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群科纵览|历史学院专业介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大学校园  · 1 周前

正文


01

学院简介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李剑农、谭戒甫、吴其昌、杨人楩、唐长孺、吴于廑等史学名家先后在这里执教,严耕望、高敏、张泽咸、谢桂华、彭泽周(伊原泽周)、张海鹏等知名学者在这里毕业。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和积极开拓,历史学院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确立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统一,断代史与专门史、地区史与国别史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等学术特色,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享誉中外的史学重镇。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历史地理部。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设立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1998年1月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1999年4月,与中文系、哲学系等共同组建人文科学学院。新武汉大学组建后,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保留了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8月,撤销人文科学学院,历史学科单独组建为历史学院。

学院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6年,“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中国文明进程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08年,“新资料整理与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研究”、“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两个“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功立项。2004年11月,历史学、哲学、文学三个一级学科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共同承担了“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二期建设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基地”的建设任务。2008年,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成为“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拓展项目平台。

学院资料室拥有各类中外文藏书1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400余种;其中外文图书2万余册,外文期刊4500余册。建有绘图实验室(计算机房)、考古样品制备实验室、生物考古实验室、考古样品分析检测实验室、比较考古学实验室、显微观察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拥有较具专业特色的各种仪器设备100余台/套。这些藏书和设施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02

专业介绍


三大本科专业

作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设有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三个本科专业。
历史学类的培养目标:以“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旨在培养受过系统、扎实的专业训练和素质教育,有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少而精并具国际眼光的历史学专门人才,以及一批受过历史学专业良好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适应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需要。


历史学

专业代码:060101
必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通论、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历史典籍导读、史学论文写作
特色课程:出土文献与民间文献通论、古文字学、古代汉语、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史、中国乡村史等
可参考教材:《中国史纲要》等



世界史

专业代码:060102
必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通论、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历史典籍导读、史学论文写作
特色课程:世界史文献研读、古希腊语、世界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国际组织专题、美国史等
可参考教材:《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等



考古学

专业代码:060103
必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通论、史学概论、远古人类文化与技术、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社会、夏商周考古与三代文明、秦汉考古与文明、魏晋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田野考古基础
特色课程:体质人类学、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冶金考古、文物保护科技、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等
可参考教材:《考古学概论》《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等




03

教学科研中心



学院设有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简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民间文献保藏研究中心、15-18世纪世界史研究所、茶文化研究中心、青铜文明研究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考古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简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分别于2006年、2007年入选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成立省校共建机构——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2021年简帛研究中心入选第一批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组成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由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1911-1994)亲自组建并创办,前身为1961年创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1980年经教育部(时为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所(84教高一字007号),1981年成为国家授予的首批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之一。

本所的缔造者唐长孺教授,早年从事辽、金、元史的研究,其后转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先后撰著并出版了《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重要学术论著,其学术结论广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称引,蜚声于国际史坛,为武大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创立、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所继承和发扬唐长孺先生等老一辈学者所倡导的优良学风,严谨踏实,开拓创新,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成就卓著,陆续向学术界推出了一批厚重扎实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屡获国家相关人文社科成果奖大奖;又以每年两辑的学术集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向学术界展示本所同仁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受到国内外史学界高度关注,被史学界誉为国内外中国中古史研究的重镇之一。


武汉大学

茶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是陆羽的故乡,武汉是近代国际知名的东方茶叶港,张之洞所创立的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部分开办资金来源于两湖茶商的茶捐。为再续茶叶历史前缘,响应国内主流茶企的倡议,服务于湖北乃至中国的茶文化发展,2016年6月,武汉大学组建成立茶文化研究中心,依托历史学院建设与管理。

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茶叶专门史研究的学术高地,成为全国茶文化研究的一流研究智库,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转型升级,促进与世界茶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心主任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教授,副主任为宋时磊副教授。以武汉大学师资为骨干,形成了一支二十余人的专兼职研究队伍。


武汉大学

简帛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于2005年创设,2006年列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1年入选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有四:①以简牍文字为主的战国秦汉文字研究;②以简牍资料为主的战国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③以简牍文献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秦汉史研究;④简帛图像的数字化与简帛文献的数据库建设。中心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坚持简牍文本整理与多学科综合研究相互促进、传统治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有机融合、本土学问与国际学界深度合作,形成显著的学术特色,是公认的简牍整理与研究重镇、简帛学科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推动者和资料信息中心。

简帛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师7人,多年来专注简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圆满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华字库”工程分包项目1项,以及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推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秦简牍合集》等多种简牍整理、再整理及综合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引述,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著作奖)1项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2项。中心主办中文学术集刊《简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4年入选CSSCI来源集刊,2021年获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学术性集刊资助;主办英文期刊Bamboo and Silk(Brill出版),2019、2021年先后被收入European Research Index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ERIH PLUS,欧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索引)、Web of Science的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子集 (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资料库)、Scopus引文数据库。


武汉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中心是跨学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机构,涉及中国史、哲学、文学等一级学科。中心下设有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研究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室、荆楚文化研究室和《人文论丛》编辑部。

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着力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和“流”。在中国文化史、先秦两汉思想史、中国古代礼制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明清哲学史、元明清文学、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近代文化转型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同时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普及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本着惟一性的平台建设宗旨,基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心,也是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建设和社会服务中心。



THE  END





来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小帮形象设计:珞珈创意设计工作室
投稿邮箱:xiaobangbangtui@163.com

图片

武汉大学学生会
最丰富最好玩的校园资讯

图片

图片

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