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感叹,一个成功的角色对于演员后续挑选剧本、审美塑造,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说的就是被时间像传送带一样稳稳当当托举上来的唐嫣。
彼时御姐扮傻白甜的唐嫣还会面临黑、装傻、尬等审美争议,自从《繁花》之后就美出谱了。近一年来的杂志大片都很高级
汪小姐之后,她的容貌和身材等硬件看似和之前没有区别,但内在整体气场和表现力都完成了蜕变。
如今自在随性的样子让她散发着超强的吸引力,有着绝对的自我掌控感和明显的美学进化过程。
看氧叔久了的宝子们都知道,美不仅仅是外在选择,更是内在探索的结果。
当一个人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她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会不同。
但氧叔发现,有时我们所作的“变漂亮、爱美”只是表层的自由。我们以为自己能随心所欲地变美,但很多时候是被流行推着走。
唐嫣早期的甜妹形象,是符合大众期待的流量密码,她当时的美是服务于市场需求。
而当一个人开始思考我到底适合什么,她的美感表达会变得更加包容,不再迎合某一种风格,而是让不同的元素共存。
氧叔称之为审美灰度。
真正的美感成熟,来自于对自我的深入了解。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长相、气质、气场有足够认知,她的美会形成高度的和谐,而不是扬长避短式的雕琢。
氧叔称之为自我美育。
今天氧叔就和大家聊聊:
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三个过程,爱美自由(表层)→审美灰度(进阶)→自我美育(深层)
。
爱美自由的尽头
如今女权语录遍地开花,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变美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的自由。
可现实中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种被变美焦虑推着走的自由。
比如前些年接睫毛、贴假睫毛
几乎是精致妆容的标配。
但最近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种睫毛不仅让眼睛失去神采,眨眼时还显得沉重僵硬。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自由选择变美的方式,可事实上,我们是在被流行趋势推着走,一旦风向变了,所谓的“美”也要被推翻重塑。
所以我说有时候“爱美自由”更像是“变美焦虑自由”,我们不是在随心所欲地变美,而是在迎合被规定好的美。
包括我们选择风格真的自由吗?
嘴上喊着风格多样化,但每一种风格的自由,似乎都要先经过一轮社会公审,得到适合或不适合的评判。
比如张元英曾经被群嘲的媚态,终于也进化成嗲婊系被大力追捧。
ps:在此用“婊”仅形容一种风格,女字旁的辱女词也该重新定义了柳智敏前段时间变胖被黑粉嘲笑,估计未来也会演化成熟蛇系被厚爱。
就连不美也要符合某种意义,才能被接受。
关于武则天化不化妆众说纷纭,有人说女皇就是无需化妆,有人说真实历史上武则天特别爱打扮自己。
连选择不美都要符合某种理由,比如“她不美,但很有氛围感
"“她不符合现在的审美趋势。但她演技好、有文化"...
仿佛不美本身无法单独存在,必须搭配某种意义才能被接受。
就算美的选项很多,但如果局限在“符合主流审美"或“必须赋予意义"的框架里,那它仍然是有限的自由。
而真正的自由,是接受美的不确定性,让美与不美之间存在流动地带,也就是审美灰度区域。
就像最近大家开始get反颌的魅力,氧叔接下来跟大家仔细聊聊。
审美灰度指,美不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连续谱系(美感频谱),在美与不美之间去接受某种不确定性,甚至是冲突感。它的意义在于不再用一个清晰的标准去衡量美,而是允许模糊、中间状态、甚至对立元素并存。
举个例子,高岭之花往往不等于真的强大,这种审美形态很多时候是源自内心敏感,甚至有点社恐。她的高冷可能只是因为不擅长表达、不爱在人群中主动社交。
运用到审美中的灰度思维:
当母狮氛围的女人,流露出落寞和寂寥就会特别抓人。
察觉到高冷和强势表面下,内在的柔软与不安,也会让人动容。又比如甜美可能伴随着另一面——社会性微笑、刻意讨喜的形象管理。
所以当笑意横生的人书写“彩云易散琉璃碎”的故事会让人格外揪心。
健康感审美的背后并不一定是全然的自在,松弛的人最紧绷。
因为背后意味着高度的自律,甚至是长期对身材和外形的焦虑,严格控制饮食、日复一日地锻炼,只为保持那种不费力的美。
淡颜系看似随性的美,可能是更精细的计算和设计。
复古美不仅仅是审美选择,可能是对现代审美趋势的焦虑或反叛,对当下时代的不满或逃避。
审美灰度告诉我们,美的反面也是它的补充,美是一个充满矛盾、复杂性的频谱。
善于发现美的背面的人,总能让相应的美感在自己身上升华。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爱美自由只停留在更美,那么他的自我美育能力可能仍然是低的,因为他的思维依然是二元的(美/不美)。
比如微调到瓶颈期,无处可do时依旧觉得自己不够美。
但如果他能接受美的不确定性,并开始训练自己的灰度审美能力,那才是真正的美育提升。
比如从抓着形态,开始探究形美背后的神美。嘟嘟唇形态是饱满,而神态是厚唇可以让你风情万种,也能让你娇憨温润。
不知道从哪入手的宝子别急,氧叔已经给你准备好了自我美育训练手册。
第一步:打破二元审美思维,进入
灰度审美模式
训练方法1:重新审视“美 VS.不美”的对立。
选出3个你过去觉得“不好看”的人或风格,试着找出其中的美感。
比如牙缝大的模特 → 你能否欣赏她的特色和辨识度?
某种夸张的妆容 →
它的氛围感和艺术感是否有独特之处?
某个五官不标准的明星 → 他的魅力是否来自表情、气质或独特的面部动态?
氧叔强调下,不是逼自己去喜欢,而是尝试用不同维度去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美或不美上。
那样其实挺没意思的,永远不会像品红酒一样品美。
训练方法2:练习描述美的模糊地带。
选一张你觉得有点奇怪、但又耐看
的照片。
可以是某个明星、模特的生图/旧照,也可以是时尚大片、电影剧照,或者随手拍的某个瞬间,重点是:这张照片让你觉得不符合常规审美,但有吸引力。
然后用3-5个关键词来描述它的美感,要避免使用“好看 / 不好看”这种二元词汇哦,试着用更细腻的感受词,拆解它的美感元素。
颓感、凌乱、锐利、雌雄难辨、粗粝、破碎、苍白、阴郁、复古、戏剧性...
这项训练的目标是,在“不用好看/不好看去定义美”的基础上,
建立更细腻的审美语言,拓展对美感的认知边界。
第二步:扩大审美光谱,训练灰度审美肌肉。
如果美育能力停留在“喜欢流行的美",那它是被动的。但如果能主动扩展自己的审美边界,美育能力就会大幅提升。
训练方法3:建立自己的审美档案。
找出你目前的审美舒适区,也就是你平时最喜欢的明星、风格、滤镜类型、穿搭风格...
你收藏夹里的美学图片有什么共性?(比如清冷风、韩系甜妹、法式松弛感)
你的安全选择是什么?比如拍照时总选特定角度、下意识爱做的表情等,或者化妆只用某种风格。
选3种与你现有审美不符的风格,并尝试深入了解。
你喜欢日系小清新,可以尝试美式Y2K的浮夸复古;
你喜欢干净白幼瘦美,可以尝试粗旷的“雌雄同体”风格。
少年感的文淇尝试法式,可以说是性别感和成熟度双双反差
关注一些不同风格的KOL、模特、艺术家,看看他们
如何表达美。
每天花 10分钟观察新的美学风格,从中寻找自己的新偏好。
浏览Pinterest、小*书、时尚杂志、摄影作品,找一些你以前不会喜欢的美学风格。
试着找出其中的吸引点,比如氛围、色彩搭配、结构感,而不是直接评判我不喜欢。
然后,记录你发现的细节,看看自己的审美是否开始变化。
训练方法4
:刻意训练矛盾审美。
观察一些带有矛盾感的人物,思考它们的美感来自哪里。
拆解矛盾感的来源,是五官的对比?(如:硬朗的骨相 + 软萌的皮相);
是风格的反差?(如:甜美脸 + 锋利穿搭,或冷艳长相 + 俏皮配饰);
是氛围感的错位?(如:看似柔弱,但眼神犀利;外表冷漠,但举止温柔)
并尝试运用矛盾感美学。可以是拍照练习:用不同风格的妆造、表情尝试塑造反差感。
比如乖乖女尝试
狩猎者锁定猎物的眼神。
或者是穿搭练习,在日常造型中加入反差元素,甚至可以从一个手机壳、一款美甲开始,比如,去做一款亮色美甲,或者用一个豹纹手机壳;
美学分析:找几张自己觉得“有矛盾感但很好看”的照片,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的魅力。
目标:让你的审美更加包容和有层次,不再被单一的好看定义束缚。
第三步:培养独立的审美判断力,摆脱“
趋势美”影响。
如何判断你的审美是否独立?
你能接受并欣赏不符合流行趋势的美吗?
你能区分“自己真正喜欢”和“被流行影响而喜欢"吗?
训练方法5:减少被动接受信息,开始
主动探索。
观察你每天获取美学信息的渠道是否存在单一审美倾向,给自己来个一周审美断舍离挑战。
你可以取关一些审美单一的账号,减少对趋势性的美学内容的依赖。
当情绪被触动时,跳脱出来问问自己“我是真的喜欢,还是只是被趋势影响?”
这一步为的是培养自己对美的独立判断力,而不是被趋势牵着走。
好啦,今天氧叔给大家提供了很多自我美育的方法论。
审美是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未必要和外表强相关。
甚至可能是欣赏一首其他风格的歌曲,也是我们向外走、向内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