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牛盾:用世界眼光去看农业的历史与未来

微观三农  · 农业  · 4 天前

正文

      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历史。历史是我们走过的日子,历史是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过去的成功和缺陷,蕴藏着真知与灼见,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今天的世界是由历史的世界积淀而成,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只有用心灵感受历史,了解人类发展史上的苦难与辉煌,才能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把握历史大势,才能科学展望未来。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厅


      学习研究农业,也要学习农业发展的历史,认真学习研究农业各个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阶段,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才能做好未来的农业工作。结合我从事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实践和学习研究国内外农业发展道路的经验体会,用世界眼光去看农业发展史上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谈谈对农业重要性和农业未来发展的认识,供读者们参考。

农业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的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范围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划分国民经济部门时,对农业所包括的范围规定并不完全相同。


在我国现阶段,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乡镇企业、服务业等。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把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产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产后部门也包括在内。现在我们常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也包括在农业的范围内。1993年7月我国颁布的《农业法》中所称的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与光合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一个特有的、极其重要的生命现象,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也是地球上最大规模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被称为“阳光下的魔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用太阳光能作动力,把二氧化碳(CO₂)和水(H₂O)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O₂)的过程。


农业生产的两大重要部门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上的各种生产措施实际上是通过调节植物的光能利用、光合作用进程和光合产物的分配而达到高产的。高产和优质经研究可以得到统一,统一的结果就是高产、优质、高效。


种植业的发展,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草场和植物饲料,也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人们的住房、家具、车辆、枕木、厂房以及工业上的许多原料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如果没有植物及其光合作用,人类和其他生物就无法生存,当然就更谈不上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了。


农业的特点


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借助自然力和外界环境条件,通过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使自身不断更新繁衍。经济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经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周而复始,不断更新,包括物质资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既没有脱离经济再生产的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没有脱离自然再生产的纯经济再生产过程。这个“合二而一”过程反映了农业与其他产业所不同的特点,如土地不可替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力,动植物生长周期长,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消费需求弹性小,农产品体积大、价值低、易腐烂、难储运等等。以上是农业的基本内涵特征。


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由于农业的发展,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如果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的增大,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一个道理,即无论社会性质如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为基础的规律都普遍发生作用。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进程表明,什么时候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也就随之发展;反之亦然。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发达国家首先都是农业比较发达,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农业问题。农业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不可能去实现工业化,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农业的作用


农业是人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食物是人类第一需要。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农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基地。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许多工业原料都是来源于农业。


农业是为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积累建设资金的部门。曾有一段时间,农业以上缴农业税的方式直接为国家积累资金,还通过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间接为国家积累了相当多的资金。


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工业化、城市化需要的大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来源于农业。农业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村是工业产品的广阔市场。农业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工业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史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的时候,即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创始了农业,进入原始农业时期,从而开创了人类文明即公元前8000年左右,为旧石器时期末期、新石器时期初期。


原始农业阶段(一万年以前至公元前476年左右,约7500年)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原始农业是与整个新石器时代相伴始终的。即一万年以前进入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从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西周3个朝代及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0-476年,也就是整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00年左右到公元前476年期间。铁的出现,大约在西周末年(公元前771年),铁用在生产工具上要追溯到春秋末期。


原始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他们在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时,逐渐发现和了解到果实种子落地而又重新生长出来的现象,于是就学会了栽培植物而产生了种植业;把狩猎捕获来的动物,通过饲养繁殖而获得更多的禽畜,于是产生了畜牧业;从捕捞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经验中,逐渐了解并学会了在水域池塘放养养殖,于是产生了渔业及水产业。


在原始农业阶段,人类借助原始的简陋的石刀、石锄、石镰等生产工具,通过放火烧荒垦地,如刀耕火种,用石锄、石铲进行松土作业开始人工养地。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从捕捞到养殖,即开始和产生了农业生产,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进和转化过程。整个原始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极低。


古代农业阶段(公元前476年左右至19世纪后期,约2400年)


古代农业大体是指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交替的时期,到机械化农具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前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社会发展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奴隶制度已经瓦解,封建制度正逐步形成。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步一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以,古代农业可以说从奴隶社会末期(春秋时代),经过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社会至19世纪中叶,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2400年左右的时间。


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以简单的铁木农具为主,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动力,农业技术主要靠世代积累的传统的直接经验。人类对自然条件如季节变化,土壤肥瘠等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懂得因时因地种植,生产上不再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畜牧业开始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在这一阶段,农产品开始成为商品进行交换,生产力水平比较原始农业出现了飞跃。这个时期有的国家在19世纪后期已经结束,有的国家仍在继续。


近代农业阶段(不到100年的时间)


指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农业(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这个时期,英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基本特征是以机械动力为主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农业中日益占据统治地位;农业技术主要靠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的模式转变成大规模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生产。这里还有传统农业要说一下。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化,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


现代农业阶段(也称农业现代化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后不到100年时间)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经济发达国家已达到的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基本特征是农业良种化、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化、农业信息化、人工智能化和社会市场化都达到了空前高度。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用机械化的生产工具代替人与畜力工具的阶段


美国于1910-1940年基本实现了这个转变,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也相继完成了这个过程。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除了蔬菜和水果的部分收获作业等以外,几乎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而且农业机械的技术经济性能有了迅速提高。在畜牧业和蔬菜温室生产中,已出现了高度自动化、工厂化的生产。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装备和设施开始采用智能化技术。


科学技术化的阶段


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代替过去单纯依赖经验的传统技术,农业生产也成为越来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农业科学已成为包括门类繁多,互相联系的科学体系。它们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运用,使人们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技术手段也不断改进,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诸如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的使用;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水利方面的新技术;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遥感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农业中的运用。


农业生产日益社会化的阶段


农业生产的基本趋势是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密切。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原来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生产过程,如良种繁育、防治病虫害、饲料加工、农机修理、农产品加工等,不断地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系列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业、商业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的联合企业。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农业现代化就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管理农业,使农业生产力由传统农业或近代农业的落后状况,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20世纪以来农业经历了4次革命

第一次农业革命以20世纪40年代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和广泛应用为标志


农业机械化的本身是科技,又是科技载体,是物化的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革命性作用。一是实现了农业的精准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二是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三是减少了农产品收获、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的损失,等于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四是农民购机增加了财富,增强了科技意识,展现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农村广阔市场。五是促进形成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了农机跨区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建立。六是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就业,提高了农机产业的产品质量标准意识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次农业革命以20世纪50年代化肥、农药等产品的应用为标志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世界上没有化肥工业。自1841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发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其他科学家们也先后证明N、P、K、Ca、Mg、S(氮、磷、钾、钙、镁、硫)等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所以这一理论使化肥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飞速发展。在使用化肥以后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作物产量成几倍甚至十几倍增加。但同时也使人们形成了要取得作物高产,就必须大量施用化肥的思维定势。由于长期施化肥,不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团粒结构破坏,理化形状恶化,化肥中其它的有害元素在土壤里积聚也造成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


农药的使用带来好处,也带来负面影响。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杀害了有益昆虫甚至导致人、畜中毒,这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重要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必须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绝不能滥用。


第三次农业革命以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为标志


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扩大矮秆、半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小麦和水稻等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这一新的农业技术革新使农业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被誉为绿色革命。


在绿色革命中,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矮秆小麦,短短3年间达到了占种植面积的95%,比1944年提高了5倍。其小麦产量大幅提升并部分出口。


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1960年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了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至1980年促使粮食总产量从7235万吨增到1.5亿多吨,翻了一番,由粮食进口变为出口。


尽管这些品种存在着水肥要求条件高,不适于旱地种植等问题,但绿色革命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每亩产量由70年代初的135公斤提高到80年代末的221公斤,增长63%。发展中国家种植小麦,其中60%的面积采用绿色革命的育种成果。


以推广优良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中国比国外开展得更早,规模更大,成效更显著。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产量由200-250公斤/亩提高到300-350公斤/亩。这是中国水稻育种上的一大突破,同时在第一次绿色革命中也起着先锋作用。随后不久,杂交水稻的选育和推广又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我国的绿色革命不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现代农业科技与精耕细作相结合,并向高产优质高效相结合方向发展。


1990年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部长会议首次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新的绿色革命,即第二次绿色革命,其发展趋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巩固水稻、小麦、玉米育种等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向农业其他领域扩展。将加强高粱、谷子、木薯、香蕉等作物的研究,并向林业、渔业等领域发展。


第二,在有效利用灌溉地的同时,向旱地、低肥、丘陵山地扩展,鉴于第一次绿色革命仅侧重灌溉和降雨多的条件较好的地区。因此,新的绿色革命将更多地注意这些低潜力地区。


第三,生物技术开辟了发展农业的新世界。生物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操纵遗传物质,按照人类的需要来改造生物和利用生物。因为生物技术的利用对象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因此不会受到原料的限制。此外,它还具有节省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


第四次农业革命以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标志


生物技术是生物学与工程学的有机结合。它利用生物学的现象,通过工程学的方法来改造生物,加工生物材料,创造出有益于人类并服务于社会的各种产品。


在维也纳考察FAO-IAEA联合司实验室


第四次农业革命还利用细胞工程中细胞融合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等快速繁育动植物优良品种,如无病毒种苗的快速繁育。利用发酵工程生产微生物农药和牲畜用的疫苗。现代生物技术正改变着农业的面貌。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里的应用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革命性成果,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经济效益,形成了强大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加快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状况

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米兰世博会期间参观摩尔多瓦馆


世界农业发展总体上来说有以下几大趋势:一是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业的弱质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和保护;三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转向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发展并重;四是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走向产加销综合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被推进,呈现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快速发展态势;五是全球农业一体化发展和世界各国农业的合作交流工作不断被强化。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具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农业生产以追求数量为主要目的阶段;农业生产以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阶段;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阶段。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大城市的郊区等多个省市,无论是农业良种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市场化的程度,还是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经过四十多年农业农村的改革开放,都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或率先实现了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


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我国农机化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业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基本全面实现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在实现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种植业的机械化,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畜牧业、渔业机械化快速稳定的发展。三是突出重点,抓好示范。重点突出种植业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抓好畜牧业、渔业工厂化生产的布局和推广示范;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监控作业的试验、试点工作,加强对精准农业(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的学习研究和生产应用工作。


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我国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强化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农民进行科学技术赋能,引导资本资金支持“三农”事业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经过长期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我国全体农民的、农民共同富裕的、农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农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用历史和世界眼光评价和展望未来农业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研究工作


用历史的观点和世界的眼光,从农业的历史和发展前景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和启示:


当前我国农业处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交织、以现代农业为主共同发展阶段


第一,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产品如不能保持自给,必将受制于人,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第二,从农业发展史来看,现代农业是发展的方向。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是用先进机具装备起来的产业,是高度社会化、商品化的产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应充分借鉴和参考世界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为我所用。


第三,从目前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在我国的农业形态都在向现代化阶段过渡发展。说明了我国农业仍处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交织、以现代农业为主共同发展的阶段。


我国农业已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快速转变,产业结构由以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向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业劳动力就业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多领域转变;农业市场由以国内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条件。


第四,从我国农业发展目标来看,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灾害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必须从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出发,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出发,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趋势


西方农村经济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演变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农业生产庄园主与个体农户经营并存前者为主的方式进行。


16-18世纪,英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中对圈地运动的解释是:指西欧的公共田地、草场、牧场及其他可耕土地划分或合并成为详细标界、个人所有和个人经营管理的现代农场耕地的过程。


到了工业革命早期,资产阶级化的大地主把原来属于农民共有的土地占为己有,从事商业化养羊及其他耕种,形成了资本主义大农场。


到了工业革命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西方私有制家庭农场开始出现。早期的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农场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如,从1935年到2005年的70年间,美国农场总数由681.4万个减少到不足200万个,每个农场平均经营规模由191英亩增加到435英亩,扩大了127.7%,年产值在10万美元以下的小型农场仅占农业产值11.4%,10万-50万美元的中型农场占到26.9%,5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农场占到61.9%。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迁


新中国建立后主要表现为由小农户生产向集体规模化农业生产的转变。建国之初,通过土地改革运动,确立了小农户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彻底改变了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产权制度,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随后的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发展了农业互助组、合作社,后由于急于向人民公社过渡,超越了国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废除了人民公社,开始实行以小农户生产为组织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业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极短时间内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和粮食与主要农产品供求大体平衡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在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大力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效益,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完善的启示


积极推动农业的合作经营。在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农业经营企业通过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经营的一体化。这已经成为农业企业、农场、农业专业户等农业主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议价能力、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不断总结农业改革开放的各种经验,逐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三农”理论和法律法规体系,以指导我国“三农”工作的实践。最核心的“三农”工作思路原则,就是在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我国农业政策的创新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与完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发展中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也在变化。现代化应以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为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现代化又有其同期的国际标准。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要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统一。


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必须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一个科学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制定一个严谨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党的工作条例、制定一部权威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法律。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坚持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坚持鼓励、支持农民就业创业等工作重点。





来源:中国农村网

编辑:霍然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