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因生吞鱼胆导致中毒的案例及相应症状、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提醒读者注意食品安全,避免误食有毒物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案例介绍
报道了春节期间发生的两起因生吞鱼胆导致中毒的案例,其中吴女士和谢某均因听信鱼胆能治病偏方而中毒,经过抢救成功脱险。
关键观点2: 鱼胆中毒的症状
鱼胆中毒后发病迅速,主要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随后可能出现黄疸、肝区疼痛、肾功能受损等,严重时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和休克。
关键观点3: 鱼胆中毒的治疗
一旦误食鱼胆,应立即就医,彻底洗胃或催吐清除体内毒物。重度患者可考虑血液透析治疗。
关键观点4: 如何预防鱼胆中毒
提出了四点预防措施:了解鱼胆的毒性,不要听信偏方;宰杀时清理干净鱼胆;避免鱼胆汁溅入眼睛;如果不慎将鱼胆弄破,应处理沾染胆汁的鱼肉甚至整条鱼。
正文
俗话说“无鱼不成席”,春节更讲究年年有余(鱼)。民间流传,鱼胆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痛的功效,很多人由此用鱼胆泡酒服用,更有甚者直接生吞鱼胆。
春节期间,湖北咸宁的吴女士在制作腊鱼时,就着白酒生吞了一颗鱼胆,不久便出现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送医后,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被连夜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吴女士已出现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好在经过紧急抢救,3天后,吴女士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并于2月3日康复出院。除夕当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又收治了一例来自武汉新洲的鱼胆中毒患者。据了解,年近七旬的谢某因听信鱼胆能治病的偏方,生吞了鱼胆,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在当地医院接受多次洗胃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他被紧急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判断,谢某属于典型的鱼胆中毒引发的急性肝衰竭。经过救治,谢某成功脱险,于2月4日康复出院。鱼胆中毒之后,发病速度很快,潜伏期为半小时到6小时左右。-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通常最早出现,多发在服用鱼胆后1-14小时。
- 数小时后可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纳差、肝区疼痛、少尿、无尿、面部及双下肢水肿、腰痛等症状。
- 随着病情进展,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功能受损,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休克,危及生命。
明确鱼胆中毒后,应立即就医,彻底洗胃或催吐以清除体内毒物。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一些能保护胃黏膜、延缓胆汁吸收的药物或食物。重度鱼胆中毒患者应尽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能短时间内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减轻对器官的损伤。1.了解鱼胆的毒性,切勿听信鱼胆能明目、可治病的偏方。3.如果不慎将鱼胆弄破,应立即将沾染胆汁的鱼肉切掉。若鱼胆污染范围较大,为确保安全,建议将整条鱼丢弃。4.谨防鱼胆汁溅入眼睛,含有毒素的鱼胆汁可能导致结膜炎、视力减退,甚至引起失明。元宵佳节已至
家人朋友相聚免不了海鲜大餐
提醒大家
鱼鲜虽美味
食用有禁忌
安全放首位
千万勿侥幸
第九期福利奖品为文创礼包一份(“点赞”量前5名)或“青岛晚报”全年报卡一份(“分享”量前5名)!
如何参与:①关注“青岛日报”微信公众号。
②在本公众号推送的每篇文章下面点“赞”和“分享”。③每周四,将公布本周期7天“点赞”“分享”前10名,将本周四上榜人员与上周上榜人员进行比对,重复人员不再发放奖品,重复人员排除后,将在本周日榜倒推进行递补补齐。备注:第八期获奖名单将于2月13日公布,获奖名单可在菜单栏“联系我们—获奖名单”中查阅。
编辑 | 咕噜
来源 | 青岛日报(qddaily)综合自新华网、国家应急广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