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个自缢身亡,一个住进养老院…湖南重庆俩富豪的晚年,颠覆了我对养老的认知

慈怀读书会  · 读书  · 2 月前

作者: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编辑: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 兹心说 //


别把人生寄托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不管这个人是谁。


欢迎添加慈怀小编(微信号搜索:chdshme),小编将拉您进慈怀创始人陈晓峰老师领读的“因书明理线上读书会群”,以文会友。


85岁前重庆首富有儿有女却一个人住进养老院。


这新闻,乍一看有点唏嘘,颇有晚景凄凉的意思。


可等仔细看过来龙去脉,我如梦初醒:


哪里凄凉了?这位前首富的思想观念简直领先我20年。



首富尹老爷子,1992年创立了力帆集团。


就是那个重庆力帆摩托的力帆。


花了30年,他把力帆打造成百亿商业帝国,家族账面资产超过110亿元。


这几年尹老爷子年事高了,就一直在规划自己的养老。


不是安排孩子们要为他做什么,而是自己找养老院。


收集资料,实地参观,前年还干脆和两个老同学一起去某养老院体验了一把。


试住一礼拜挺满意,就爽快预订。


上个月底,他正式办理了入住手续。


其实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人得益于父亲的耕耘,都在集团里身居要职。


他完全可以要求两个孩子给自己养老。


评论里也有不少人诧异惋惜。


觉得自己养老岂不等于白养孩子了,估计是孩子靠不住才会出此“下策”……



但尹老爷子完全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对于晚年,他特别想得开、放得下。


前几个月他生病住院,儿子说去陪护,他坚持拒绝。


还写了篇小诗向孩子袒露心声:“儿子,你不欠我什么。”


这次决定去养老院,也是因为:不想靠孩子养老。


“我儿女双全,房子很大,什么都不愁,但80岁后,我慢慢改变了我的养老观念。


首先我不认可「养儿防老」,生儿育女明明是我们爱的需要。


我不想靠我的儿女养老,无论多大年纪,我要爱孩子,而不是给他们添麻烦。”


正因为打定了“不指望孩子”的主意,他的养老规划全凭自己喜欢,怎么舒服怎么来。


一开始想过请保姆居家养老。


但又考虑到保姆不光要照护,还要做家务,恐怕很难事无巨细。


而养老机构分工细致,照料得也更专业。


住进去,还有老伙伴,在风景优美的园区里散步、阅读、写作。


想想就很惬意,说去就去。


真心佩服老爷子在养老观念上的通透洒脱。


不寄希望于子女,自然也就不会失落失望,更不用看子女脸色。


不光自己自在了,孩子也轻松了。


家庭矛盾恐怕都会少很多。


听起来很颠覆传统,但太多现实故事早就印证了他的明智。


关注上方视频号,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前阵子看到个视频,吉林有位72岁的老人哭诉:


退休后到女儿家养老,是他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



他事业单位退休,一个月养老金6000多,本可以过得很滋润。


但他始终觉得孩子该回报,于是搬进了女儿家。


小两口要工作要带娃,本来就挺忙,没精力再照顾一个老爹。


他便渐渐从来养老的,变成来帮忙的。


做饭,带娃,日子过得比自己在家还累。


而且一切很快变了味。


买菜做饭,女婿最开始还会每月给他几千块伙食费,后来开始假装忘记这回事。


他也不好开口,就自己贴钱。


贴得多了,小两口变本加厉。


先是孙女要交学费、培训费了,旁敲侧击找他要钱,作为姥爷只能有求必应。


再是想换车了,饭桌上话里话外各种暗示,他没办法就“帮”了10几万。


后来甚至想换房了,他毕竟在同一屋檐下,不好意思,又贴了20多万。


房买了又缺装修钱,老人吓得赶紧回了老家。


本来是指望子女养老,结果自己棺材本都差点搭进去了。


很多人觉得子女是年老后的保障,养儿防老,才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好像生儿育女是一场投资,我养你大,就是为了你养我老。


虽然这也没什么不对,但问题是,我们都是散户。


散户投资哪懂什么背调,就是道听途说这支股票能赚,就跟风买了。


买了之后运气好真涨了倒还好。


运气不好,被坑被套牢,一直赔钱,都是有可能的。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是无心孝顺,而是心有余力不足。


万一孩子自己养家糊口都很勉强,又如何背着一个年迈的你前行呢。


说是养儿防老,最后却变成了养儿啃老,得多闹心,多难受。



还有个最近的事也特别让人感慨:湖南62岁千万富翁在精神病院上吊自杀。


这位富翁,我们姑且喊他罗大叔。


年轻时白手起家,打拼多年,好不容易到了享受的岁数。


前些年他还到处旅行、摄影,挺潇洒快乐。


但去年,罗大叔查出脑部疾病,当月做了手术。


从那之后,他变得多疑敏感,并对自己的养老问题犹为着急。


今年5月,罗大叔把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喊到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


让子女归还欠他的钱,同时问他们打算怎么给他养老。


结果聊得不合他意。


第二天他竟跑到儿子家,拿着金属长棍,把电脑、电视、橱窗玻璃砸得稀烂。


儿子直接报了警,把罗大叔送进了精神病院。


罗大叔特别崩溃。


他说自己是被强制送医,说自己“生不如死”。


挣扎无果,最后于上个月23日,在厕所用衣服自缢身亡。


辛苦一辈子,晚年却与家人反目成仇,自我了结,太可惜了。


我不是专业人士,对于罗大叔精神到底出没出问题我没有发言权。


但可以看到的是,因为和子女没谈妥养老问题,他确实暴怒了。


这也是他被送医的导火索。


其实凭罗大叔的财力,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保姆、养老社区、康养之家……他大可以聘请最专业的医护照料自己。


让子女给自己养老,当然也可以。


但寄予了希望,就必须做好可能面对失望的准备。


显然,罗大叔并没有做好这个准备。


有专家曾指出过:


以前农耕文明的时候,父辈拥有土地、工具和经验,子女需要仰仗父辈的传授。


所以只要一代代人还是要靠土地吃饭,养儿防老就很容易实现。


但现代人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新事物迭代迅猛,老人再没有什么能教给子女的了,两代人物质上的牵绊越来越少。


维系联结的,越来越趋向于情感。


但我们仍然容易把出于本能、天性的繁衍行为,视为一种对孩子的恩赐。


觉得孩子感恩回报也是天经地义。


可亲子间情感深厚还好,万一情感比较淡漠呢?


没能为你养老,你难免会伤心透顶,大骂白眼狼,不懂感恩。


折磨别人,更是折磨自己。


说句不好听的,倒不如从一开始就不抱指望,便压根不会失望。


否则一把年纪气出个好歹,害的还是自己。




不想指望子女,或根本指望不上子女,那就来看看现在许多老人都是怎么养老的。


除了养老院,他们还探索出各种新潮养老方式。


西安有位90岁的蔡奶奶,半辈子都住在厂家属院,10年前老伴去世后就一直独居。


但房子太旧了要拆迁,她不愿和子女同住,又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于是临时住了酒店,想着过渡一阵子。


没想到这一住她彻底爱上了酒店养老,直接住了好几个月,还打算一直住下去。


蔡奶奶算了笔账,找有电梯暖气空调的房子,加上物业水电等费用,一个月要3000左右。


再请人打扫卫生做饭,一个月也要2500。


加上生活用品采购,一个月总共得六七千元。


但酒店设施齐全,有人打扫,有丰盛的自助餐,长租算下来还便宜些。


她每天运动、阅读,在酒店附近遛弯,子女们也随时能来看望。


很是惬意自由。



有位来自东北的50后王姐,选择旅居+抱团养老


她喜欢山清水秀,于是在西双版纳买了套养老房。


觉得一个人太冷清,喜欢热闹的她又把房子改成民宿,欢迎更多老人来一起养老。


来的人还真不少,有刚退休的,有80多岁的。


大家即便互不相识,但每天亲亲热热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结伴出去玩也不怕没人给自己拍照。


有人会主动帮忙打扫卫生,有人会张罗着包饺子包馄饨。


一天三餐,包吃包住,还包括水电费、网费等,一个月收费2200-2400元。


很多人一住就是一年多。



还有上海一位86岁朱奶奶选择的,居家养老


多年前老伴过世后,她断然拒绝孩子同住的提议,坚持要远离子女独居。


她每天打理花草,认真为自己做一日三餐。


怕大脑退化,她每天做数独,学年轻人的电子产品。


怕身体退化,她坚持锻炼,散步遛弯,对墙练球。


对于更远的事,她想得开明:


“真不行了,我就安安静静地走,一切从简,不麻烦别人。”


不去医院与养老院,也无需亲人围拢,自由自在地在最熟悉的地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其实不难发现,那些晚年过得轻松自在的,都是独立性强的老人。


反而是那些一门心思认准养儿防老的人,哪怕子女很孝顺,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也很难保证。


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对依靠子女没有执念,那么ta肯定会早早认真规划自己的晚年。


会为自己储蓄下更多健康、金钱、社交、生活习惯。


达到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充裕了,子女靠得住或靠不住,又有何惧呢。


这当然不是说子女不需要孝顺,而是提醒大家,别把人生寄托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不管这个人是谁。


留钱养老,留健康养老,才是最靠谱的观念。


愿我们每个人,未来都能颐养天年。


兹心批注:

(1)养儿女不是为了靠儿女,自己有健康的身体,有养老的钱财,比靠谁都强。
(2)亲情和孝心不一定捆绑在照顾上,一家人都好都轻松,互不连累,才是最幸福的晚年模式。

*注:配图来自网络与摄图网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9月25日11:30

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
上海红迷会会长水溶
做客【慈怀读书会视频号】
聊聊
月将圆满 秋到清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预约直播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点击阅读原文进慈怀读书社群

推荐文章
上海书评  ·  《南史》专题︱于溯:竞技文学及其时代  ·  1 周前  
上海书评  ·  周松芳︱下江菜的上江行  ·  1 周前  
资本杀手寇文红  ·  是不是应该给人家发工资?-201905100 ...  ·  4 年前  
© 2022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