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我在古代点外卖

时尚芭莎  · 时尚  · 2 月前

论“吃饭糊弄学”,谁也比不了当代年轻人。拿出两片干巴面包,像刮腻子一样抹上黄油,再放上一些菜叶和火腿片,一顿简单低脂的“白人饭”就做好了。



在当下的快节奏生活里,很多人对吃饭的态度逐渐从享受美食到“维持生命体征”。然而,当我们回望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会发现这种极简主义只是漫长美食探索历程中的一个小小注脚。从最初的五谷杂粮、果腹之需,到色香味俱全,再到如今享誉世界的八大菜系,每道佳肴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交融。


《知否》剧照



世界上最早的饮食,要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直立行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生食为主。直到被称为“火祖”的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才结束了一段茹毛饮血的历史。可以说,烧烤是人类饮食的共同起点。


火将人类与禽兽的饮食习性区分,而餐具则开始将人与人划分为不同阶层。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广泛使用,繁复的青铜礼器,承载着对天地神祇的敬畏,为每一次宴饮赋予“仪式感”。在这一时期,饮食不再仅仅为了生存,它开始融入礼仪制度,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彰显身份地位的重要手段。


《王的女人》剧照


“簋(guǐ)”作为商周时期的“铜饭碗”,主要用来盛放黍、稷、稻、梁等主食。除了用作食器外,它还可用作礼器,与鼎配合使用。列鼎与列簋是周人礼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从西周中期开始,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决定了他们可以使用的数量,一般是以偶数组合配合使用。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兽面纹铜簋

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

现洛阳博物馆藏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多方饮食也进行了融会贯通。来自西域的食材与烹饪技艺涌入中原,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这种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食材越发多样化,烹饪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宴饮之风盛行,各种美食佳肴层出不穷。唐代韦巨源的《食谱·烧尾食单》中记载:“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二十四个馄饨形状不同,馅料各异,可见当时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


《妖猫传》剧照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剧照


如果说唐朝的饮食是以“繁”著称,那么宋朝则是以“精”取胜。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我们现在日常饮食中运用最多的“炒”的烹饪方式,在宋朝开始大面积普及,《东京梦华录》中多次出现“炒兔”“炒蟹”“炒蛤蜊”等菜肴。可以说宋朝的烹饪,直接快速进化到了近现代,在此期间,《山家清供》《饮膳正要》等多种著名菜谱出现,并流传至今。



打开《清明上河图》这幅描述宋朝人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入眼可见的是酒楼茶馆,几乎占据了画中建筑的一半,可见当时的人们,日常就是喝茶逛吃下馆子。


《清平乐》剧照


南宋诗人王安石曾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由此可见茶在宋朝人中的普及程度,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也不可小觑。从采茶到制成茶叶的整个流程,都有专门的“督茶官”严格把控。


采好的茶叶经过多道工序去掉其中的苦和涩,再用模具制成饼并烘干,就成了风靡王公贵族的团茶。而在民间,散茶更为流行。


茶文化渗透在宋人的生活中,由此发展出的主流饮茶方式有煎茶和点茶。煎茶是将茶饼碾成茶末,再放入茶铫中加水烧制,并加入调味品。点茶则是将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盏中以少量开水调成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水一边轻轻搅动,成品很像现在的咖啡拉花。


《梦华录》剧照


除了“下午茶”,宋朝人在正餐上也毫不含糊,适合不同人群和需求的餐馆已经很完善了。


彼时的餐馆分为三种,分别是正店、脚店和分荣。《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馀皆谓之脚店,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


正店相当于现在的高档酒楼,专门为达官贵人承办酒席,很少接单外卖;脚店则是中档餐厅,可以送外卖,但起送价较高;分荣相当于大排档、苍蝇馆,生意火爆,店小二热情,外卖单也最多。


《清明上河图》中的正店


《清明上河图》中的脚店


北宋时期有座“樊楼”,名列“七十二酒楼之首”,是当时最有名气的正店。《东京梦华录》中不止一次提到樊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宋朝建筑多为一二层高,但身处三层高的樊楼上,甚至可以眺望到近处的皇宫,可谓是前所未有。南宋名臣刘子翚在回忆汴京的繁华时,曾写下诗句:“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金陵图(局部)/【清】谢遂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发达的餐饮业必然催动更发达的外卖业,这点在古代也同样适用。宋朝时,市井经济繁荣,许多饭店为了揽客,衍生出了外卖配送的业务。在《清明上河图》上就有手端饭食和筷子的人,正在送餐途中。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张择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在宋朝之前,外卖业务已初具雏形,但“外卖”一词在《东京梦华录》才被首次提及:“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猪羊荷包,烧肉乾脯,玉板、鮓豝,鮓片酱之类。”


当时对外卖小哥也有专门的称呼——闲汉。据《东京梦华录》描述:“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这些闲汉工作时间自由灵活,接单后送餐的模式跟现代的外卖简直一模一样。


《清平乐》剧照


宋朝的外卖业极为发达,无论人在哪里,都能点到外卖。一些饭馆茶坊甚至提供水上外卖船,《梦粱录》记载:“撑船买卖羹汤、时果、酒水、菜蔬、鸡鸭、海螺……及点茶,供茶果。”


外卖的种类之丰富,是足不出户就能享八方美食的程度:“又有专卖家常饭食,如撺肉羹、蹄子清羹、鱼辣羹、鸡羹、耍鱼辣羹、猪大骨清羹、杂合羹、兼卖蝴蝶面、煎肉、大熬虾等蝴蝶面,及有煎肉、煎肝、冻鱼、冻鲞、冻肉、煎鸭子、煎鲚鱼、醋鲞等下饭。更有专卖血脏面、齑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面、麸笋素羹饭。又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顾闳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就连皇帝,也会时不时忍不住想叫点外卖打打牙祭。《癸辛杂志别集》记载:“帘前堆垛见钱数万贯,宣押市食,歌叫直一贯者,犒之二贯。”宋孝宗晚上赏过花灯,激情下单夜宵,“南瓦张家圆子”“李婆婆杂羹”等“网红”小吃店,还打赏了外卖小哥两倍送餐费。


《东京梦华录》第六卷中“十五日贺诣上清宫”一节,也描写了皇帝点外卖的盛大场景:“宣和年间,自十二月于酸枣门上……都下卖鹌鹑骨饳儿、圆子、拍、白肠、水晶鲙、科头细粉、旋炒栗子、银杏、盐豉、汤鸡、段金橘、橄榄、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外卖需求能够这么快速地被响应,皇帝可谓是古代外卖“APP”里的VVVIP。


《清平乐》剧照


在外卖包装上,古人也十分讲究。《东京梦华录》写道:“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当时的食盒主要有木制、瓷制两种,有些讲究的饭店甚至会用银器送餐。


《知否》剧照


颇为有趣的是,随着时代从农耕文明跨越至信息社会,那些曾经靠双手辛勤劳作的年轻人,在踏入城市的门槛后,仿佛穿越时空,以另一种形式续写着唐宋时代的传奇。他们化身为一个个“骑手”,带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穿梭于繁华的街道与狭窄的小巷之间,成为都市脉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刻,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清明上河图》中的生活,尽管时代背景已截然不同,但那份独属于中国城市的烟火气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连接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跨越千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


孔子曾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某种程度说明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饮食精致化的追求,也是每个时代对饮食文化不变的向往。


饮食,不单单是为了充饥,而是传承历史精髓与促进社会互动不可或缺的媒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温情,始终如一。


芭莎打造的 Shark Girl 时尚单品,

时髦人士都爱的吸睛宝贝就藏在这里!⬇️⬇️⬇️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