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小米汽车交付刚满一周年的小米SU7遭遇严重交通事故,三人死亡。小米对此事件表示哀悼并回应了相关质疑。事故引发了关于智能驾驶安全问题的讨论。同时,小米汽车销量增长迅速,但面临产能和服务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米SU7遭遇交通事故,造成三人死亡
4月1日报道,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三人死亡。小米公司对此表示哀悼,并回应了家属的质疑。
关键观点2: 小米回应事故细节及争议
小米汽车发文回应了事故相关的传闻和疑问,包括车辆状态、路况、车速、起火原因、车门是否能打开以及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等。
关键观点3: 事故引发智能驾驶安全讨论
事故引发了关于智能驾驶安全问题的讨论,包括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和责任认定等。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对于涉及NOA的事故责任认定没有统一标准,仍然存在广泛争议。
关键观点4: 小米汽车销量增长迅速
小米汽车在3月的销量较2月增长了50%,超过29000辆。但也面临着产能和服务问题,如订单积压和交付周期过长。
正文
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据报道,4月1日,遇难者父亲罗先生向记者表示,“我女儿和她的同学被活活烧死,第三位女孩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小米汽车所谓的工作小组至今都没有跟我们接触过。”4月1日,小米官方发布声明,公布了部分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此事件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其中对于事故发生前AEB(自动紧急制动)是否失灵、智驾提示接管是否及时以及事故后车门是否锁死存在争议。或受到上述事件影响,小米集团-W(1810.HK)4月1日午后跳水跌超5%。截至4月1日收盘,小米集团-W报收46.5港元/股,跌5.49%。小米公司公布事件细节后,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第一,社会关注度持续较高。4月1日晚,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布微博回应此事,全文如下:3月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事故遇难者母亲在雷军该微博后面写下评论:希望说到做到。4月1日晚,小米汽车发文回应事故相关传闻,内容如下:1.网上传闻,安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为什么不联系家属?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止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我们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这一说法失实。事故发生后,警方随即介入调查。截止目前,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目前仍在调查中。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小米SU7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据报道,4月1日,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告诉记者,目前还需等待相关方面的具体调查结果,根据小米现有说明来看,自2016年特斯拉推出自动驾驶功能以来,国内外(包括美国)已发生多起高速公路场景下的典型案例,对于此类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复杂性。他认为,核心争议焦点在于新能源车用户高频使用的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该功能通过方向盘自动转向等技术,容易在长时间高速行驶中让驾驶员产生过度依赖,理论上驾驶员只需及时接管即可避免事故,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车辆控制系统已非完全人工操控:传统车辆由驾驶员直接控制油门/刹车,而智能汽车的操作往往需经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的计算后执行指令,根据现有信息来看,此次事故从障碍物风险提示并自动减速到最终驾驶员接管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仅2秒左右;第二,技术不成熟性:软件系统复杂度极高,存在潜在风险,且数据来源于车企自身提供,但又是作为事故调查的主要依据。目前,在涉及NOA的事故责任认定上,没有统一标准,仍然存在广泛争议。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车企高管集中谈起了L3级智能驾驶在家用车上的前景。从等级划分看,所谓L3级和当前L2、L2+级智驾最大的区别并非L3级功能有多强大,而是责任划分。速腾聚创CEO邱纯潮表示,L2级更多关注驾驶体验的提升,而L3级及以上级别则要求车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于骞表示,到L3阶段,智驾事故的责任将从司机端过渡到车端,判定是不是真L3级的核心标准只有一个,即企业敢不敢承担事故责任。元戎启行CEO周光坦言,目前国内智驾行业尚未真正进入“端到端”时代,部分公司为了市场需求和宣传需要推出的“车位到车位”等智驾功能,本质是在不同场景分别采用有图和无图的缝合式产品,不完全代表智驾技术水平。进入4月,多家造车新势力陆续公布3月交付数据。与2月相比,3月新势力车企销量发生显著变化。零跑和理想3月表现较为突出。其中零跑汽车交付37095辆,同比增长超154%,刷新品牌单月交付纪录。这一表现得益于其全球化战略——C16车型在欧洲市场热销,而B10车型预售订单突破3.1万辆,拉动产能爬坡。零跑CEO朱江明表示,LEAP 3.5技术架构的规模化应用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使其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季度盈利的新势力。理想汽车目前排在第二位,交付36674辆,同比增长26.5%。2025年第一季度,理想共计交付92864辆,同比增长15.5%。如果以增长率计,3月交付量同比增长最多的为小鹏汽车,交付33205台,暴涨268%,这也是其连续5个月交付量突破30000台。小鹏2025款G6和G9的上市成为关键推力,两款车型上市45分钟内预订量即突破8000辆。此外,其城市NOA功能覆盖率已扩展至200个城市,用户付费率提升至35%。小米汽车在3月也收获了不错的成绩,较2月增长50%,销量超29000辆,2月时小米这一数据为超20000辆。小米北京亦庄工厂产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销量增长。部分车企销量爆发之时,也暴露出产能和服务方面的问题。小米汽车交付量激增,导致15万台订单积压,用户平均等待周期超过4个月,难以满足需求。此前雷军宣布将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意味着生产压力将进一步提高。来源:湾区财经综合《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中国证券报、财联社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