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无废之窗】“无废景区”:耳目一新 打造品牌

广东生态环境  · 环保 旅游  · 13 小时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肇庆市创建“无废景区”的相关情况。通过制定《规范》,从制度管理、环境卫生、生态维护、废物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逐一细化落实,积极探索“无废景区”创建新模式。肇庆市七星岩景区和包公文化园景区作为首批“无废景区”,通过多种方式向游客普及“无废”知识、传播“无废”理念,让“无废”理念融入日常行为中,实现绿色发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全国很多景区都在积极争创‘无废景区’,倡导无废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理念。

肇庆市作为首批‘无废景区’的代表,通过制定《规范》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建设规范和标准。

关键观点2: 肇庆市七星岩景区和包公文化园景区以《规范》为指引,从制度管理、环境卫生、生态维护、废物管理等方面开展创建工作。

两个景区都大力宣传‘无废’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向游客普及‘无废’知识,鼓励游客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

关键观点3: 景区采取多种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加强经营场所的环境管理,引导游客自带可循环利用的日用品,推行电子门票等。

此外,景区还开展了智慧旅游建设,实行线上预约电子购票制度,方便游客购票的同时也更加环保。

关键观点4: ‘无废景区’的创建得到了游客的广泛支持,游客可以通过景区的宣传栏、宣传标语等了解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景区还会定期开展志愿服务,进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陈旧废弃物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正文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旅游景区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全国很多景区都在积极行动,争创无废景区。

“无废景区”是“无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倡导无废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理念为主,通过景区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从而使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景区管理模式。

在肇庆,作为首批“无废景区”,肇庆星湖旅游景区七星岩景区和肇庆市包公文化园景区以肇庆市《“无废景区”建设规范》为指引,从制度管理、环境卫生、生态维护、废物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逐一细化落实“无废景区”的创建,同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无废景区”创建新模式,打造景区品牌特色,践行绿色发展新模式。


全面管理获成效


2022年11月,肇庆市发布国内首部《“无废景区”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于202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规定》的出台,为肇庆市“无废景区”创建工作提供了建设规范和标准,以及一套可供复制推广的“无废景区”建设模式,有效促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规范》对景区水环境管理、大气环境监测、保洁管理等方面都做出具体要求,“其实很多工作平时景区都有做,但是《规范》出台后,把这些工作固定起来并制定具体流程,管理上就更加精细科学。”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固管中心主任刘长胜告诉笔者,比如规定景区要定期开展空气质量检测,如发现异常要及时上报;生活污水要接入市政管网;要确保景区水面无生活垃圾漂浮物等等。


图片

肇庆设立的“无废景区”宣传标语


步入七星岩景区,只见山峰秀丽峻峭、湖水清澈明亮,作为肇庆市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七星岩已成为肇庆市的一张闻名遐迩的代表性名片。


七星岩管理处景区管理科科长杜景焕说,为维护好肇庆的这张亮丽名片,促进景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自肇庆启动“无废景区”建设工作以来,七星岩景区以《规范》为指引,全力推动“无废景区”创建工作。


“景区内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在组织管理、生态维护、固废管理等多方面开展进一步整改升级。”


在生态保护上,景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完善水、空气、噪声等环境管理制度,保障景区生态环境质量。


景区将所有电瓶车和摆渡车都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以减少污染排放。同时设置了全长19千米的环星湖绿道,沿着绿道骑行一圈大约需要三四小时,一路可以观赏沿途风景,既环保又惬意,受到很多游客青睐。


七星岩内生态资源丰富,景区内坐落着我国首个湿地公园——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星湖湿地公园总面积935公顷、水面面积677公顷,主要范围包括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里湖、仙女湖和调洪湖。


在公园内,笔者看到几个废弃轮胎被手绘上各种图案,做成了艺术作品,围成一个小花园,中间种上各种花草。附近的指示牌也是由废弃木板、塑料等回收利用制作的。


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武锋博士说,采用这些废弃物重新利用,建设“无废花园”,目的是让游客了解到,身边的许多废弃物其实是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的。所以无废不是不产生废物,而是让“废物”都有新的归宿。


走进肇庆市的另一所“无废园区”——肇庆市包公文化园,里面环境优雅、古色古香,这座文化园以原包公祠为基础扩建而成,占地面积66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仿古文化街和沿江景观平台五部分组成,是集“廉政教育、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


包公文化园工作人员朱国标说,“2022年《规范》团体标准出台后,文化园就积极申请创建‘无废景区’,并按照规范的指引开展相关工作。”


“我们景区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对景区员工开展培训,大力开展‘无废景区’工作宣传,让景区全体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创建‘无废景区’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创建中来。我们也了解到一些游客的意见,他们也都对‘无废景区’创建表示支持和鼓励。”


据了解,在包公文化园景区和七星岩景区,除了开展多种培训让员工了解“无废景区”创建工作内容外,在日常的管理中,也将无废理念落到实处。“比如办公区不使用一次性纸杯、不使用一次性餐盒、推行无纸化办公等,将无废理念落实到工作的细节中。一点一滴提升员工们对于‘无废’概念的认知。”七星岩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规范建设强基础


在两个景区,笔者了解到,游客饮用瓶装水后产生的空瓶罐以及废弃的食品包装袋都是目前景区垃圾产生的“大头儿”。


为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两个园区都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了功夫。首先是贴心地为游客提供了免费饮用水服务,分别在景区各个出入口、重要景点等人流量大的位置设置直饮水供应点,鼓励游客减少购买瓶装水。


其次在各个角落配备了规范的垃圾分类箱。朱国标说,包公文化园专门改造了景区的垃圾回收站,购置了一辆垃圾回收车。


“以前我们也有垃圾回收站,但是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垃圾运回来之后,没有细致分类。改造后,所有运往垃圾回收站的垃圾都会进行分类投放,并交由专业公司收运处置。”


“我们景区设置了垃圾二次分拣点,对回收来的垃圾都要进行二次分类。” 杜景焕介绍说,以前回收的垃圾,景区的分类比较粗放,开展“无废景区”建设以来,景区回收站工作人员都会对垃圾进行比较细致的分类回收,可以利用的尽量回收,减少垃圾的产生。


再次,两个景区也大力加强对经营场所的环境管理,禁止餐厅等经营场所销售和使用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引导游客自带可循环利用的包装袋、饮水杯、筷子等日常用品,倡导游客践行光盘行动,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


七星岩景区还大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实行线上预约电子购票制度,推行电子门票,游客通过官方小程序即可实现“无纸化”购票。


笔者尝试了一下,打开“星湖美美”微信公众号,通过几步操作即可购买景区门票。在微信小程序上,游客还可以获取导览图、景点介绍,实现景区虚拟游、语音导游、星湖卡办理等服务。既方便又环保,为打造“无废景区”智慧赋能。


图片

“无废景区”内的分类垃圾车


点滴宣传润人心


行走在景区内,“践行无废理念、共享生态未来”“绿色发展同心同梦、无废景区共创共享”……在七星岩景区和包公文化园景区,类似的“无废”宣传元素随处可见。


朱国标说:“作为面向公众宣传的场所,景区就是一个窗口,通过宣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无废建设中来。为提高全员对“无废城市”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包公文化园在景区内专门建设了“无废景区”展览馆,通过互动游戏、展板介绍演示传播“无废文化”。


主题海报、教育讲解、公益活动、引导标识、文明提示牌……七星岩景区建设了“无废景区”宣传展厅、宣传廊、宣传车和宣传步径,采取多种方式,结合景区自身特色和优势,向游客普及“无废”知识、传播“无废”理念、倡导文明旅游。


“现在来逛景区,不但可以欣赏到很多美景,还可以学习到很多环保、‘无废’的知识,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环保意识,我们觉得挺有意义的。”在景区,前来游览的一位游客告诉笔者。


这位爸爸说:“原来我们还需要特意买些书给孩子看,现在你看景区里这么多宣传栏、宣传标语,有时候我们大人没有太留意,但是孩子很关心,会问很多问题,大人们在和他们解释的时候,自己也是在学习,对小朋友进行无废教育的契机,也是自己意识提升的一个过程,非常好。”


景区还会向游客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在景区内进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陈旧废弃物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还设置堆肥宣传牌和堆肥箱,引导市民游客在家里就可以实现变废为宝,真正将“无废”理念融入日常行为中,让生活更有意义。


七星岩景区,笔者看到很有趣的事物——景区垃圾桶两侧都张贴“看字识物,替古人辨别垃圾”的宣传画。


为此杜景焕介绍说,这些在垃圾桶上张贴的篆体古文字,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一种你可能会丢弃的物品。通过古字辨别引起游客对垃圾分类的关注,进一步倡导“无废”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健康生活理念。


图片

肇庆包公文化园景区


源/《环境》2025年第1期,作者:虹羽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点击 在看 ,一起助力生态环保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