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米新生态总监董红光离职创业,要为AI硬件打造智能体|36氪独家

36氪  · 科技媒体  · 昨天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AI硬件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及小米集团前员工董红光离职创业的情况。文章指出,AI硬件尚处于发展早期,软件生态需求缺口大,新的市场机遇正在吸引创业者。董红光创立了新公司,打算针对AI硬件的软件需求打造AI Agent,团队成员均为大厂技术高P。此外,随着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的成熟,AI硬件可能成为新的超级硬件和独立入口,引发行业变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硬件发展现状及软件生态需求

AI硬件尚处于发展早期,存在软件及生态的需求缺口。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的成熟带来变革机遇,吸引创业者进入。

关键观点2: 董红光的创业方向及团队优势

董红光离职小米创业,专注于基于硬件产品的AI应用。其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大厂经历,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有深入了解。

关键观点3: AI硬件的商业模式与市场机遇

AI硬件领域的商业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初期可能通过B端渠道跑通。海外市场对于初创企业更为友好,可以同时和AI硬件企业合作提供应用并收取C端订阅费。

关键观点4: AI硬件原生应用面临的挑战

打造“杀手级”的AI硬件原生应用需要探索与试错。国内C端用户支付习惯影响商业模式选择,需要针对AI软件的种类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正文

AI硬件尚处于发展早期,
存在着对于软件以及生态的需求缺口。
王方玉
编辑苏建勋
来源|智能涌现(ID:AIEmergence)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智能涌现独家获悉,小米集团新生态总监、前100号员工董红光已于近期离职创业,创业的方向为基于硬件产品的AI应用。

当前国内外迎来一波AI硬件创业热潮,包括了AI玩具、AI陪伴机器人、AI眼镜、AI耳机等。知情的投资人称,董红光想做的是搭载在以上AI硬件上的软件(也叫Agent或智能体)。

公开资料显示,董红光2010年加入小米,是小米前100号员工,曾先后担任MIUI系统框架负责人、快应用生态业务负责人、自研操作系统负责人等。

在小米期间,董红光最初负责小米主题商店的建设,到参与 MIUI 底层技术研发,再到孵化快应用生态联盟、自研操作系统业务,一直负责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有着较丰富的软件经验。

多位接近董红光的投资人告诉智能涌现,针对潜在的投资机构,董红光主打的优势是“高P团队”。包含董红光之内,团队成员几乎均为大厂技术高P,分别有着字节跳动、阿里云、微信、搜狗、摩托罗拉等大厂的从业经历。

生成式AI浪潮下,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逐渐成熟,这可能带来智能硬件行业的潜在变革机遇。因此,AI硬件赛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在风险投资遇冷的当下,AI硬件也是目前少数能频繁获得融资的领域之一。

由于这些AI硬件尚处于发展早期,软件生态尚不完善,因此存在着对于软件以及生态的需求缺口。

一个典型场景是,用户戴上耳机、眼镜或者与玩具对话,而AI Agent则可以提供信息查询、万物识别、实时翻译、旅游出行、餐厅推荐、英语学习及情感交流等等不同的功能。

长期来看,随着算力提升和AI模型优化,AI硬件可能成为继手机后的下一个超级硬件和独立入口,而AI硬件原生应用有机会发展壮大,成为新一代的“杀手级”应用。

以AI耳机、AI眼镜等为代表的AI硬件的交互方式与手机有着根本上的差别。AI眼镜和耳机的核心交互方式以语音为主,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操作(如“拍照”“翻译”),无需触屏或复杂手势。

传统应用是人找服务,通过软件和APP的GUI进行被动交互;而AI硬件上的AI Agent则是人与智能体的语音交互,后者更像是一个主动的个人助理,这对AI Agent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转变对于以董红光为代表的创业者来说是新的市场机遇。

一家AI眼镜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告诉智能涌现,AI眼镜的应用开发成本很低,如果能找到合适场景的话,有可能一两个开发者就能把agent做出来。

不过,AI软件的种类复杂多样,如工具类、娱乐类、教育类等等,不同类别软件的受众群体、市场空间、用户粘性等天差地别。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和抖音一样,要打造“杀手级”的AI硬件原生应用,无疑需要经过大量的探索和试错。

一位投资人表示,国内C端用户缺乏为软件支付订阅费用的习惯,初期走B端渠道更容易跑通商业模式;而在海外市场既可以和AI硬件企业合作提供应用,又可以收取C端订阅费,对于初创企业会更加友好。

图片
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