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归来月薪3k”、“一年制硕士英语都讲不利索”、“到最后还不是得托家里帮忙找工作”......
从社会舆论风向来看,海归好像确实越来越差劲了,“差”在哪,网友给出三点理由:
1、就业没优势;
2、一年制水硕学不到什么;
3、花钱买的学历也不值钱了。
固然给某个群体贴上刻板化标签,能让同学们在做决定时少花些心思去思考,但如果不清楚事情背后的逻辑与原因,跳出“留学陷阱”还是会落入其他“学历圈套”之中。
毕竟海归所面对的现状,是所有00后都在面对的难题,只因出题方,是时代发展雪球前行过程中引发的一场雪崩。
01
投出800份简历,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好岗位
确实是海归现状。但也是当前24-30岁青年群体的现状。
要说有没有留学归来word文档不会隐藏空行、Excel不会求和的、英语只会中杂英的,当然有。
可但凡是对这几年就业市场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众多海归青年求职之难的主因并非是自身不够优秀,而是招聘人数减少、招聘要求增高、招聘待遇下降综合对求职者的升维打击。
十年前建筑半路出家干游戏多的是人抢,十年后游戏专业毕业生都不一定能谋一个饭碗;八年前的双非程序员比现在的985毕业生还吃香;五年前疯狂扩招的互联网行业在如今按下了暂停键,难的岂止是海归毕业生。
“特斯拉毁约”上热搜,但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毁约的公司不止这一家;“京东员工被开除,刘强东说不拼搏的不是我的兄弟”,而大规模裁员的何止是大厂的20%......
图源:网络
如果说那些只是远在天边的热搜和数据,具体到每个同学身上,则是想拿下时尚企业的外包实习,要与500人竞争;是笔试过后还有面试、面试之中又有群面,过五关斩六将拿下的实习生offer其实没有转正效力:
图源某学员参与的时尚公司面试反馈
又比如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超级驼鹿,当年参加IDEO的实习面试,300+人投同一个岗位,公司筛选20人参观公司并参加线下设计挑战,最后选四人入职:
图源:超级驼鹿同学的分享《拒信叮咚响,但我有皇艺和港大呀》
求职之难,从结果来看好似是因为海归学生越来越水,一届不如一届。但从本质上看,不过是因为行业形式瞬息万变,提前上岸的人,胜其实是胜在早生几年,赶上了好时候。
过去人们总喜欢拿第一学历来定性,比如双非出国是镀金、水学历,985出国才是学东西。但说起近几年留学无论双非还是985,都在往学制短的专业跑。
因为谁也说不准,下一年会不会就是行业寒冬,没人敢耗下去。
02
扩招、学制缩短
确实是留学教育的质量被打上问号两大主因
但国内国外,都有这个趋势。
比如国外常见的三种硕士学位:MRes、MFA、MA。
MRes是研究型硕士,有点像国内的学硕,适合有读博想法的同学;MFA是设计领域最高学位,学制较长。
MA所代表的授课型硕士,则最为灵活,类似国内专硕。学制调整空间最大,常出一年制,主攻实践,最适合为了就业深造一下的同学。
又因为灵活,教学主要通过班级课程/项目进行,一个导师带多位学生,学生积极的可以多找老师沟通,学多点,但对于想划水毕业的学生,老师也不会多管。
所以在授课型硕士上,学生就容易出现两极化趋势了。
躺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一年英硕中享受生活,有空没空去欧洲逛逛;卷的学生则可以像康石石东家Z同学这样,主动和digital、fashion各专业的老师约课做跨学科项目;去当志愿者,学动作捕捉,学软件;有讲座就听、有竞赛就参加,忙碌得停不下来。
Z同学在皇艺玩动作捕捉设备,咨询数字艺术的老师做项目
这种两极化也延续到了回国就业之中。既有人一问三不知,也有人啥都学了,作品集里堆满了项目。对于前者,就算在国内读延长学制的研,结果也不会更好。
第二点,扩招。皇艺当年众多两年制专业改为一年制,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但扩的岂止是海外留学,我国每年飞快增长的硕士招生人数看了都得说触目惊心。2015年硕士招生人数还是57.06w,到2020年就高达99.05w,逼近百万大关,2023年更是招了114.84w人。
数据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也就是说,自2020届起,毕业的硕士生几乎是2015年的两倍。
这是什么概念?
2015年是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年,大厂平地起高楼,HR们收割着一茬又一茬的人才,高校输出的毕业生几乎都能被市场所吸收。
2020年呢?疫情爆发,停滞、衰退、裁员如老年斑缓慢爬上大厂的身躯,与此同时高校还在超额输出硕士毕业生。剩余劳动力就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时至2024,其已经声响足够惊天动地,让所有人都能听见其碾压而过的声音。
03
雪崩之下,无人幸免
把标题同等替换一下:985毕业生越来越差劲了吗?211毕业生越来越差劲了吗?大学生越来越差劲了吗?硕士毕业生越来越差劲了吗?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差劲了吗?
从是否能成功就业的角度来评判这一切,结论可能如大家所想,但如果问起一个从业多年的HR,他会摇摇头,告诉你实则候选人都越来越优秀了。
拿设计赛道上最卷的原画举例,每次遇到想学原画的学生,康石石都会直接让他们去搜“#没过的测试”,看完还有勇气入局,再说别的。
话题下充斥着大大小小求职测试失败的作品。有的直接被挂、有的测试通过但面试没过、还有仅能拿到实习/训练营名额,都不是正职:
图源:小红书
其优秀水平,是老员工扪心自问都得说一句“当年的我的确不如他,好在入职的早,占了时间差优势”,内行人看完感慨行业已死的程度。
现在大部分同学,就业能力其实都远超岗位的需求。比如前段时间还和同学们讨论过的大厂招聘,卷学历的同时还卷竞赛。
难道是因为这些学生不够优秀?要用竞赛来筛选他们?
快手2025快Star特别技术人才计划
科大讯飞研究院【2025届飞星计划】校园招聘
恰恰相反。
企业之所以敢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优秀,大学期间他们不仅可以保持高绩点、努力发表论文、还能同时参加各大赛事,拿下国际著名竞赛。要求再苛刻,企业也有信心能招到这样的员工:
康石石东家H·ART众多本科学员已经坐拥红点获奖经历,不少企业老员工估计都无法拿下
僧多粥少,招聘缩招,企业们敢拒G5、藤校毕业生,是因为它们相信会有更好的求职者。
比如在本科实习岗位竞争中,R同学杀入主管二面时没料到居然还有美本学生参与竞争:
图源:R同学分享《这一次,我带着国家公派奖学金,回来了》
所以面对着同龄人越来越优秀,后辈又疯狂内卷的困境。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提升学历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却因如此,教育机器更为高速地输出了更多的人才,好似一场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
所有人都想早跑一步,通过努力让自己“早生几年”,躲开身后的后浪。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那些急着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后浪,比如进入香港职场主动“自降身价”的优才们:
图源:凤凰WEEKLY《内地精英,「卷哭」香港职场》
当群体的困境被尖锐的集中在海归身上,每一句嘲讽都显得那么准确。但舆论的风向也恰恰证明了我们对海归有所期待,毕竟,社会从不会如此关心双非、二本学生的就业出路,即使他们才是大多数。
如果想了解艺术留学、保研、考研、竞赛,或者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升学规划方面的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向我提问: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