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的到来也成了传染病爆发的高峰期,诺如病毒、手足口病毒、痢疾等,也在这个时候凑热闹。不同的传染病的临床表现都是怎样?怎样科学有效地预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春夏季节传染病预防小常识吧。
诺如病毒症状和预防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道疾病,可通过食物、水和接触传播,具有高度感染性,人群普遍易感。诺如病毒是近年来引起学校感染性胃肠炎群体爆发的主要原因。爆发传染途径主要是食源性传播、水源性传播以及人接触传播。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病程较短,一般为2~3天,病情多呈自限,不需用抗菌素, 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愈后良好。
防控措施要点
01.加强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的卫生管理。
02.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同时做好患者隔离及晨午检。
03.科学规范处理患者呕吐物,加强环境和物品清洁消毒等疫情防控工作。
04.发现幼儿有呕吐现象,立即开窗通风,及时清扫呕吐物,并用消毒粉消毒拖地,避免交叉感染。
05.做好个人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手足口症状和预防症状
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预防措施
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01.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0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03.加强体育锻炼,睡眠充足。
04.每日早上密切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情况,有感冒发烧、嘴巴长水泡、有红疹等,及时去医院就诊。
05.一旦发现幼儿患上传染病,请及时就诊,并告知老师,不可隐瞒病情。必须痊愈后十四天,需持医生“复课证明”才能返园。
感染痢疾后的症状和预防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分为急性痢疾和慢性痢疾。
1.急性痢疾:(1)典型症状为:起病急,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常伴肠鸣音亢进和左下腹压痛。一般病程10~14天。
(2)重型及中毒型症状:多为小儿及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导致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肤花纹、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2.慢性痢疾:若急性痢疾治疗不当,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则发展为慢性痢疾。表现为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较急性期症状轻。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预防措施
01.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02.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口服补液,痉挛性腹痛时给予阿托品或进行腹部热敷。发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时可给予退热药。治疗:通常需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足剂量、长疗程。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可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03.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特别提醒
幼儿园、学校等人群聚集单位或场所发现疑似诺如病毒感染后,应及时向辖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事件的调查和处置。应立即封存可能导致病毒污染、传播的食品、原料以及工具、设备等,及时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相应的指导、监管措施。特别是对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的单位食堂、供餐单位建立必要的环境清洁消毒制度,降低诺如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学校应加强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定期开展相对性体检。从事食品行业的诺如病毒患者或隐性感染者,需连续2次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