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职场人面临的职场压力和困扰,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心态和工作方式来应对这些问题。文章强调了转变工作思维、避免提前焦虑,以及保持淡定的心态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职场人的三大危机感
文章提到职场人因遭遇职场天花板、担心失业和工作压力大而产生的危机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键观点2: 精神上的疲惫是职场人的主要问题
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感到精神上的疲惫,这比身体上的疲惫更难化解。
关键观点3: 应对职场压力的方法
文章提出了多种应对职场压力的方法,包括转变工作思维、避免提前焦虑,以及保持淡定的心态等。
关键观点4: 心态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成熟职场人需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这样才能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关键观点5: 如何应对工作的困境
文章指出,很多工作上的困境其实是由于思维问题导致的,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积极解决问题。
正文
看过一组调研数据。其中职场人因为“遭遇职场天花板”“担心失业”和“工作压力大”而产生的危机感,稳居前三名。不知何时开始,上班早已不是身体的苦,而是精神上的疲惫。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精神苦役,变得越发麻木。《繁花》中,爷叔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只是打个工挣点钱的普通人,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要太在意,上班就好好工作,下班就好好休息。”你在工作中,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每次开会如坐针毡,老板随口说的一句话,都会让你辗转难眠。时间久了,整个人的能量就会被抽空,迟早会被工作击垮。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过:我们的疲劳往往不是由工作引起,而是由于忧烦、挫折和不满等。情绪上的态度比生理上的操劳更易使人产生疲倦。
身体上的疲惫,或许躺两天就能缓过来。精神上的疲惫,却像是深潭里的淤泥般,难以化解。每回想一次,就会被多拽进沼泽地一分,直到你深陷其中,无法解脱。有人说:心态的“态”,拆解开来看,就是心大一点。遇到一点委屈就揣测半天,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真正成熟的职场人,从不让自己精神受力。杨天真早年作为经纪人,因为公关能力强,一度被同事们认为心机很重。为此,她备受大家排挤。一开始,她极力向大家解释,自己只是想要尽快解决问题,希望改变在他们心里的形象。但她越解释,别人对她的误解越多。后来,她不再理会外界的流言蜚语,而是把精力都专注在工作上。最终,她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成为娱乐圈数一数二的经纪人。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其实,很多精神上的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工作越久越明白,你根本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你只需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其他消耗你的人和事都别往心里去。给自己的精神多松绑、多减压,工作也就没那么累了。精神上越是紧绷,工作上就越容易陷入“越努力越失败”的困局。要想改变当下的处境,就要学会化解精神压力。假如老板给你布置了一个高难度的工作,你是什么反应?是立即压力拉满,觉得工作根本无法完成。还是干劲十足,想把工作做得漂漂亮亮的?这两种思维模式,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受害者思维”和“掌控者思维”。前者遇难退缩,压力缠身;后者迎难而上,死磕问题。很多时候,工作陷入困境,其实是思维出了问题。转变你的思维,化被动为主动,把“太难了”变成“我可以”。思维对了,你就没那么讨厌工作了。你是不是也会这样:领导交代的任务还没完成,就已经在脑海里预想了各种失败的结果;离年终考核还剩一个月,便开始提前焦虑。最后,你预设的困难也许并没有发生,你倒先被精神压力击垮了。比尔·盖茨说过:“要学会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学着去应付缺陷带来的问题,并且不为此而抱怨。”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把乱猜乱想的精力放在行动上,工作效率自然上来了。所谓淡人,就是日常生活中,遇事反应很平淡的人。要想上班没那么累,做个工作淡人再合适不过。心态淡一些,别什么话都往心里去。情绪淡一些,工作就是工作,别为此付出半点情绪劳动。当你做到任凭风吹雨打、外界纷扰,我自安之若素时,便可以在职场脱颖而出了。
电影《黑天鹅》中有一句话: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要明白,我们既是自己工作痛苦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终结者。工作已经很累了,别再胡思乱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