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电力大学:以“AI+能源电力”人才培养新模式,赋能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需求 |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

上海教育  · 教育 科技自媒体  · 4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上海电力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学校与临港集团合作创建专注于人工智能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的‘上电-临港人工智能学院’,打造‘AI+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立人工智能专业群,实现课程与平台共建共享,推进‘引企入教’,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学院打造智能发电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临港地区人工智能产学研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学院已有丰硕的科创成果,包括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以上奖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上海电力大学与临港集团合作创建人工智能学院

该学院致力于培养能源电力领域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打造‘AI+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观点2: 学院建立人工智能专业群并实现课程与平台共建共享

学院围绕大能源电力专业布局,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课程,构建开放共享的实验室资源,打造电力人工智能高水平学科及教育教学平台体系。

关键观点3: 学院推进‘引企入教’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组建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建设产教融合特色课程,开展产业级实习实训课程,积极联系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工作。

关键观点4: 学院在科创教育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以上奖项,学院已有300余名本科毕业生及100余名研究生通过相关职业技能认证考试,有效提升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正文

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赋能重塑,涌现诸多特色亮点。“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推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专栏,聚焦各高校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推出人工智能通识课、通识教材、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等生动实践,展现上海高校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的担当作为。今天,小育带你走进上海电力大学,探索学校的创新实践。














































上海电力大学积极响应临港新片区对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需求,与临港集团合作,创建了专注于人工智能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的“上电-临港人工智能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学院紧密结合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打造“AI+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专注于培养能源电力领域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亟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能源电力产业数智化转型与发展,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组建专业群,实现课程与平台共建共享


学校围绕“大能源电力”专业布局,依托学院建立起以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为主体的人工智能专业群。根据专业群内现有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及各专业所长,探索构建了平台性跨学院跨专业课程组,形成交叉授课及跨专业选修等模式。在专业群内开设了4门专业群共享课,写入2024年各专业培养方案。学院为专业群构建起开放共享的实验室资源,打造电力人工智能高水平学科及教育教学平台体系,面向人工智能+能源电力人才培养需求,打造不同层级的人工智能软硬件融合的全栈式创新实践平台。同时集合专业群内优势师资力量,面向全校理工类专业大一新生开设能源电力通识课程《电力人工智能技术概况》。


近年来,学院《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计算机网络》等4门课程获评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人工智能技术及电力系统应用》等20余门次课程获评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建设。



推进“引企入教”,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组建“电力大数据”等4支产教融合教学团队,推动“数智化”特色学科发展,更好赋能“AI+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及电力系统应用》等产教融合特色课程,开展产业级实习实训课程,学院持续推进“引企入教”,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同时积极联系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


学生在智能制造基地参观实操


学院与临港集团合作,打造“智能发电协同创新平台”,打通产学研通道。联合智能汽车制造企业,聚焦智慧能源和智能制造,推动未来能源创享中心建设。基于与知名通信企业共建的“面向智慧能源的人工智能全栈实践教学平台”,开展信创大模型产教融合实训课程,学生学习并实践了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的大模型技术,通过学会使用国产化全栈全场景人工智能平台,尝试人工智能在输电线路巡检等能源电力场景中的应用。


走访知名企业,开展实训


学院立足临港,紧密对接临港集团、临港管委会及滴水湖AI创新港,建立临港地区人工智能产学研联盟,并积极外拓资源。人工智能产业负责人积极走访临港新片区及上海全域相关企业,开展“学分置换”合作,鼓励学生在第七学期参与“学分置换”实习。2020年至今新签署合作协议企业70余家,并设立多个企业专项奖学金,为学生全方位参与“学分置换”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进一步深化新工科人才培养。



立足市级基地,构建全链条科创教育体系


学院立足上海市级双创教育实践基地“互联网+智慧电力双创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完善人工智能类创新人才生态链,同时借助行业企业力量,构建产业认证链,综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c08951cd8fb677d69818f450bc3a9c8.jpg

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铜奖3项


近年来,学院已有300余名本科毕业生及100余名研究生通过相关职业技能认证考试,有效提升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获学科竞赛国家级、省市级以上相关奖项28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铜奖3项,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国赛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国家级特等奖1项等,科创成果丰硕。


素材由上海电力大学提供

编辑:邓允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


↓↓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