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上海将在哪些重点方面高质量发展经济?这场记者会详解→

上海发布  · 上海  · 昨天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市政府经济主题记者会的相关内容,涵盖了医药产业、中小企业、高端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并介绍了上海在外资外贸方面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医药产业在上海的发展现状和规划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大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面临多重挑战。全市正在全力落实生物医药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预计产值将增长。下一步将着力支持药械创新、优化助企服务、推进管理改革、促进开放合作、强化金融赋能。

关键观点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案

上海一直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出台了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下一步将提升服务的便利性、精准性和积极性,不断完善普惠信贷服务体系,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关键观点3: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上海发展制造业主要瞄准高端制造,培育了一批高端产业集群。下一步将以产业创新引领高端制造,推进数智转型提升高端制造,以工业服务赋能高端制造。

关键观点4: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进展和亮点

上海正在全面实施推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行动计划,围绕“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等方面开展工作。未来将继续推进国铁项目、市域铁路建设,实现网络效益和旅客便利的最大化。

关键观点5: 上海外资外贸的成绩和未来规划

上海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去年外贸进出口规模再创新高。下一步将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外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上海外资外贸平稳高质量发展。


正文


今天(1月16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政府经济主题记者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市商务委主任朱民,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出席记者会,介绍我市经济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如何解读2024上海经济?2025又将在哪些重点方面高质量发展?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详解2024上海经济,2025高质量发展划重点!一起来看这场“经济”主题发布会



——热点问答——

全面落实“两重”建设,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统筹用好多渠道资金,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突出重点、用好政策,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推进,不断提升投资的质量效益

Q

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投资效益。2025年上海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考虑?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安排了哪些可以发挥牵引作用的项目?





 A

顾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对今年的投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上海将根据中央有关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突出重点、用好政策,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推进,不断提升投资的质量效益。

一是全面落实“两重”建设聚焦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滚动储备和推动实施一批“两重”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相关政策、规划和体制机制落实落细。


二是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全年安排市重大工程投资计划2400亿元,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增速提效。其中,加快建设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沪通铁路二期上海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提升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加快推进张江、浦江、临港等三大国家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C919大型客机总装制造能力提升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加快联影医疗生产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实施上海LNG站线扩建等能源保障项目,加力推进城市燃气、供排水等管网改造以及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项目,提升民生服务保障能力。同时,我们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研究,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谋划一批对上海中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统筹用好多渠道资金。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资金对上海重大战略项目的支持;根据国家最新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社会事业等领域用足用好专项债;统筹用好地方财政性资金,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的绩效水平;鼓励使用基础设施REITs等国家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四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积极向社会资本开展投资项目推介,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城市更新、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项目建设和运营。建立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协调推进项目前期审批,落实规划土地、用能、融资等要素支持,保障民间投资项目加快落地。


坚持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全要素赋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高品质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

Q

凤凰卫视: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面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应对,下一步又有什么打算?




 A

骆大进:生物医药产业处在全球产业深度调整的阶段,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大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也面临多重挑战。过去一年以来,我们全力落实生物医药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制定出台《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企稳回升,持续向好,预计2024全年产值将从上年的1859.75亿元,提升增长到2024年的超2000亿元。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着力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支持药械创新。加强创新策源,通过推进高水平临床研究,在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等领域,加快创新药械研发生产和应用。2024年,全市共有7款国产1类创新药、15款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分列全国第二、第一。二是着力优化助企服务。通过制定“四个100”清单工作方案,聚焦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管线和重点项目,构建企业服务专员体系,落实解决企业面临突出问题。三是着力推进管理改革。率先试点“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大幅压缩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间,提高伦理审查效率,持续推动创新药械入院推广使用,进一步优化沪惠保适用范围,持续提升受益面。四是着力促进开放合作。一方面,加强全方位对接服务,全力支持外资企业来沪在沪发展,提升其总部和研发中心能级,布局更多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制造、贸易物流服务,加快外资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创新业务落地。另一方面,出台《上海市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2024—2027年)》,积极推动上海企业国际化发展,2023年以来,已有4个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居全国首位,2024年海外授权许可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0.52%,居全国第一。五是着力强化金融赋能。积极吸引与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成立总规模225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已遴选组建3个市场化子基金,投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为企业提供“股贷债保担”等全方位金融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创新药械的重点领域,聚焦浦东、闵行等重点区域,统筹研发、临床、制造和应用各环节,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服务工作,着力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坚持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全要素赋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高品质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



提升服务的便利性、精准性、积极性,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去年推出了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相关工作进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下一步上海还将推出哪些举措?

 A

周小全: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去年以来,我们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实施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加快完善以信用为基础、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惠信贷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比如,推动区级融资服务中心在16个区全覆盖,落实落细普惠金融顾问制度,推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前补偿”模式,将2024-2025年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资金规模提高到10亿元。去年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预计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


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服务便利可及、经营主体满意是重要衡量标准。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落实好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是提升服务的便利性。推动融资服务中心向街镇和重点园区下沉,丰富融资服务中心功能。推行“线下枢纽+线上平台”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顾问制度,为企业量身打造政策解读、金融问诊、融资规划、上市辅导等金融服务。二是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向金融机构开放更多公共数据,方便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精准画像”和贴心服务,着力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用大数据更好为普惠金融赋能。三是提升服务的积极性。落实无还本续贷、财政贴息贴费政策,提高信贷奖补规模和比例,推动各类银行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以产业创新引领高端制造、以数智转型提升高端制造、以工业服务赋能高端制造,提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

Q

上海证券报:要实现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先进制造业是重要支撑,近年来上海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下一步我们还将采取哪些促进措施?



 A

张英:上海发展制造业,主要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颠覆性技术,瞄准对产业具有控制力的核心环节,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近年来,我们培育了一批高端产业集群,从大家熟悉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到大飞机、船舶海工等高端装备,再到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集聚;诞生了一批“首制首发”,比如国产大飞机、大型邮轮投入运营,还成功点火了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突破了一批高技术产品,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风电运维栈桥装备、地铁土压平衡盾构、国产百万级核电发电机护环锻件等打破国外垄断上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已连续15年排名全国第一,这些成果体现“上海制造”过硬的产品品质和我们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信心。

我们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围绕发展高端制造业这篇大文章,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产业创新引领高端制造。今年我们将出台推动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增加高质量产业科技供给,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计划,多层次培育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构建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加强关键产业技术研发,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低空智能装备、人形机器人、6G等具有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尽快形成高水平产业创新网络。

二是以数智转型提升高端制造。一方面我们将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持续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打造船舶、汽车、材料等重点领域专业模型,培育工业语料、智算云等专业服务商。另一方面将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小快轻准”应用,支持中小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推动“工赋链主”龙头企业围绕数字供应链、大模型应用等加快上下游“链式转型”,不断提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


三是以工业服务赋能高端制造。我们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围绕数字赋能和绿色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工业设计、工业供应链、工业碳管理、工业运维等服务领域,支持发展共享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市区协同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特色集群,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


全面实施《本市推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Q

第一财经日报:去年年底沪苏湖铁路、市域铁路机场线通车,“轨道上的长三角”又向前迈进了一步,2025年的长三角一体化交通会有哪些亮点?



 A

于福林:2025年,我们将全面实施《本市推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一是围绕“轨道上的长三角”,我们将持续推进163公里国铁项目,如沪通二期、沪渝蓉铁路等,开工建设沪乍杭铁路,这是连接沪杭的又一条重要通道;我们还将进一步刷新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速度,推进234公里市域铁路建设,包括连接上海主城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浦新城与嘉善、吴江等地的上海示范区线,串联起嘉定、虹桥枢纽、闵行的南北向市域铁路嘉闵线等。同时,做好市域铁路的运营,继续推进长三角标准《市域(郊)铁路运营技术规范》编制,研究《长三角市域(郊)铁路互联互通运营技术导则》,努力实现网络效益和旅客便利的最大化。持续推进长三角交通“一码通行”。

二是围绕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货运基础设施,依托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撑形成综合货运枢纽集群,提升枢纽能级和服务水平;持续推进G320、G228,G318扩容改造等公路项目,衔接沪苏的新太公路、浦港路东延等省市对接道路项目,以及苏申内港线、油墩港、大芦线东延伸等航道项目的建设;增加中欧班列运力计划,推动中老(中国-老挝)等国际货运班列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货运组织模式。搭建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组织框架,加快推动在松江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综合保税区等地建设具有安检功能的专业型航空前置货站,加快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启动货运MaaS平台建设。

三是围绕交通治理高效协同,我们将完善规划建设一体化机制,持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交通相关规划,比如上海大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编制、上海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修编,以及内河航运、货运物流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同时,完善长三角内河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另一方面,还将强化市场一体化,积极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重点推进长三角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重点领域数据共享,建立健全基于信用评价的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模式,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市场要素配置效率和协同共治能力。


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外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上海外资外贸平稳高质量发展

Q

解放日报:上海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明显,过去一年里,上海在外资外贸方面取得什么成绩?


 A

朱民: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目前上海有7.5万多家外资企业,贡献了本市约1/4的GDP、约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去年我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外贸方面,全力推进保稳提质,增强贸易枢纽功能。上海外贸呈现强大韧性,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4.27万亿元,增长1.3%,连续9年正增长,规模再创新高。其中,去年出口增长4.6%。贸易伙伴已超过了200个,上海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增长了4.8%。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将近60%,机电产品进出口占比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将近1/3,去年突出亮点是船舶和存储部件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增速均在60%左右。此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试点跨境电商敏货机场便利化收运,推动上海两大机场跨境电商出货量增长近30%。优化国际中转集拼运作模式,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转集拼条件,利用洋山特殊综保区特殊政策优势,推动整体中转集拼作业时间减少了近50%。上海成立了全国首家在港区内设立的二手车出口综合服务平台,极大优化了二手车出口流程,提高了效率,推动二手车出口增长了超20%。绿色贸易方面进一步扩围,上海再制造产品进口目录拓展至24个。保税维修项目达28个。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自由贸易账户离岸经贸业务试点企业达到636家,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政策落地实施。另外中欧班列-上海号去年开行货运量增长20%。


外资方面,加快推动利用外资提质增能,促进高水平引进来。上海始终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600亿美元,外资企业超7.5万家,在这个基础上去年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近6000家,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地的57个国家和地区中,来自法国、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外资增加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外资占制造业外资比重约四分之三。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去年累计认定数超过1000家,达到1016家,其中大中华区及以上高能级总部达213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总部66家。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认定591家,外资总部机构和研发中心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全市外资企业的34%。这些总部机构2024年在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全球董事会、国际研讨会、投资者大会等商务活动超270场。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很多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已经有一批成功案例。外资企业营商便利度也进一步提高,2024年上海市区两级召开政企沟通圆桌会130多场,圆桌会上外资企业提出的问题解决率94%,市区两级政府落实重点外资企业“服务包”制度,建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信息直达和服务专员机制,进一步稳定了外资经营环境和投资预期。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在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外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上持续发力,推动上海外资外贸平稳高质量发展。


编辑:德承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