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o封面 |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成常态,体现经济用能新特点

南方能源观察  · 能源  · 昨天

正文

全文316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者按

2020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2024年,两者增速差呈现扩大趋势。用电量一直被视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用电量数据如何继续发挥这一功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用电量数据本身的可测性和实时性,使其成为观测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有关“电力数据看经济”的研究炙手可热,随着时代的发展,用电量数据分析呈现出“新”“细”“实”等特点,用电量背后的社会经济运行也呈现出新的气象。


在当前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涌现,虽然对用电数据和结构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电力反映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不变的。纷繁的数据背后,“电力看经济”正在出现新逻辑、新特点与新价值。


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号:energyobserver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omagazine@126.com


eo记者 洪嘉琳

编辑 姜黎

审核 黄燕华


“十四五”以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两者比值(即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引发业界关注。2024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南方电网北京分公司和《南方能源观察》杂志社联合举办eo圆桌会议,围绕新形势下“电力看经济”展开讨论。


与会专家分析,我国电气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数据中心等新业态是影响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重要原因。极端高温天气虽然带动居民用电量增长,但对GDP的贡献较小。部分行业价格“内卷”、产品量增价跌也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单位GDP度电消耗。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电力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新形势下电力数据有更大的挖掘空间和价值空间。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电气化、低碳化、数字化等进程将加快,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可能是后续数年的常态。专家表示,要理性看待这一现象,分析电力经济数据时要更加关注经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数据统计分类,推动数据分析更有效地反映、服务经济产业运行。




多因素拉高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用电量增长较快,2009—2023年,GDP和全社会用电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6.85%和6.29%,两者增速走势总体同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介绍,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和GDP规模呈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十四五”以来,全国用电量增速和GDP增速走势较为同频,用电量增速大于GDP增速,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均大于1。一名能源资深从业人士表示,在能源生产消费向非化石能源转型、不断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的背景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可能将成为常态。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我国电气化进程加快是用电量增速高于GDP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电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8.1%,较2020年高出2.6个百分点,总体位居国际前列,预计2030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有望达到35%。


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是电气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809万辆;2024年前9个月,电动汽车充电量为66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4%,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9%。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表示,电气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手段之一。预计到2060年碳中和的情景下,我国电气化水平可能提高到70%,甚至更高。


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业态出现也导致用电量增速和GDP增速出现差异。中电联全国电力消费系列指数显示,2021年1月—2024年10月,全行业用电指数波动上升。2024年10月,全行业用电指数为131.6,年均增长7.1%。其中,服务业用电指数和制造业用电指数分别为148.3和130.7,年均增长10.4%和6.9%。制造业中,四大高载能行业和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指数分别较全行业用电指数低8.9和高16.3。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2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约为55.9%,其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为18.8%,用电量占比较GDP贡献约为38%的第二产业约低45个百分点。制造业方面,蒋德斌举例称,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六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10%,但其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在40%左右。“我国用电量和GDP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差异,是造成近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较大的原因之一。”蒋德斌说。


随着传统高耗能行业优化升级、用电量有所下降,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在带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同时,也成为新的高载能行业。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截至2023年底,我国数据中心810万台在用标准机架总耗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约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6%。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主任吴姗姗提到,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其电耗特点决定了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和电力消费中的占比差异较大,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有一定的下拉作用。


近两年极端天气频发,2024年有可能超越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高温天气会明显拉动居民用电量增长,但对GDP的贡献度较小。2019—2023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长6.9%,较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2023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比较2019年高约0.5个百分点。吴姗姗认为,从短期看,极端天气是促使用电量增速高于GDP增速的显著因素。


林卫斌表示,新型电力系统相关因素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也有一定影响。他提到,生产太阳能光伏板、储能电池等清洁能源设备会产生较大的能耗,利用储能调节新能源的不稳定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充放电损耗。


有专家提到,产业“内卷”这一新因素也拉高了近两年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锂离子电池制造价格和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在多个月份均环比下降,但上游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能源生产价格等环比上涨。据了解,近年太阳能光伏板价格“内卷”,产品出口量增价跌,拉动用电量增长,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下降。




理性客观看待经济和用电量增速



与会专家对未来数年我国电力消费增长普遍持乐观态度,预计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有望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用电负荷年均增长1亿千瓦。从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维度看,电气化、低碳化、数字化等进程将加快,对提高单位GDP度电消耗的影响还会增加且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能效提升是降低单位GDP能耗的一个重要因素。林卫斌表示,近年来,我国工业能效提升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较多的低效率产能。要进一步挖掘降低能耗的潜力,提高总体产能利用率。


上述能源资深从业人士强调,在经济产业和能源供需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要客观理性看待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背后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吴姗姗认为,在电气化率快速提升的趋势下,需要辩证看待单位GDP用电量增减。“比如,电动汽车渗透率提高,实际上是出行方式更绿色环保,车主也能降低成本,总体上是好事。”她表示,后续在分析用电量和GDP增速等大指标时,要特别关注经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以前我们侧重于关注量和增速。在快速电气化的趋势下,我们应该更关注每一度电用在哪儿、增量在哪儿、是否更能反映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


南方电网北京分公司党委书记、南方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符永锋表示,电力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尽管两者曲线存在一定偏差,但电力反映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不变。吴姗姗表示,电力数据依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和价值空间。“一方面,面上的点可以更加发散,为新的经济社会热点提供一定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大挖掘深度,随着统计规则的完善、手段的多样化、技术的提升等,数据的颗粒度和视角将更加丰富,电力看经济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蒋德斌表示,后续要进一步做好5G与数据中心、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的用电监测分析工作。他提到,目前,电动载人汽车产业链中的新能源整车制造环节、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中的光伏元器件制造环节在电力统计中有单独分类,但电池制造分属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行业,暂未单独计列分类。“要进一步完善数据统计分类,推动数据分析更有效地反映和服务经济产业运行。”


符永锋认为,新形势下的电力看经济,预测分析不仅要关注GDP,也要“另辟蹊径”,从工业产量、外贸出口货物量、产业等入手分析预测电力消费需求,还要关注企业特别是外贸型企业的绿电绿证消费需求。


电力系统供需两侧呈现新的特点,将重塑我国电力系统绿色转型的路径。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唐葆君提出,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下,无论是配置储能实现就地消纳,还是通过特高压电网技术远端输送电力,都将推高系统成本。她表示,要研究分析不同并网模式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解答不同模式可实现多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渗透、系统成本差别和如何实现并网等问题。


上述能源资深从业人士提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要兼顾能源安全与效率,在发展能源电力长距离输送的同时,也要鼓励电力就近就地消纳,让电力和用电产业“双向奔赴”,推动产业向中西部等能源资源发达的地方有序梯次转移,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