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化妆品生产资格的注销与美妆行业现状的关系。伴随着美妆消费遇冷和生产监管收紧,广州市有多家美妆企业主动注销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这些企业成立时间长,大部分注册资本超百万。注销的主要原因包括经营不善、违规以及迁厂或业务扩充等。文章强调美妆生产已进入合规和高质量经营的时代,企业需要关注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并采取合适的经营策略。行业洗牌紧凑,只有那些既能在生产质量上严格把关,又能在经营策略上推陈出新的企业才能生存。
随着市场变化和监管加强,美妆企业面临生产和管理压力,需关注市场趋势并采取适当的经营策略。
这些企业包括成立时间长、注册资本较高的企业,注销原因主要是经营不善、违规等。
美妆行业已经进入合规和高质量经营的时代,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监管法规并采取高质量的经营策略。
数字化转型能提高研发效率、稳定产品质量并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成为美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工具。
美妆行业的竞争正朝着科技化、高维化的方向加速演进,行业洗牌的节奏日益紧凑。
伴随着美妆消费遇冷、生产监管收紧,“生存压力”也落在了大多数美妆生产企业的肩上。
昨日(4月10日),广州市市场监督局发布关于注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通告(2023年第二批),已依企业申请,注销21家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从通告的批次来看,此前还有一批未公开的广州美妆生产企业同样选择主动注销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这意味着,进入2025年至今,仅广州一地,可能就有几十家美妆企业丢掉了化妆品生产资格。
通过深入探究与分析,《美妆产品观》发现,这些企业选择主动注销的原因,反映出当前美妆行业现状:严格的生产管理和正确的经营策略,缺一不可。
本次注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主体,多为成立时间较长的中小型美妆企业。
据《美妆产品观》统计,名单中成立超十年的美妆生产企业占到六成以上。
其中,历史最久的为成立于1998年的“广州白云巨星家用品厂”。企查查显示,该企业目前已处于注销状态。另外,“广州盛欣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区美莲葆化妆品厂”“广州市茗妍化妆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立时间已超15年。
存续时间最短的是“广州仟姿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尚不足两年,目前也已处于决议解散阶段。
而从注册资本来看,7成以上企业的注册资本超百万,多数位于100万元至500万元区间。
其中,注册资本最高的企业为“瑞孚生物技术(广州)有限公司”,达到了800万元。《美妆产品观》调查发现,瑞孚生物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华泽睿孚”的身份继续进行美妆代工业务。
从这批美妆企业主动注销生产许可证的原因中,能够看到当前美妆生产领域的部分真实现状。
《美妆产品观》经梳理发现,这批企业之所以注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主要有三类原因:
一类企业,是因经营不善等问题,走向倒闭或背负了较大数额债务。
“名单中的大明生物,早在春节前就已经不干了。”有业内知情人士向《美妆产品观》透露。
此外,企查查显示,“广州仟姿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玳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均已经决议解散;“广州市玉鑫化妆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已被两次限制高消费。
另一类企业,则由于曾多次触犯《行政处罚法》《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继续经营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只能走向停产。
广州盛欣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欣”)即是如此。2024年,盛欣因委托未取得化妆品许可证的自然人生产相关产品,而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2万元;另据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通告,盛欣还曾因“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被责令暂停生产、经营。
再比如广州市茗妍化妆品有限公司,今年因生产的养发乳产品被检测出“银”成分,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化妆品注册或者备案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生产化妆品”的规定,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2.3万元。
还有一类企业,是出于迁厂或者业务扩充的考虑,注销了当前公司的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瑞孚生物创始人此前就曾在相关采访中表示,瑞孚生物转为华泽睿孚,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主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是想改变单一的次抛精华产品线,在原基础上增加水、乳、膏、霜等类型产品。
综合来看,除工厂迁移、业务调整而促成注销外,很多企业是因为遇到了经营困局或生产违规而不得不选择注销。这也为美妆生产企业提了个醒:想长期可持续地发展,既要严格关注自身的生产质量管理制度,也要采取合适的经营策略守住或打开市场。
毋庸置疑的是,美妆生产早已告别过去的“野蛮生长”时代。
首先,监管法规一定是代工厂们不能逾越的红线。
今年,美妆生产企业负责人因涉嫌严重违规而吃下禁业罚单的事件,已出现多起。
据《美妆产品观》此前报道,3月,广东省药监局就开出了三张禁业罚单:广州嘉瀛化妆品有限公司和广州暨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都因未按照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组织生产化妆品而被责令停产,吊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前者法定代表人被禁业10年,后者原法定代表人和质量安全负责人均被处10年禁业。(详见:《首罚!化妆品生产又现禁业新“雷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完整版安评也将正式落地,对于开发新品的要求和标准无疑更高了。有行业人士指出,事关产品安全问题,生产和监管只会越抓越紧,对于很多“生产违规惯犯”的处罚,也明显加重了很多。
其次,如何高质量经营,也成为美妆生产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诺斯贝尔媒介经理黄白鹭直言:“现阶段,其实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代工厂竞争到最后,是一种综合实力的比拼,以创新和效率为核心做系统性的竞争。”
在大环境不见转好的前提下,考验的是代工厂们的赛道选择、研发以及数字化等全方位实力。
赛道选择和研发实力,往往决定代工厂是否能构建起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譬如,国际代工巨头莹特丽,就将彩妆业务做到了业界公认的领先地位;国内头部代工企业诺斯贝尔,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面膜生产工厂,并形成面膜、护肤品、湿巾三大主营产品矩阵;此次注销名单中的瑞孚生物,也是以“次抛精华”起势后,再选择拓展其他品类。
而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可提升研发效率,另一方面可稳定产品生产质量,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让代工厂能更快地响应客户。
图源:摄图网
未来,借助数字化工具的个性化定制,或将成为实力代工厂掘金市场的一个增长点。
事实上,已有多家美妆代工厂参与到个性化定制的浪潮之中。据黄白鹭介绍,诺斯贝尔现如今在推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更好地洞察消费者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此外,科丝美诗推出的3WAAU定制化妆品平台,可在1260万种配方组合中,根据消费者需求精准匹配配方;伊斯佳打造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妆品智能制造系统,并拿到了全国首张“现场个性化服务生产许可证”。
显而易见,美妆生产企业的竞争,正朝着科技化、高维化的方向加速演进,行业洗牌的节奏也日益紧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有那些既能在生产质量上严格把关,又能在经营策略上推陈出新、构建独特优势的美妆企业,才能在这场生存游戏中拿到活下去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