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越百年,看奥运赛场崛起的中国力量

三联生活周刊  · 杂志  · 1 月前

2024巴黎奥运会启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500名运动员同场竞技。他们中即将产生英雄人物,也会有泪洒赛场的失意者。

而对欣赏比赛的芸芸众生来说,赛场上的争金夺银固然值得关注,更触动心弦的,是运动员克服肉体和心灵的各种困难,奋力拼搏的“要强”精神。这像极了努力生活,从日常细节中重构生命意义的我们。

近日刘翔重回公众视野,便是此种心态的体现。时过境迁,当初的震惊与失落、愤怒与遗憾都烟消云散,留存心底的是那个在赛场上飞驰,高呼“中国人也能行”的自信飞人;也是那个重伤不退,仍想搏一把的要强男孩。

这或许更接近运动的本质——重要的不是获得名次,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让激情和活力永远充盈在我们的心中。



投入运动

找回“要强”的自己


有人问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要登山?他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

这句话陈朵已经在不同场合听过多次,却从未像现在这般敲击心灵。前段时间,她明显有一种力不从心的虚无感:职业生涯遭遇瓶颈,陷入不好不坏、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感情的空窗期又无人填补,大笑或大哭都缺少理由,情绪始终波澜不惊。连曾经热衷的美食,都失去了吸引力。

“生活如同一潭死水,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陈朵说。为了帮助她走出困境,朋友推荐了一部讲述人类征服珠峰的纪录片。在众多攀登者的故事中,乔治·马洛里最触动陈朵。马洛里两次攀登珠峰都失败了,准备去第三次。外界不明白他为何“非去不可”,于是他在甩下金句“因为山就在那里”后踏上征程,最终将生命留在了雪山。


讲述乔治·马洛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电影

《最狂野的梦》剧照


登山者的信念和勇气,更重要的是要强的执念,唤醒了陈朵。生活的意义需要自己寻找,就像马洛里说的:“向上,永远向上,同生命本身搏斗。”

陈朵开始学习攀岩。起初因为腕力、脚力均不足,难以长时间支撑,每每爬到三分之一的高度就放弃了。教练为陈朵制定了科学的训练计划,帮助她提高耐力和爆发力。渐渐地,陈朵可以爬到二分之一处、三分之二处……终于有一天,她第一次用双手环扣住了最高处的岩点,实现登顶。但由于太兴奋,下爬过程中陈朵一脚踩空,身体呈自由落体状,不停地碰到凹凸不平的攀岩墙,撞得生疼。所幸,缓冲设备减缓了下降速度,让她得以安全落地。

陈朵从中得到的感悟是:“暂时的挫败不要放弃,成功了也不能得意忘形。”



除了攀岩,陈朵还开始跑步、骑行、打羽毛球。运动激活了潜能,也让她感觉到,那个“要强”的自己回来了。她不再因重复性劳动而滋生倦怠,不再为业绩和升职焦虑,对感情,则报以随遇而安的态度。“我快三十岁了,到这个年纪,驱使我前行的是内驱力,而不是外部压力。”陈朵若有所悟地说。

陈朵并非孤例。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是26-35岁的年轻人,占比40%,其次为36-45岁的中年人,占比26%。而在户外运动参与群体中,80后和90后同样是妥妥的主力军,他们共计占比69%。这两个年龄段,或处于人生上升期,或面临人生瓶颈期,都需要“向上,永远向上”的心力来托举。而运动,就提供了这种勇于突破自我、持续向前的心力。

每一次跃动,都是自我的跨越。当我们跨过一个又一个高峰,难以逾越的障碍就成为迈向更高处的起点。我们由此找回自我,重塑生命的意义。



大神的光荣与梦想

是平凡人的励志神器


运动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效能?

在50万年的漫长进化中,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需要不断地和野兽搏斗,寻找草木丰茂的地方,这使得运动成为与生俱来的特性。研究表明,运动能提升人体内的血清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水平,让身心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运动过后会感到元气满满。

古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把它作为强壮身躯、磨练意志的手段。柏拉图认为,孩子从7岁起就要学习角力、投枪、赛跑、射箭、骑马、掷铁饼,成年后参加奥运会,与高手同场竞技。据说柏拉图本人就是奥运搏击冠军。


古希腊壁画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更是将运动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在他看来,运动不仅能激励个人,也能激励国家和民族。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举国笼罩着颓丧哀愁的氛围,顾拜旦的童年就是在这阴影里度过的。长大后,他通过体育增强民众体质,重振法兰西精神。在顾拜旦的倡导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雅典举行,8万多名观众出席开幕式,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此后一百多年,除开世界大战期间停办过,夏季奥运会从未间断。“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官方电影

《光荣的16天》剧照


中国人对奥运会,则有着特殊的情愫。最初几届奥运会,中国社会动荡,官方无力组织参赛。但民间的热情从未消散。1924年,4名中国选手报名巴黎奥运会男子网球项目,可出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1932年,田径健将刘长春奔赴洛杉矶奥运会。其时,他的故乡东北已落入日寇铁蹄,日本人威逼利诱他代表伪满洲国参赛。但刘长春冲破重重阻碍,终以中国选手的身份站上奥运赛场,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在那个饱受屈辱的年代,刘长春的壮举激活了多少国人内心不服气、不认输的要强精神。要强,成为所有人发自心底的强音。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出场


中国人再度在奥运赛场奏响强音,却要等到下一个洛杉矶奥运会。1984年的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时隔52年后重返奥运舞台的首战。那一年,许海峰摘得男子射击冠军,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李宁包揽3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体操王子”的美名传遍大江南北。


在国门初开,国人受到物质和心灵双重冲击的岁月,许海峰、李宁用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成为民族自信的定海神针。只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对80后、90后来说,这些热血往事越来越像“上古传说”。

但传说会以另一种方式再生。张然犹然记得,2008年8月8日晚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当李宁手持火炬,在钢索牵引下飞向天空,迈着太空步沿“鸟巢”外缘奔跑时,一股质朴而强劲的力量扑面而来。“他摒弃了技巧,硬是凭着自身的执着点燃主火炬。”那一刻,李宁从遥不可及的上古大神,变身为每一个奋力攀越的平凡人的代表。



北京奥运会落幕,张然迈入高三。李宁在鸟巢艰难跋涉的身影,如励志片般时时闪现眼前,伴随他撑过了那段搏命的日子。考入大学后,张然爱上了马拉松,并持续至今,北马、上马、深马……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在马拉松比赛中,35公里处是奔跑者体能和心理的极限,肌肉的疼痛与心灵的挣扎交织,构成令人生畏的“墙”——撞过去,柳暗花明;没撞过,黯然放弃。张然是在跑马拉松的第十年真正撞墙而过的,而彼时,他已经撞过了生活中很多道“墙”。这让他明白一个道理:无论个人、团队还是国家,前行途中难免撞墙,但要强的我们无所畏惧地撞过一堵堵墙。



以张艺谋的光影美学

诠释进击的“要强”精神


2024年7月26日,第33届奥运会在巴黎拉开帷幕,405名中国健儿参加30个大项42个分项236个小项的比赛。他们迎来了各自的“撞墙”时刻。

从1924年未能成行的四人组,到1932年孤军奋战的刘长春;从1984年夺得奥运首金,到2008年首度跃居金牌榜第一;从2022年“冰雪军团”创造历史最佳战绩,到2024年42名奥运冠军领衔出征巴黎,一百年来,中国运动员凭借不断进击的“要强”精神,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追求卓越的决心,在国际赛场上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在展示中国力量的同时,也激荡着一个个普通但怀揣梦想的心灵。



而作为中国乳业国家队和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TOP),蒙牛乳业以“天生要强”的精神,不断向上攀登,为中国体育加油,与运动健儿一起走向世界舞台,为国争光。

2024巴黎奥运会来临之际,蒙牛携手张艺谋导演团队联合出品蒙牛首支开幕主题片,从多个维度出发,以突破性的光影运动美学,阐释不懈进击的民族精神,致敬参加巴黎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致敬奥林匹克精神,也致敬每一个要强的你。

片中,一条白色幕布跨越不同地域,不断地流动生长,既象征着巴黎奥运会大幕开启,也是对蒙牛牛奶的隐喻。这条幕布更宛如一条时间长河,流淌过空间和时间,映照出百年奥运史上包括中国人在内所有要强者的信念,那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九字箴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这亦是蒙牛用牛奶营养世界上每一份要强的梦想。



主题片的背景音乐也极富特色。一首蒙语歌贯穿始终,歌中唱到:

山海重重,影破长空
广袤天地,任我独行
一次次超越,一次次重生
不朽的信念,在心中翻涌


歌声起始是内蒙古独特的呼麦,蕴含着一种沉郁而坚韧的特质。随着幕布铺展,歌声逐步高亢,进入巴黎后伴以女声吟唱,在古老神秘而又恢弘的力量之中,糅合了巴黎的优雅与浪漫,也让民族音乐更有世界性。


点击观看视频


值得一提的是,主题片中没有网红、顶流、明星,出演者都是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收获着生命中平凡的荣耀。普通人的“要强”,能够更深入观者内心,引发你我共鸣,深化人们对奥运精神与品牌文化的双重认同,从而将“要强”精神传播至更远的范围

这些匠心巧思,正是来自张艺谋导演团队的精心设计。众所周知,张艺谋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也是世界首位荣获“双奥导演”殊荣的导演。张艺谋导演团队的美学和创作理念,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每一个项目力求创新的精神,不仅打造了一支有别于传统的TVC,体现出差异化、独特性和唯一性,更是蒙牛倡导的要强精神的具体体现——

要强,不问地点;要强,不问年龄;要强,不分国界;要强,不分项目……在奥运舞台上,蒙牛以民族的高度让世界瞩目,看见中国人的要强。

正如歌中所唱:“要强的梦不会熄,要强的心永跳动。”一直以来,蒙牛坚持长期主义支持国内外体育赛事。2022年女足亚洲杯上,蒙牛长期支持的中国女足,从身处绝境到逆风翻盘、要强夺冠,蒙牛也在第一时间拿出千万奖金,致敬赛场上的“要强”精神。同年的北京冬奥会上,蒙牛代言人谷爱凌挑战自我,完成突破极限的一跳,成就冰雪赛场的“要强”传奇。


滑动查看更多


“要强”精神,同样贯穿于蒙牛的发展历程中。自1999年成立以来,蒙牛秉持“奶以安为要”的原则,持续完善“从牧草到奶杯”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覆盖养殖、加工、物流等各个环节,全面打造世界品质的产品。2023年,蒙牛MSCI ESG评级跃升至行业最高等级——“AA”。目前,蒙牛旗下九大类产品全部完成欧盟标准升级,并通过SGS认证,实现了全品类通过食品欧盟标准产品认证。

同时,蒙牛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全面推进“GREEN”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奶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并发布双碳战略目标,积极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可持续发展转型。

无论在体育赛场还是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蒙牛将持续传承和发扬“要强”精神。中国健儿和蒙牛乳业也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与骄傲,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京东2023年度消费观察》,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2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排版丨赵姝萌

作者丨抱乾

图片来源丨蒙牛 视觉中国 互联网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