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了保护好AI搭子,打工人演技大爆发 |【经纬低调分享】

经纬创投  · 科技投资  · 昨天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描述了AI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带来的影响,涉及程序员、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人员、市场人员以及HR等职业如何在使用AI工具的同时保持职场竞争力。文章指出,AI工具的使用让职场变得微妙复杂,每个人都在努力扮演真实的自己,同时依赖AI的帮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在职场中的广泛应用

AI已经潜入打工人的生活,与职场人保持亲密又隐秘的关系。程序员、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和市场人员等都使用AI工具帮助完成工作任务,甚至HR也在使用AI筛选简历和帮助撰写职位描述。

关键观点2: AI工具带来的职场变化

AI的使用让职场变成了一场大型“演技大赛”,每个人都努力扮演真实的自己,却又依赖AI的帮助。这导致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例如程序员使用AI写代码,产品经理用AI写PRD,设计师需要解释画风突变等。

关键观点3: AI工具的优点和挑战

AI工具能够帮助职场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也带来一些挑战和困扰,如如何解释AI生成的成果、如何保持职场竞争力以及如何避免被同事或领导发现使用AI等。

关键观点4: 职场人对AI的态度

虽然职场人普遍使用AI工具,但对AI的态度却是复杂多样的。有些人对AI充满期待和信心,认为AI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些人则对AI心存疑虑和不安,担心AI会取代他们的工作。


正文

春节复工,各家AI大模型可能忙到服务器繁忙,你的AI搭子正常上线了吗?


最近几年,AI早已悄悄潜入了打工人的职场生活,与打工人保持着一种既亲密又隐秘的关系。大家一边享受着AI带来的便利,一边又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这份“秘密”,生怕被老板发现。


程序员们在代码审查时,生怕深究代码细节;产品经理们用AI写PRD,却要装作是自己熬夜钻研的成果;设计师们则在努力解释自己的画风为何突然大变,仿佛灵感一夜之间附体。而运营和市场人员,更是把AI生成的文案和方案包装得“有模有样”,生怕被识破真相。至于HR,更是让AI帮忙筛选简历、撰写JD,自己则在背后默默调整AI的“口味”。


AI使用让职场变成了一场大型“演技大赛”,每个人都努力扮演着“真正的自己”,却又在背后依赖着AI的“神助攻”。那么,AI与打工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以下,Enjoy:


作者:指北

本文来自:西二旗生活指北


这半年里,我发现大家和AI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很多工作都在用AI做,但很多人都不想让老板知道自己在用AI。


现在的职场里,大家都在各种表演——


1

程序员

GPT帮我写代码后的Code Review现场实况



组里Code Review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不是因为我们代码质量提高了,而是因为大家都在用AI写代码。


都不深究对方的代码实现,生怕自己也被拉出来遛遛。


你永远不知道对方的代码是哪个AI模型写的,


这种时候要是较真问“为什么这样实现”,下次被问的就是你自己。


现在的Review现场是:


当同事问起这段代码的实现思路时,


真实情况:完全是让AI生成的,自己都没看懂。


圆场话术:这个其实是借鉴了一个开源方案的思路,我觉得挺优雅的,你觉得呢?


后来才知道,同事也在用AI写,我们俩在研究同一个AI写的代码...


面对代码中莫名其妙的变量命名时,


真实情况:AI随机生成的变量名。


圆场话术:这是我刚开始尝试的命名规范,主打一个简洁...


实际上,AI写的一些注释那叫一个详细,恨不得把实现思路的前世今生都讲清楚。


这种代码拿出来做Code Review,就像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去吃路边摊…


被质疑代码风格不像你的风格时,


真实情况:确实不是我的风格,是Cursor的风格。


圆场话术:最近在看一些国外的编程范式,尝试转变一下…


同事:哦?什么范式?


我:…范式…那个…范式…


但转念一想,未来的编程面试可能真变成了:


“你擅长用什么AI写代码?”


“精通GPT-4,熟悉Claude,了解Gemini。”


“对不起,我们要找擅长Anthropic新模型的。”


有时候我在想,等到AI把所有代码都写完了,我们这些程序员是不是该去转行了?


但转念一想,不对啊,那AI写的代码,谁来Review呢?


看来我们的饭碗保住了。只是可能要改个名字:资深代码鉴赏师。


2

 产品经理

AI写PRD,我来背锅



最近产品讨论会的节奏变快了。


不是因为效率提升了,而是因为大家都在用AI做竞品分析、写PRD、画原型图。


这导致没人敢对方案深究,生怕被问“你这想法是不是Claude给的?”


竞品分析会上,leader问我:


“这次的竞品分析做得很细致啊,连对手去年的失败方案都有提到。”


我镇定自若:“是的,我熬夜研究了一周。”


实际上:晚上用了一个小时,让ChatGPT分析了几篇相关的新闻稿和产品发布会记录。


写PRD时,开发问我:


“你这需求描述这么专业?连用户心理暗示都考虑到了?”


我故作高深:“我最近在研究用户心理学。”


实际我的prompt里写了“要考虑一定的用户心理”。


产品评审会,老板问我:


“为什么选这个交互方案?”


我只能扶扶并不存在的眼镜:“这是基于最新的用户行为学研究...”


实际上,是让Claude生成了8个方案,然后挑了看起来最靠谱的那个…


现在的产品会议变得很微妙,大家都在演一场"谁更像真产品经理"的默剧。


最新职场潜规则:


不要问对方用什么AI工具,


不要深究想法来源,


看到相似方案就默默点头。


3

设计师

如何解释为什么我的画风突然变了?



领导:“这次的插画风格很有特点啊。”


我:“对,最近在研究一些新风格。”


同事:“这构图很独特,参考了什么?”


我:“受到了威廉·莫里斯的启发。”


事实是,我在prompt里写了“威廉·莫里斯风格”。


以前我们比的是谁的审美更好,现在比的是谁的prompt写得更溜。


最近大家讨论设计稿的时候总是欲言又止。


因为没人敢确定对方的设计是不是Midjourney画的。


曾经大家在研究国外的新风格,现在都在研究怎么让AI生成的作品看起来更像人画的。


现在设计师们有了新的职业困扰:


- 要不要把AI生成的图片放进作品集

- 如何解释自己的画风突然从水彩变成了赛博朋克

- 怎么让领导相信这些真的是我“亲手”画的


4

运营

突然出现的文采



运营部小王的文案最近太多变了:


周一:像徐志摩附体,深情文艺

周二:像脱口秀演员上身,梗量爆炸

周三:像营销大师降临,充满了专业术语和深度洞察


文案完美得都不知道怎么改,只能加点错别字显得像人写的。


最怕的是和同事撞了Prompt,文案撞车还不知道怎么解释。


5

市场

以前写方案要熬夜,现在是在装作自己在熬夜。



以前为创意头秃,现在想去把头顶的发量打薄一下,显得自己很累。


领导:“小王,下周要给电商做个618营销方案,你先写个初稿。”


我内心OS:“好的,让我先问问Claude老师。”


第一版交上去,领导说:


“这创意不错,但是是不是有点太成熟了?咱们的用户群不是95后吗?”


我赶紧让AI以“95后脱口秀演员”的风格重写了一遍。


最重要的是,


要把AI写的高大上词汇改得接地气一点,


创意要适当放水,不能一次太好。


把报告时间往后拖两天,不然显得太快了。


领导表扬我进步快,其实是AI进步快。


同事说我创意好,其实是prompt写得好。


老板说我很努力,其实我在研究怎么让AI写得像我。


当然还有很多事情是AI搞不定的:

 

比如跟设计师沟通十八遍的勇气,


被领导打回方案的心理建设,


半夜临时改方案的忧郁,


被甲方折磨的痛苦…


在内耗这件事上,AI暂时确实取代不了我。


6

HR

假装反复研究过每个候选人



HR的工作变了。


先说写JD:


以前要写一个Java高级工程师的JD,要找技术主管沟通需求,改上三个来回。


现在是让AI生成十个版本,再让它给每个版本打分,挑一个最好的改改标点符号。


技术总监看了默不作声,甚至已经猜出了你的prompt。


筛简历更是一种艺术:


我让Claude从300份简历里选,给每份都写了一份分析报告。


现在的HR工作流程悄悄改变了:


- 不用熬夜写JD了,但要花时间研究prompt

- 不用人工看简历了,但要判断AI筛选是否靠谱

- 不用绞尽脑汁想面试题了,但要确保AI不会问太离谱的问题


我感觉HR一时半会失业不了,


只是头衔可能要改成:AI招聘决策顾问。


现在的职场就像一场《我是演员》——


程序员在装作自己写了代码,产品经理在装作自己想了方案,设计师在装作自己画了图,运营在装作自己写了文案,市场在装作自己做了创意,HR在装作自己看了简历...


但说真的,这未必是件坏事。


AI就像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助理,帮我们承担了重复性工作,让我们能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比如,花更多时间研究怎么把AI生成的东西改得更像人做的。


也许你还想看:

经纬张颖:2023,不只克服困难而是习惯困难 

经纬徐传陞:做VC这么多年,人们总在问我同一个问题 

经纬张颖内部讲话:2024,四大关键决策

经纬2023年终盘点:Adaptability is the key to thriving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