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正在“猫化”,正在成为一种很新的液体:
和猫一样,城市青年正在努力适应各种复杂的容器。
不久前,这个95后北漂,就像猫一样,钻进了2平米的超大“鞋盒”。
2平米出租屋之所以引起热议,除了因为空间足够小,更重要的原因是,全国各地有无数猫族青年,正在同款房中猫着:
有些人升职加薪、钱包更鼓之后,就从刚需房搬进了改善房。
作为改善房,一般都有独立的卧室、厨房、卫生间、客厅、餐厅。
当然,有些改善房,的确改善了,但只改了一点点,改成了卧室自带厨、卫、客、餐空间。足不出户,就一站式解决了吃喝拉撒睡。有些甚至不需要一站,只需要一蹲。
要想活得更精致一些,可以坐上火车去魔都。
在魔都,5平米,不仅能住上一居室改善房,还能住上精装复式小洋楼。
不管是2平米大“鞋盒”,还是5平米小洋楼,这些房子虽然布局大胆,虽然有各种安全隐患,但是,从几何形状来看,基本还是长方体。
有些房子,早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很难用几何学去定义了。比如这些……
阳台、客厅、卫生间、杂物间、阁楼,原则上不能住人。可惜,有些开发商、房东、二房东并没有原则。
只要保障地板面积有个三五平、十来平,就能造出一套房,根本不管房顶什么形状。
事实上,住过这些奇形怪状房子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你见过哪些奇葩户型,评论区分享一下)
根据官方数据,国内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
大城市中,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子解决住的问题。
拿北上广深等10座重点城市来说,约4成租户选择合租,合租房平均面积为10—13平米。
北京上海这样的人口密集、旧改政策限制多的城市,对合租房的期许更低,“底线”定在了5平米。


但是,底线这种东西,很微妙,防君子不防小人。既然是要求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5平米,一套2平米的出租屋和一套8平米的平均一下,也能达到要求。
在大城市,如果觉得租房很憋屈。就算你咬咬牙,上车了一套一居室,面积也很有限。尤其是北上广深,一居室平均面积仅在20平米左右。
城市越大,年轻人越多,年轻人也越容易被“猫化”。
但是,城市青年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和各种形状狭窄空间搏斗的过程中,年轻人总结出两大生存哲学:极致收纳和断舍离。
说起收纳,这简直是一门显学。这一行的水真的太深了,几百万篇笔记,一般人根本把握不住。
收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主打无限切割空间,另一派主打向天再借500平。
切割派,比较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杂物收纳箱、简易柜子,把原有的整块空间化整为零,再充分利用每一块小空间。
切割派的选手,居住经验越久,眼神就越犀利,手段就越多。
沙发边、冰箱边、马桶边、床底下,但凡有缝隙的地方,在切割派老手眼中,都是可以切割利用的空间。
还有一个隐藏空间,估计很多年轻人都没发现,这个空间就是——门后。
门后十分可观的空间,如果不租给正新鸡排和蜜雪冰城开店铺,稍微切割一下,就是一座家庭图书馆。
另一派就更厉害了。当你觉得与地面平行的空间已经切割完了,就可以学习向天再借500平派,向与地面垂直的墙面借空间。
在墙面上做收纳,相当于你把一个个隐形的收纳盒粘在了墙面上,在虚空中借来了空间。
墙面借完了,也不怕。卧室、客厅的上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继续借,继续扩大收纳空间。
不论是切割空间,还是向天借空间,扩大收纳,其实都是给空间做加法。
相比之下,另一大空间哲学——断舍离,就是做减法。
但是,做减法真的很难。因为,不论是衣服鞋子,还是米面粮油家用电器,都是自己血汗钱买来的。要扔的时候,是真心肉疼。
很多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想断舍离,只是空间狭窄,不得不扔。最后只能弃车保帅,扔掉一些对自己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小的日用品。
其实,年轻人想法设法扩大收纳空间、咬牙跺脚断舍离,都是在向逼仄的空间宣战:我房由我不由天。
而这种抗争,本质上还是年轻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充分不平衡的生活空间之间的矛盾。
正是在这种抗争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空间矛盾,其实可以通过时间来解决。
年轻人体感上觉得,生活空间狭窄,物理空间有限是最重要原因。不过,传统的生活习惯也加剧了空间变窄。
80后、90后的同学,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童年记忆:
每次初一十五赶大集,或者好不容易在家门口碰到流动瓜摊,父母就会一次性买很多,家里能下脚的地方都摆满了西瓜。此后,一俩月,天天西瓜,顿顿西瓜。
苹果就更夸张了。苹果耐放,一次购买能吃三五个月,甚至半年多。到后面,往往都是先吃那些快放坏的。
电商普及之后,年轻人买东西的确更便捷了,不会像父辈那样大规模囤货了。不过,一般来说,电商购物物流需要三五天,甚至一周时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尤其是饮用水、米面粮油、蔬菜水果、肉蛋奶、卫生纸、卫生巾、尿不湿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提前准备。
只做到粮草先行还不行,在粮草到来以前,还得给粮草准备足够空间才能行。然后,城市中的年轻人就再次直面了那个经典难题——空间矛盾。
并且,生活质量越高,需要提前准备的粮草种类就越多,冗余量就越大,产生的空间矛盾就越严重。
养宠物的年轻人,要提前准备的东西就更多了。除了猫粮狗粮、猫砂,为了减少宠物得结石的风险,还要在自己喝的矿泉水之外,再给宠物备上一堆纯净水。
不论是买房,还是租房。相对于房价和房租而言,饮用水、肉蛋奶、卫生纸、猫粮猫砂这些东西都很便宜。
但是,为了生活,年轻人必须要提前掏出额外的空间成本,
来储存这些便宜的粮草。
就算你读完了几百万篇收纳笔记,就算你向天借来500平,就算你真的修成了断舍离大法,最终还是会发现,你始终无法逃脱“安迪-比尔定律”。
半导体领域有个著名的“魔咒”——安迪-比尔定律(安迪是英特尔CEO,比尔是微软CEO),意思就是,不论计算机的硬件性能提升多少,软件开发商都能把计算机提升的性能全部消耗掉。
这一定律,在家庭收纳方面同样适用。不论你怎么新增收纳空间、怎么断舍离,最后都会发现:家里的空间不论多大,永远不够用。
眼看物理空间终有极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打起了“云端空间”的主意,想用时间换空间。
传统生活方式,最主要缺点是,购物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只要消除了滞后性,就能大幅减少生活用品的冗余量。
就拿冰箱来说,年轻人抽空逛一次菜市场和商超,总想一劳永逸把冰箱填满。要是把水果、蔬菜、牛奶、饮料、矿泉水都备齐,一个人往往就需要一台双开门冰箱。
大多数住房也都会配备冰箱。但是,不论单开门还是双开门,对于猫在几平米空间的年轻人来说,冰箱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冰箱动辄几百升的体积,相当于房间里随时堆着几百瓶矿泉水。
这个空间以及冰箱,不论是买来的还是租来的,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多余的消费、或者租房时的捆绑式消费。
话说回来,把这个空间和冰箱成本省出来,犒劳自己一台游戏机,给猫主子狗主子买几箱罐头,不是更香吗?
越来越多精打细算的年轻人发现,只需要日常用美团闪购一下,即买即用,就能让双开门冰箱变成单开门,甚至有可能让冰箱原地消失。
闪购就像手机内存的云端存储一样,相当于把冰箱寄存到了“云端”。大家日常不用担心冰箱的耗电量。如果是房东配备的冰箱,退房搬家时,也不用担心个别房东的“提灯定损”。
不只是冰箱和冰箱里的食物,可以云端存储。其实,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高的东西,越适合寄存在“云端”。
尤其是饮用水,体积、重量都很大,从超市提到家,基本相当于一趟负重越野,对于长期猫化的年轻人很不友好。
而且,饮用水的体积基本不能被压缩,外形也不是方方正正的,特别不适合收纳。几乎每一桶水,都要独占一块寸土寸金的地盘。
年轻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饮水量,定时闪购一下,把饮用水也寄存到“云端”。
猫粮狗粮、猫砂的体积,也基本不能被压缩,放在客厅影响市容,放在卫生间容易返潮,放在哪都挺尴尬。养宠物的年轻人,把这些东西寄存到“云端”,除了节省空间,还能收获一个额外的好处:
可以以周、两周或者以月为单位,通过宠物粮、纯净水消耗量,粗略推断宠物饮食状况;通过猫砂的消耗数量,粗略推断宠物排便排尿状况;再定期抱着宠物上一下称,几项数据结合,就能粗略监测宠物的健康状况。
有减肥计划的同学,也可以把自己日常吃的肉蛋奶、零食饮料、蔬菜水果的购物清单,同样列入到监测计划中。通过定期调整食谱,科学控卡。
其实,只需要消除购物的滞后性,就能减少生活空间的占用。闪购的老手,甚至能在“云端”抠出20平米的储存空间。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想要什么就从里面掏出什么。
至于省出来的空间,完全可以做成棋牌室、亲子乐园、宠物世界。花同样的钱,得不一样的生活空间。
更重要的是,一旦养成即用即买的闪购习惯,不论买房还是租房,在不缩小居住面积的前提下,房屋整体费用还能进一步下降。年轻人也更有底气“随心所欲”地消费。
买房或者租房时,销售话术中,经常把周边的商超、菜市场当成卖点。但是,年轻人并不像大爷大妈天天去逛街买菜。销售话术中承诺的周边配套,含金量并不高。
但是,房价和房租中,已经包含了周边商业配套的溢价。
这部分溢价的水分,其实也可以挤一挤。
在线下购物时代,商超、菜市场周边的房子之所以更贵。表面上看,是因为购物更方便,生活更便利,所以房价和租金更贵。从商业底层逻辑来看,还是传统零售体系决定的。
通常来说,一个大型商超需要有2—4万个SKU(库存保有单位),标准超市1万个左右。
说人话就是,大型商超和标准超市,从针头线脑到家用电器,从衣帽鞋袜到玩具零食,全都都得有,附近的居民日常来买东西,种类不能少、数量不能缺。
这事听起来不简单,事实上也很难。开好一家商超,就意味着要处理好零售体系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
一方面要从成千上万个上游商家那里进货,一方面还要精确管理每一款商品的库存、销售和售后流程,同时还要保证给数万SKU足够的陈列空间,另外还要控制促销、销售、仓储、收银、保洁等人力成本。每一环节,背后都是巨大的成本。
商超内卖的虽然是日常用品,商超本身却成了“奢侈品级”的存在——成本很高,背后的价值大家都喜欢:
商超不仅能满足周围居民即时性购物需求,也能满足周围居民几乎所有的
日常性购物需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商超都很难被替代。周边的房价和租金,也就更贵一些。
便利店、菜市场,可以看作是微缩版的商超。同样也不会被轻易替代。
后来,淘天、京东、拼夕夕来了,零售体系随之发生了变化。
成千上万款商品,不用远渡千山万水集中到某一个商超的仓库内。网友线上下单,商品直接从金华、义乌等地的仓库,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驿站。
最近几年,美团闪购兴起之后,零售体系再一次发生重大变化。
美团上本来就有海量的本地商家,相当于无数个分散的小仓库、小货架。另外,根据各地用户不同的消费需求,美团闪购又联合商家铺设了覆盖全国的闪电仓。
闪电仓,说人话就是,根据消费大数据,提前预判了你要买什么东西,在你家附近提前把商品准备好的仓库。
本地商家、闪电仓,再加上30分钟达的外卖骑手。美团闪购这一套组合拳,相当于把商超、便利店、菜市场的每一个货架,都传送到用户的家门口。手机数码、美妆、服饰、宠物用品,无所不包。
其实,大家买房子或者租房子,本质上并不是冲着商超、便利店、菜市场,而是冲着便利的生活条件。
当用美团闪购就能满足即时性和日常性消费需求,事实上每个年轻人的家门口,就有了一座虚拟的商超。
既然线上就能获得了便利的生活,买房子租房子时就可以忽略物理空间的商超便利店等周边配套。住得稍微远一点,房价房租更低,也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年轻人来说,线上的闪购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能满足年轻人灵感式的消费需求。
比如,朋友突然到访,足不出户连锅具带菜闪购一顿火锅,干净又卫生,省去的打车排队的时间,就是额外多出来的欢聚的时间。
再比如,对象过生日,在家手动DIY蛋糕时,发现奶油打得不够发,电动打蛋器马上安排,小插曲也给蛋糕增加了额外的仪式感。
或者,半夜看剧聊天,想吃薯条,又怕油炸的长胖,闪购一下薯条原材料和空气炸锅,既解了馋,又获得了自我安慰。
日常想给生活制造一点浪漫,闪购一下,氛围感马上就有。朋友聚会或者婚礼上,突然想整蛊活跃一下气氛,上菜的间隙,就能上台整蛊。饭局酒桌上想玩游戏,道具马上到位。
年轻人奇思妙想的想法,就和艺术家的灵感一样,随时都能浮现。如果当下灵感式的乐趣,不能马上兑现。灵感一旦消失,也就失去了这份快乐。
电商快递至少24小时的等待周期,显然响应不了年轻人的灵感式乐趣;30分钟就到
的外卖小哥,才是年轻人最好的助攻和军师。
年轻人最让人羡慕的,也正是这种随心不随波的任性。
这也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和暮气沉沉的中老年人最大的区别。
当下,有超过7成的年轻人住进了大城市。
不过,仅仅肉身挤进大城市,并不算是真正的新市民。年轻人并不想带着隐形的缰绳走进城市,年轻人真正想要的是像野马走进草原一样,在城市中尽情撒欢驰骋。
过去,为了便利的生活,年轻人花费了巨大的空间成本,跻身于商超、菜市场周边。
事实上,年轻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走出小房子,走进市井烟火。
小房子除了带来高成本,还带来了无穷尽的收纳难题和断舍离的灵魂拷问。然而,再大的空间,终有耗尽之时。空间矛盾,始终如影随形。
越是深陷空间矛盾的年轻人,越是会忽略消费的本质,并不是收纳,也不是断舍离,消费的本质是为了改善当下的生活。所以,空间矛盾,还需要从时间上寻找答案。
另外,年轻人对于商超、菜市场也并没有心怀信仰,年轻人只是想要商超在侧的、便利的、高质量生活,同时也想要大空间、低成本的居住体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既要又要的需求,一直都是无解之题。
随着即时零售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找到了答案。
我们总说科技在进步,科技的进步有很多种体现形式。其中一种,应该是让年轻人花更少的钱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让年轻人更有底气为自己当下的快乐随心消费。
参考资料:
华西都市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城市里70%新市民和青年人靠租房解决住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 《自如x新一线发布<2023年城市租住魅力指数>:整租成交同比增长19%》
北青网 《令人窒息!马桶后边就是床!中介:一推出就被人租了…》
光明网 《上海一套3房2厅“魔改”成6房6厨6卫!楼下邻居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