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马江博说趋势”,再点击右上角的“···”,选择设为星标,文章每天自动推送
我是马江博,关注我,看清趋势与财富。(我在得到APP的政经趋势专栏《马江博·政经参考》(全年260讲)已上线,详情见文末)
分子分母。
国家统计局网站21日公布了31个省份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增长5.1%,而且,去年还有6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5万元。
先了解概念: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总结起来,工资性收入就是扣了“五险”的到手工资。
这个数据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没达标,拖了后腿,更有人觉得好像大家也没那么多可以支配的钱,体感上有很大差异。
原因在哪?
体感有差异,这个事不意外,因为大转型的时代下,一个大趋势就是财富大洗牌。
财富再平衡的过程中,一方面新贵崛起,但这一群体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权重非常高,而没有达到高收入的群体再看到自己被平均过的可支配收入后,自然觉得现实与数据不符合。
说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普通人和马云、雷军一起算均值,那看起来这个普通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非常高。但实际上,马云、雷军还是以亿计,但这个普通人,依旧是几万块的可支配收入。
个人体感的差异就出现了这里:这次,很多普通人的财富数据不是稀释,而是被拉升了。
而实际上,很多人其实没有跟上时代,而是被时代撵着跑。
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是地域,一个是个人支出结构。
先看地域。
第一集团:北京、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5万元,平均到每个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000,而这两个地方,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在这两个地方工作、就业的人群,基数非常大的人群是最能感受中国时代脉搏的,说白了,就是见识广、机会多。
第二集团: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全部囊括在内了,经济思维活跃,商业氛围好,自然人们就有钱。
第三集团:十强守门员居然是内蒙古和辽宁,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达40077元和39844元,乍一看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仔细想想,也很有逻辑。内蒙古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可以理解。辽宁,老工业体系完善,国家重金投入,但人口净流出又多,一来一去,产值上来了,但人口分母下去了,自然也是数据不错。
但是,从内蒙和辽宁开始,明显的趋势就是地区依赖资源程度迅速攀升,很多人开始跟政策、趋势、产业、时代脱节。
第四集团及以下: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居多,当下很多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开始有一定转型,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但依然是被动型发展,普通人寻找机会的意识不强。
再看支出结构。
看五个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8411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8%;人均居住消费支出6263元,增长2.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2%;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3976元,增长8.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189元,增长9.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3%;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547元,增长3.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0%,
很多联系自己的情况,对应的是什么?吃是刚需,住是房贷,行是车贷,教育是子女培训费,医疗是买药的钱。
都是必不可少的开销。
为什么大家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体感有差异,说到底,钱不禁花,自然觉得数据不对。房贷,很多夫妻开工资后,拿出一半去还款,压力太大;孩子教育,苦谁不能苦孩子,花多少都得花;医疗,那更是拖不得。
这种情况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痛感瞬间放大。
说到底,如果收入除去开销,存不下钱,就不能改变痛感。
不过,有个好消息,国家正在着手提高居民收入。█
特别推荐这条信息:
在接下的一年里,周一到周五,我将帮你追踪最新的政经趋势热点,每天2000到3000字,帮你在时代巨变中,找到自己的决策坐标,获得更多的确定性。
这个日更专栏产品也有如下推荐人,他们是:知名经济学家管清友、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宁向东、知名商业观察家吴声、《财经》杂志主编何刚、凤凰网副总裁兼执行总编辑吴晨光,笔记侠创始人柯洲和得到APP《关系攻略》主理人熊太行。
欢迎加入→
我是马江博,大变局时代,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为防走失,也请各位顺手关注一下小号“小马哥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