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核电站产珍珠的奇妙现象。海南昌江核电站成功培育出高品质澳白珍珠,说明了核电站水域的天然条件以及养殖技术的改进对珍珠养殖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解释了澳白珍珠的特点和珍珠孕育的原理,以及白蝶贝作为大珠母贝的作用。另外,核电站的环境对周边海域的生态影响也被关注,尤其是放射性物质排放和温排水等问题,但海南昌江核电站的环境监测显示其运营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最后,文章提到了白蝶贝面临的危机与机遇,包括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带来的过度捕捞问题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国家也提出了保护白蝶贝的措施和政策支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核电站成功培育出高品质澳白珍珠。
海南昌江核电站不仅成功养殖了白蝶贝,还培育出直径可达14毫米的高品质澳白珍珠。
关键观点2: 核电站水域的天然条件对珍珠养殖至关重要。
海南核电利用多方科研资源,针对白蝶贝的养殖技术、疾病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采用科学养殖管理方法,最终成功培育出高品质的澳白珍珠。
关键观点3: 核电站对周边海域环境的影响受到严格监控。
海南昌江核电站的辐射水平受到严格监控,确保不会对周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危害。核电站会定期对周边海域进行环境监测,以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
关键观点4: 白蝶贝面临濒危状态。
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白蝶贝的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处于濒危状态。国家已采取措施保护白蝶贝,并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关键观点5: 核电站养贝类培养珍珠是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一种体现。
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和“蓝色粮仓”战略,推动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在核电站养贝类培养珍珠正是这一战略的一种体现。
正文
核电站是将核能转化为电能的场所。但是你知道吗?核电站现在还有个副业——产珍珠!上图中又大又白的珍珠就是我国海南昌江核电站培育出来的!该核电站不仅在温排水区域成功养殖了白蝶贝,甚至培育出了直径可达14毫米的高品质澳白珍珠。澳白珍珠属于海水珍珠,主要产于南太平洋的海域,特别是澳大利亚的西北部海域,我国并不是澳白的主要产地。澳白珍珠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不仅能呈现绸缎般的光泽,还能绽放出银器般闪闪发光的亮度,是珍珠中的极品。众所周知,珍珠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一些贝类在抵御外来异物时的副产物,而澳白珍珠是由世界上最大的珍珠贝——白蝶贝产出的。
白蝶贝也叫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它们生活在海洋中,为滤食性,主要以藻类为食,也吃双壳类幼虫、腹面类面盘幼虫和其他原生动物等。白蝶贝具有很好的富集作用,可以吸附并消耗海水中的有毒物质及过剩的有机物,净化海水环境。它们对水质的要求很高,需要在水质优良、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是个娇滴滴的“有机宝石孕育家”。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核电站排水区域的水质安全可靠。其实最开始核电站是为了减少周边海域的藻类、净化海水、降低核电站取水口堵塞的风险等原因,选择了白蝶贝和其他几种贝类来治理,没想到却意外收获了超大尺寸的澳白珍珠。白蝶贝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海域,不仅在澳大利亚西北部有分布,我国广东西南部、海南岛四周海域也有分布。但为什么我们国家不是澳白珍珠的主要产地呢?首先,白蝶贝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需要水质清纯、水温适宜且稳定,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还需要丰富的浮游生物为食物。这样的生态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区域能够满足:如大洋洲西北部海岸的极小部分区域,那里人烟稀少、水质清澈、水温适宜、台风罕至。其次,白蝶贝产珍珠的养殖技术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的养殖人员和精细的养殖管理。
(1)核电站水域的天然条件。海南昌江核电站附近的海域的海水质量密度恰好符合白蝶贝的生长要求,且核电站附近海域相对封闭,受外界污染影响较小;海水流动稳定,有利于白蝶贝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2)提前创造有利条件。科研人员提前开展白蝶贝的科研试养殖、珊瑚礁迁移等生态保护项目,进一步改善了核电站附近海域的水质,(3)技术和管理支持。海南核电利用多方科研资源,针对白蝶贝的养殖技术、疾病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采用科学养殖管理方法,经过“繁育—生长—插核—育珠—收获”几个步骤,最终成功培育出了高品质的澳白珍珠!
核电站的运行的确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和温排水等方面。海南昌江核电站的辐射水平受到严格监控,确保不会对周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危害,且温排水也经过处理以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另外在核电站周边海域养殖的贝类,其受到的辐射水平远低于能对生物体产生影响的阈值。核电站会定期对周边海域进行环境监测,包括水质、放射性物质含量等指标,以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
所以,放心吧!核电站培育出的珍珠没有辐射风险!
由于白蝶贝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经济价值,长期受到人类的过度捕捞,数量急剧减少。另外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白蝶贝的野生种群数量也在急剧下降,已处于濒危状态。白蝶贝能生产价值很高的澳白珍珠(来源:Wikimedia Commons)
198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雷州市北部湾海面划设白蝶贝自然保护区,但是早年间保护区内存在非法捕捞、偷盗等行为,破坏了白蝶贝的生存环境。同时,无序养殖和向海排污等行为也导致海水水质下降,加剧了白蝶贝的生存危机。30多年后,情况有了转机。在2021年2月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白蝶贝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3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并提出了“蓝色粮仓”战略,开发利用海洋和内陆水域资源,推动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在核电站养贝类培养珍珠就是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一种体现!核电站能养珍珠,盐碱地能种橡胶,沙漠里去养螃蟹,或许正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种植基因让我们开发了更多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参考文献:
[1]蒙钊美.珍珠王与白蝶贝[J].中国水产, 1984(7):1.
[2]王祖衍.培育出直径为普遍珍珠2、5倍的白蝶贝珍珠[J].海洋渔业, 1982(2):1.
[3]肖雅元,徐姗楠,黄梓荣,等.海南岛西北部沿岸海域白蝶贝生物质量和污染评价[C]//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4]劳赞,欧春晓,梁盛,等.大珠母贝人工苗育成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3.DOI:CNKI:SUN:SHDX.0.2003-04-003.
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
编辑:千里雁啼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扫码进入“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