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证固收.转债】追逐转债行情中的alpha——中欧可转债投资价值分析

兴证固收研究  · 证券  · 3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转债在大类资产中的表现,以及中欧可转债的投资价值。转债在大类资产中表现占优,经历了负债端的清算后容易创造具备持续性的大行情。2025年转债的alpha来源于供需格局的优化。中欧可转债在更换基金经理以来表现优秀,主要投资于可转债,未有权益仓位配置。持仓风格偏分散,整体配置偏均衡。在策略选择上采取部分仓位量化独立操作、部分仓位发挥主动择券优势的方式,既强化收益,也能控制回撤。风险提示包括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流动性变化超预期、监管政策超预期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转债在大类资产中的表现及优势

转债表现出良好的性价比,经历负债端的清算后容易创造具备持续性的大行情。其表现来自于正股、溢价率、条款等的贡献。

关键观点2: 中欧可转债的投资价值分析

中欧可转债代码为004993,主要投资于可转债。持仓风格偏分散,整体配置偏均衡。在策略选择上结合了量化和主动择券的优势,既强化收益也能控制回撤。该产品规模偏大,流动性冲击较小。

关键观点3: 风险提示

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流动性变化超预期、监管政策超预期等因素可能影响转债市场的表现和投资风险。


正文

投资要点


转债在大类资产中表现占优

  • 对比转债扩容以来的各个阶段,2023年8月-2023年9月间,固收+资金在负债端出清的时间最长,期间年金资金、公募资金是主要减配转债的资金。剔除被动减持的影响后,公募和年金减仓规模明显下降,保险增持规模大幅增加。转债筹码出清后,容易酝酿具备持续性的大行情。

  • 2025年转债的alpha,来自供需格局的优化。自2017年扩容以来,2024年转债规模首次出现明显收缩。固收+基金的申购、年金配置仓位,都处于历史上偏低水平。债券已经处于历史上最低的收益区间,用转债做替代的需求很高。2025年转债供给环境好于2021年,而需求的持续修复会给转债带来更好的估值溢价以及超额回报。


2025年,转债alpha来源于正股与估值

  • 转债收益来源包括了正股贡献、溢价率贡献、条款贡献,2025年转债在正股因子、溢价率因子中,都可能贡献出alpha:

  • 1)转债的正股结构优势,会带来更好的弹性以及不错稳定性。

  • 2)转债凸性的属性,导致在正股宽波动的行情中,转债能够创造alpha。

  • 3)产业性行情、小盘行情阶段,转债容易做出alpha,相对来看,等权指数、双低/低溢价组合容易做出超额收益。

  • 往后来看,转债更需要通过更为精准的策略选择、标的选择,创造出超额收益。经历了1-2月份转债估值的修复,后续转债通过抬估值来贡献收益的难度增强,超额收益需要从更准确的策略结构选择、标的选择的成功率来获得超额收益。


中欧可转债投资价值分析

  • 中欧可转债的代码为004993,基金管理人是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为李波。该产品在更换经理以来,在转债基金中业绩表现、夏普比例均为第一。该产品当下投资聚焦于可转债,未有权益仓位配置。

  • 持仓风格偏分散,整体配置偏均衡。转债收益中较大贡献来自于中小盘品种的波动收益,分散策略长期来看会明显好于指数表现。个券挑选上,中欧可转债重仓的转债普遍具有双低属性,尽可能放大跟涨能力,而降低回撤的压力。

  • 引入量化+主动策略,而尽量减少相关策略的相互干扰。尽可能地扩大资管机构的专业优势、信息优势。采取部分仓位量化独立操作、部分仓位发挥主动择券优势的方式,做到既强化收益,也能够在控制回撤上有更好的效果。

  • 产品规模偏大,申赎对于产品的流动性冲击较小,规模优势、量化的优势,可以尽可能弱化申赎带来的流动性冲击。

风险提示: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流动性变化超预期、监管政策超预期

报告正文


转债资产的表现来自于正股、溢价率、条款等,对于该资产的理解越为深刻,长期的组合表现就会越突出,历史上转债产品相对于基准的收益偏离度也明显高于纯债。本文以中欧可转债为例,讨论转债如何能更好地做出中长期的超额回报。

1

转债在大类资产中表现占优

可转债经历了一年维度的快速下跌,资金筹码干净

从历史经验来看,转债资产在大类资产中最优的性价比,一般都来自于负债端充分的出清,历史上最明显的负债端出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阶段:1)2018年5月-12月;2)2020年10月-2021年1月;3)2023年8月-2024年9月。

对比转债扩容以来的各个阶段,2023年8月-2023年9月间,固收+资金在负债端出清的时间最长,期间年金资金、公募资金是主要减配转债的资金。而2024年固收+产品规模大幅缩水,2024年前三季度固收+份额下降了2183亿元,而2022年至2024年Q3,固收+基金规模下降了11375亿元,资金对于含权类产品已经是严重低配。从转债持仓角度来看,2024年机构对转债持仓同样有明显下滑,沪深两所主要持有者多数减仓。

剔除被动减持的影响后,公募和年金减仓规模明显下降,保险增持规模大幅增加。如果仅观察持仓规模的变化,2024年1-12月公募基金和年金分别减持转债493亿元和351亿元,降幅分别为18.7%和19.4%。剔除被动减仓的影响后,可以发现年金和公募基金(剔除ETF)的减持规模大幅下滑,分别由493/351亿元下降至153/120亿元,保险的增持规模由66亿元大幅上涨至169亿元。

转债筹码出清后,容易酝酿具备持续性的大行情。在2018年转债历经半年维度负债出清后,2019年-2020年转债指数获得了趋势性的拉涨。在2021年初转债的季度级别调整后,2021年转债指数几乎没有过多回调。而在2024年9月的权益反弹行情中,转债前期明显滞涨,而近期则开始了不错的补涨。从时间长度来看,本轮转债的行情依然具备持续修复的动能。

2025年转债的alpha,来自供需格局的优化

自2017年扩容以来,2024年转债规模首次出现明显收缩。数量上,2017年至2023年转债市场的数量持续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2024年的数量首次出现下降。规模上,2023年已经出现了增速的显著放缓,2024年则出现明显收缩;主要是20亿以上转债的规模明显收缩。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转债市场年内合计发行转债41只,规模383.74亿元,分别较2023年下降69.40%以及72.36%。而2024年转债退出的规模(约1670亿元)相对往年(最高是2020年约1400亿元,2023年约1350亿元)有明显增加。

从观察转债待发行的储备情况来看,目前转债预案有边际提速迹象,但相较此前中枢仍然有所降温,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转债市场供需格局仍然偏紧。从目前转债发行预案进度来看,处于同意注册阶段和董事会预案阶段的项目数量增长有所加快,尤其是2025年2月以来,同意注册公司已经新增5家。目前处于同意注册及之后环节的样本有11只,总规模约170亿元,发行规模最大的是亿纬锂能(50亿元),如果这些储备项目无法在4月年报季以前发行,那么可能还是要等到下半年才能看到明显的发行加速。

固收+基金的申购、年金配置仓位,都处于历史上偏低水平。2024年,固收+基金份额下降了2685亿元,而2022年以来固收+基金规模下降了11877亿元,资金对于含权类基金产品已经是严重低配。另外,截至2025年1月,年金持有转债规模降低为1306亿元,考虑到6万亿左右规模,转债持仓占比仅略高于2%,较高点明显下降。

债券已经处于历史上最低的收益区间,用转债做增强的需求很高。债市整体持续交易“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预期的过程中,债券已经提前预支了后续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固收资产负carry压力较大。而此前明显低配的转债则出现了明显的资金回补现象,转债估值持续抬升。

2025年转债供给环境好于2021年,而需求的持续修复会给转债带来更好的估值溢价以及超额回报。2021年,转债需求增长是历史之最,理财扩容带来了重要的增量资金;而本轮固收+虽然有明显的出清,但资金重新流入的逻辑并没有2021年有持续性。而供给层面,2021年是近年转债供给大年,而2025年则是转债到期的大年。



2

2025年,转债alpha来源于正股与估值

转债收益来源包括了正股贡献、溢价率贡献、条款贡献,2025年转债在正股因子、溢价率因子中,都可能贡献出alpha:

1) 转债的正股结构优势,会带来更好的弹性以及不错稳定性。分结构来看,转债有35%规模是银行为主的红利类资产,能够给予指数更好的稳定性。50%的转债品种偏小票,这部分品种的表现,也决定了转债的弹性贡献。这种天然哑铃型的正股结构,也是转债能做出超额收益的重要前提。

2) 转债凸性的属性,导致在正股宽波动的行情中,转债能够创造alpha。转债的涨跌不确定性,会在正股波动率放大的阶段下,给组合贡献显著的超额回报。

3) 产业性行情、小盘行情阶段,转债容易做出alpha,相对来看,等权指数、双低/低溢价组合容易做出超额收益。转债在产业扩散的周期中,容易在正股表现中占优,并且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配置。2025年重要的产业机会在于AI带来的中国资产重估机会、机器人产业落地带来的产业链扩散机会,这很适合通过转债来放大弹性。

往后来看,转债更需要通过更为精准的策略选择、标的选择,创造出超额收益。经历了1-2月份转债估值的修复,后续转债通过抬估值来贡献收益的难度增强,超额收益需要从更准确的策略结构选择、标的选择的成功率来获得超额收益。


3

中欧可转债投资价值分析

中欧可转债的代码为004993,基金管理人是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为李波。作为债券型基金,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高于货币市场基金,但低于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属于较低风险/收益的产品。主要投资于可转换债券,在债券型基金中属于风险水平相对较高的投资品种。在该基金经理在管产品中,中欧可转债是其最大规模产品。

该产品在更换经理以来,在转债基金中业绩表现、夏普比例均为第一。从更换基金经理以来(2024年2月19日-2025年2月14日),中欧可转债的收益达到21.17%,为转债基金中排名第一,夏普比例1.22,同样是转债产品中居首。

该产品当下投资聚焦于可转债,未有权益仓位配置。从基金设置的条款中来看,债券资产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可转换债券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股票、权证不超过基金资产的20%。但实际该产品专注转债,未有权益仓位的配置。

持仓风格偏分散,整体配置偏均衡。分行业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欧可转债持仓占比靠前的行业分别为化工、机械、银行、汽车等方向,但单一行业占比几乎在10%以内,行业配置偏分散。分规模来看,有接近60%转债的规模低于10亿元,小盘品种数量占比高。转债收益中较大贡献来自于中小盘品种的波动收益,分散策略长期来看会明显好于指数表现。

个券挑选上,中欧可转债重仓的转债普遍具有双低属性。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欧可转债持有转债134个,而第一大持仓也仅占净值比例的1.26%。从披露的持仓来看,选取的品种更符合双低的表现,而双低策略的效果,可以尽可能放大跟涨能力,而降低回撤的压力。

引入量化+主动策略,而尽量减少相关策略的相互干扰。主动择券策略,会尽可能地扩大资管机构的专业优势、信息优势。而量化策略,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判断带来的偏差。根据我们构建的主观择券组合、量化组合来看,在不同时期均有超额表现;例如在市场风偏抬升阶段,主观择券策略、量化策略均能够贡献高弹性;而在回撤阶段,量化策略能够在回撤的把握上具备优势(选更高性价比的转债)。但需要注意的是,量化策略具备少部分持仓贡献超额回报的特征,主动+量化结合的方式,效果可能会被弱化。

中欧可转债在策略选择中,采取部分仓位量化独立操作、部分仓位发挥主动择券优势的方式,做到既强化收益,也能够在控制回撤上有更好的效果。

综合来看,2025年转债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

1) 资管机构持续1年的负债端出清,带来转债行情的持续性增强

2) 转债供给连续第二年缩量,带来供需结构的优化

3) 债券资产荒下,低配的转债仓位会迎来修复

4) AI赋能+机器人产业,会带来转债正股弹性增强,带来转债的beta+gamma收益

5) 转债中红利品种高占比,带来指数的稳定性增强

中欧可转债,在过去一年的维度中表现出很强的获取收益能力,并且夏普比例也居前,其核心优势在于:

1) 量化择券+主动择券的投资模式,既能扩大资管机构的专业优势、信息优势,又能弱化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并且能够更好的把握时效性。

2) 分散化+双低的投资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到转债凸性的特征,而双低策略也是转债历史上夏普比例最高的策略,能够长期贡献alpha收益。

3) 对于机械、化工等高弹性产业方向的青睐,转债过去几年的高回报品种,更多出现在产业链上游的环节,行业的偏向也整体符合转债长周期超额收益的产业方向。

4) 产品规模偏大,申赎对于产品的流动性冲击较小,由于净值测算方式的原因,大规模申购对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净值的稀释都有很高的要求,中欧可转债由于规模优势、量化的优势,可以尽可能弱化申赎带来的流动性冲击。


风险提示: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流动性变化超预期、监管政策超预期。

相关报告

20250209 【兴证固收.转债】接近 “情绪高点”,该如何操作——可转债研究

20250201【兴证固收.转债】又至“幸福的烦恼”阶段——可转债2025年2月展望

20250124 【兴证固收.转债】被动化趋势未变,高仓位得见回响——24Q4固收+转债持仓分析

分析师声明

注:文中报告依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兴证固收.转债】追逐转债行情中的alpha——中欧可转债投资价值分析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2月17日

报告发布机构: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左大勇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6070005

蔡   琨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0080005


(1)使用本研究报告的风险提示及法律声明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客户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邀请或要约,投资者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任何有关本报告的摘要或节选都不代表本报告正式完整的观点,一切须以本公司向客户发布的本报告完整版本为准。该等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客户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必要时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家的意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本公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并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相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除非另行说明,本报告中所引用的关于业绩的数据代表过往表现。过往的业绩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回报的预示。我们不承诺也不保证,任何所预示的回报会得以实现。分析中所做的回报预测可能是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所预测的回报。


本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未经授权的转载,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信赖依据。


(2)投资评级说明

报告中投资建议所涉及的评级分为股票评级和行业评级(另有说明的除外)。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12个月内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其中:沪深两市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北交所市场以北证5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为基准;美国市场以标普500或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为基准。


行业评级:推荐-相对表现优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中性-相对表现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持平;回避-相对表现弱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

股票评级:买入-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大于15%;增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15%之间;中性-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5%之间;减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小于-5%;无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3)免责声明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平台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平台内容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使用,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转载本平台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平台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不是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平台所载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平台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平台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