觉地向上瞟,观众是很敏锐的,他觉得你不真诚,你在读稿。
所以,这就是我的视频创作方式:首先是融入自己内心的逐字稿,然后是面对着摄像机真诚地讲述。
当然,每个人的擅长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樊登老师讲书的时候,他就只用提纲,一张思维导图放在桌上,就能洋洋洒洒讲上40分钟。也有一些人习惯做短视频的视频不要写稿,因为稿件会束缚自己的发挥,所以他们更希望通过高质量的问题来激发出自己更自然、更流畅,优于平常水平的内容,录制完成之后,再进行剪辑。
所以,每个人在视频中的表达方式不同,各有所长。关键在于,必须不断深入挖掘,找到你最擅长的那一个点。
好,这个时候,我们下探到了视频表达中的稿件创作这一层,够了吗?
还不够。因为稿件创作,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擅长点。
我总结意公子的创作方法有三板斧:深入、浅出和共情。
这三个词,大部分人会觉得我最擅长的,是共情。
几年前我做《艺术很难吗》这档节目时,很多观众评价我们是将难懂且晦涩的艺术,轻松有趣地普及给大家。所以当时大家认为“浅出”是我们节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后来我开始做短视频之后,很多人认为,我的视频能带给人很强的共情,能触动人心。所以,大家觉得深入+浅出+共情,我们可能是踩对了共情,但我无数次告诉我的团队,“深入”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因为,内容创作,不深入,不足以共情。
坦克式推进,一次击穿一个点
举个例子,苏东坡的《定风波》,它被认为是苏东坡的人生豁达之作。很多人解读这首词时,可能会解读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或者“你把我贬了,也挡不住我开心,我是一个特别快乐的人啊”。但我们如果认真去品味这首词,就能发现更多的层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谁怕?”不要听,不要怕。我们什么时候会告诉自己:不要听,不要怕?
怕的时候。
这其实是反映了内心的一种安慰。所以他的上阕是在安慰自己,他在给自己壮胆。
所以,“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一个人真的在逆境中,天生就可以这么快乐吗?如果是,那是什么成就了他?如果不是,他又是怎样从泥泞中一点一点走出来的呢?
这是我们进入苏东坡的一个特别小的切口,但是进入这个切口之后,你会发现你遇到了海量的素材。这是我们在搜集苏东坡资料的时候的三个不同的维度。
横向是时代的横截面,包括当时北宋的政治面貌、经济状况,那个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苏东坡的故乡水土、苏东坡的朋友圈等等。
纵向是时间轴,你要了解他的家族背景,祖上如何来到眉山,他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他的家风是什么样的,他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他的详细年表、以及他作品的心境变化——并且,在收集素材的时候,我们会把他的大量作品嵌入到他的年表里,这样你才能够明白那一年他究竟发生了什么,才写出了这么一首诗词或者文章。
除了横轴和纵轴,你还要跨越到一个比他更广阔的心灵空间,去了解中国文人的思想的演变,中国文人的审美演变,甚至从心理学如何看他的人生决策等等。
于是你就会看到这样的一个苏东坡: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北宋开国以来百年第一的成绩,从眉山这个小地方来到了北宋京城。当时的宰相、高官,纷纷以国士待之,大家都给他“点赞”。试问,如果你是苏东坡,当皇帝看了你和你弟弟苏辙的制科考试卷子以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说,“你可以接过我的棒了”。想想,你才二十几岁就有如此耀眼的成就,你的文章一出来就全城哄抢,过了几年居然还有酒来找你做广告,试问,你狂不狂?
我可太狂了。
那狂会发生什么呢?飘了。
看不惯的上级,他就写文章去阴阳,看不惯的政策,就写文章去怼。他觉得皇帝在推行政策时,过分依赖王安石,于是又专门写信给皇帝,说这个人是个小人,如果继续重用他,那天下的有识之士都会离你而去。请问,如果你是苏东坡的领导,你想不想干掉他?所以,乌台诗案,其实是一场必然的灾难。
荣格有这样一句话:那些你未曾察觉的潜意识正在决定你的人生,而你却称之为“命运”。
苏东坡因言获罪,从高处摔下来,被关进一个伸手就能碰到墙壁的牢房里。三四个月的时间,轮番来的人,不停地问他: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什么时候写的?三十年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你当时和谁有往来?交代清楚。
一个大V塌房了,试问,会不会有人想要去趁机蹭流量?而如果你是与苏东坡曾有过书信往来的朋友,马上就要查到你了,试问,你是勇敢站出来替他发声,还是选择沉默?
人性的考验,即便相隔千年,都还是存在的啊。
他曾经爬得这么高,而忽然从云端跌入低谷,请问,一个正常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豁达吗?
是疼啊!
所以,了解他有多疼,他陷入过多么凄惨的绝望,他又是如何在破碎之后一点一点缝合自己的,我们才能明白,他最终走向豁达的那种力量,有多么伟大。
而我以上这些话是怎么来的?
唯有“深入”,你需要海量的、结构性的资料,并且需要细致地佐证——甚至,细致到大家通常不会注意、但却又特别重要的——比如,画像。
我们除了要看苏东坡的画像,也要看他同时期的那些关键人物,特别是他的朋友圈的画像。比如宋仁宗和宋神宗,从两位皇帝的画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眼神不同。
宋仁宗稍微开放一点,而宋神宗的眼神则要犀利得多。眼神不同,也代表个性不同。
于是有了画像,我们就更能理解,为什么王安石变法,在神宗朝更能被推行下去。其实王安石写了两次关于变法的上皇帝书,但是仁宗时期并没有推行,而到了神宗朝,却被神宗采纳了。很显然,这两位皇帝性格上的不同,也是变法是否能推进的其中一个因素。
除了画像之外,还可以收集什么素材?字迹。
这里有三个人的字:
从不同的自己字迹里,你能看出他们性格的不同。
苏东坡的字,相对随意一点。苏东坡《寒食帖》的草稿,“雨”字旁边有四个点,那四个点表示他写错了,但是他没有涂抹掉,而是直接留下了,这多么洒脱啊!他就是随性,写错了就错了。那这样的随性的人,能在职场上成就一番大事业吗?不一定。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字,都是偏向犀利、规整的。这俩人性格鲜明,王安石是新党领袖,司马光是旧党领袖。新党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而旧党一上来,就要干掉新党,把新党的政策全面推翻。因为这两个领袖都是一个性格。
苏东坡当时虽然被划归到旧党,但他入朝后,也并不完全同意旧党的做法,他会跟司马光吵架,吵完回家了以后,特别生气地喊“司马牛”,因为他觉得司马光太倔了。这样的一个人,处于新党与旧党之间,两边都不太能兼容。
这些细节,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你才能发现。
其实所有这些背景资料的收集,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弥合时空的界限,达到心灵共振。
这是我在写《人生得遇苏东坡》这本书时候的参考资料和各地的苏东坡专家及书友们寄来了很多书,除了苏东坡的专著,还有不少是同时代其他人物的资料,和关于中国哲学思想演变、中国政治经济史的各方面书籍。我数了一下大概有一两百本。没有全部看完,但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帮我们了解了苏东坡。
后来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们在做的这件事是“坦克式推进”,其实,就是要不断加固你的内容壁垒。
当别人看一本苏东坡的书时,可能我得看十本;当人看十本,我可能要看二十本;当别人看了二十本,我可能得去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当别人去过他曾经的地方,那我可能要为他写一本书。
当外部环境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集中所有优势兵力,在一个很小的地方突破。敌军兵散十处,而我军将兵力集中在一点,在那个地方突破,才能撕开一道口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毕其功于一役。
上个月,我们做完弘一法师的系列视频之后,我也做了一个决定——不再追求稳定的更新频率,不再追求篇篇都是热点,都要十万加。我们要做的不是流量——因为流量本身就代表了“流走的量”,我们要做的是内容,而且是专题式内容。
流量的红利,是平台带给你的,而内容的红利,是时间带给你的。
只要你全神贯注,当别人没有用百分百的精力,而你用了,你就可以事无不成。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核心优势分析,这样层层挖掘之外,各位还觉得我最核心的能力,是视频表达吗?
其实挖了这么多层以后,我们可以重新校正之前的答案了。
我后来发现,我最核心最核心最核心的优势,是深入地去了解一件事,一个人,一篇文章。所以,我后来告诉团队,我们公司的核心资产不是意公子,而是我慢慢搭建起来的,这些资料收集的模型。于是我们后来建立了一个关于资料搜集的SOP。这个SOP也在不断迭代中,它也不是一个完成态。你会发现这些模型是可以标准化的,一个专题一旦做起来,是可以根据不同的传播介质进行二创、三创的,并且,这些资料收集,可以随着时间不断沉淀,它是有复利的。
我们也完全不担心自己的选题枯竭。我们在做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文化本身就是有脉络、有层级的。这是我整理出来的一个金字塔。上面是精神原力,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支撑中国人行为处事的精神力量,比如儒释道;中间是人文经典,包含了人物、名著、遗迹;下面是生活美学,中国人更为具体的美学范式,琴棋书画诗酒茶,以及更高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选题会枯竭吗?肯定不会啊。下辈子都做不完。
而且这件事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干得成的,我希望能邀请更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做中华文化传播这件事,它值得我们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而且一定不只是视频传播。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你击穿越深,你的天地才会越广。
说到这里,我想最后请大家设想一下,我一开始是因为视频表达而获得了流量红利,但如果我今天只挖到了表达这个层级,我的人生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我可能一开始还会收获一堆流量,然后我也许会在流量的高点上,转向带货。又也许,我可能会接很多很多的广告,在每一个坑位上都是广告。之前有一个做泳衣的品牌方,说意公子你流量好高啊,你讲那个苏东坡讲得真好,你什么时候穿着我们家泳衣给我讲一期。
我想请问各位,这样好吗?
我想说:其实,没有什么不好。
我听过一句话:一个伟大的战略的背面,必定也是一个伟大的战略。
我们今天在创业过程中,经常希望找到一个标准答案。但我想说,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都是经历。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如果今天我选择做了其他的事情,我并不认为就一定是不好的方向。你需要在一件事上持续前行,走到底,这是最关键的,而不是“我可以做A,也可以做B”。
你真的是去做了某件事之后,你会发现,在那个点上,你一样可以继续深挖,一样有可以继续校正的东西。那就是另外一套人生剧本了,谁说那套剧本不会精彩呢?
最后,想跟大家说一句贴心话,这几年我们遇到了更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我们的内心也面临着许多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问自己“我要做的这个事情对吗?为什么我做了之后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那个结果到底要等多久?”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我创业12年了,在短视频平台上开“意公子”这个账号到现在也已经四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做过很多傻逼的事,未来可能依然会做很多傻逼的事,这是一定的。我们还在持续挖掘和校正我们自己的核心优势,我今天所说,只代表了我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思考,而不是终极答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问自己一句话:你能不能做到舍九取一,去做一件坚定而持之以恒的事。
其实做短视频之前,我们调研了很多同行做得好的短视频。最后,我总结出他们成功的原因,只有三个字:一直做。很多人倒在了黎明之前。所以,如果你认定了一个方向,那就咬咬牙一直做下去,给自己一点耐心,相信花终究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