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来十年全球秩序重构下,中国金融业四大机遇

麦肯锡  · 商业 金融  · 昨天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全球金融业趋势及中国金融机构如何抓住机遇的问题。文章指出中国金融业面临四大机遇: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增加、中国企业出海趋势、全球经济重塑的机遇和并购潮。作者认为,中国金融机构需要从业务模式、全球化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入手,抓住这些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文章也指出金融服务企业出海的痛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增加

中国高净值客户对全球资产配置需求提高,原因包括国内外资产回报率差异、科技创新等。金融机构需建立全球化服务能力,提供综合化的专属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关键观点2: 中国企业出海趋势

中国企业出海成为长期战略考量,通过绿地投资、并购等方式进入海外市场。金融机构需服务出海企业多样化需求,加强内外联动和场景化产品创新。

关键观点3: 全球经济重塑的机遇

未来15年,全球经济将重塑,带来巨大增长机遇。中国在多个领域已有布局,并有望在未来有更大发展。金融机构应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些领域,寻找增长机会。

关键观点4: 并购潮

并购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中国并购市场有望迎来重大浪潮。金融机构应参与并购市场,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创新。


正文

作者:曲向军


中国金融业步入低利率时代,各家机构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在逆境中突围。仅从规模上来看,中国领先银行全球排名靠前,但在复杂度和全球活跃度指标上,国内银行均排名靠后且和头部银行差距较大,业务多样化和全球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们认为,未来十年有四大机遇值得金融机构关注:1.全球资产配置需求日益增加,家族办公室在中国方兴未艾。2.中国企业出海2.0。在经济增长放缓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内企业积极探索出海。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通过绿地投资、并购、设立合资企业的形式开展全球化经营。3.未来15年,18个领域将重塑全球经济,会带来29万亿到48万亿美元的收入,2万亿到6万亿美元的利润;4.拥抱并购潮。并购受到中国企业家广泛关注,传统上市公司加速产业升级、产业整合、产业转型,打造二次增长曲线及科创龙头推动企业做优做强都离不开并购战略。此外,由于上市公司市值偏低,通过并购提高市值已成为有效策略。同时,通过并购方式出海,更是成为很多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全球资源配置需求增加,私人银行和家族办公室方兴未艾


这几年,在为银行、投行、保险、资管、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提供转型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个明显趋势,一是个人与机构客户越来越关注财富管理服务,尤其是富裕客户对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明显提高。此外国内家族企业目前正处于第一代企业家向下一代过渡的时点,存在财富传承需求,所以家族办公室业务今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数据统计,目前中国高净值客户(包括富裕客户和超高净值客户)当中,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客户大概有530万,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概有220万,资产在一亿元以上的大概有15万。调研发现,这些群体对于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非常强烈,原因有三:


第一,目前中国家庭里,仅有1%有海外资产配置,而发达国家中这一比例是15%-18%。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单一市场、单一币种带来的市场风险、货币风险是很大的。仅从分散风险的角度看,多元化资产配置也是必要的。


第二,各国资产投资回报率差异明显。2024年上半年,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14%,日本东证指数创下34年新高,而上证指数仅上涨0.78%。全球主要经济体间的增长差异,突出了多元化全球资产配置的必要性。


第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投资者寻找增长的主要来源。未来10年,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科技驱动、胜出市场、穿越周期的公司。从这个角度来看,应当从未来增长的科技产业中寻找全球资产配置机会。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应如此。


此外,高净值客户和家族企业财富传承需求增加。中国家族企业约占中国企业总数的80%,对GDP的贡献率约为60%。目前中国家族财富掌门人的平均年龄在50-60岁,未来10-15年内即将步入代际传承节点,其在财富管理、家庭治理、企业经营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且日趋多元、复杂。在此趋势之下,国内的家族办公室行业正在迎来高速发展的窗口期,尤其是以银行、券商、信托为代表的专业金融机构更有机会在家办市场中抢占先机。


商业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私人银行沉淀的财富管理业务基础,都为其完善家族办公室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除此之外,信托公司在家族信托架构设计和落地方面具备独特的牌照优势和丰富的专业能力;而证券公司在与投资银行联动、支持企业并购转型、对资本市场的专业深刻理解方面能力出众,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也在积极开拓家族办公室业务。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的第一大机会。


金融机构可从四大举措入手,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回归本源,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导向商业模式,注重与客户建立超越代际的长期关系;建立业务生态系统,整合资源,提供综合化的专属产品和服务;打造专业化的多对一专属团队式覆盖模式;逐步打造全球化服务能力,并加强家办自身机构化能力建设。


捕捉中国企业出海新趋势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人口红利消失,各行业的中国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出海。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企业出海是穿越周期、逆势增长的必经之路。过去三十年,日本经济在低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不利趋势下,仍有一批日本企业通过出海战略找到了增长破局点——很多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甚至高达60-80%。


再回看国内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共有5372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有出海业务收入披露的企业,其营收增长普遍在10%-40%;完全没有海外业务的企业,营收则下降了5%-10%。今年上半年我们调研了大湾区和长三角近30家传统与新兴产业,发现有海外业务的企业今年营收不降反增,从增长40%到翻一倍的情况均存在。由此可见,出海确实应当成为国内企业的长期战略考量,这会带动大量投融资需求(图1)。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企业出海已经进入新阶段。过去,中国企业出海只是做出口贸易,在海外建销售渠道,把产品卖出去。但从2023-2024年开始,更多企业是通过绿地投资、并购以及建立合资企业的形式出海。


此外,出海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消费品和电商行业转变为目前的新能源、高端制造产业。202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为1478亿美元,若剔除金融行业对外投资则为1301亿美元,比2022年上涨11.4%。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的对外投资总额约为1244亿,比去年同期增长9%(若剔除金融行业对外投资则增长11%)。“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总额增长了23%。另外,企业并购的数量约为400多笔,单笔超过5亿美元的并购金额大幅上升,印证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方式转变。


然而,目前金融服务企业出海存在痛点,正如某国内银行总结的,首先,多样服务供给不足:关于跨境业务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结售汇、境外流动资金贷款、境外项目贷款等较为初级、基础的产品,而更具专业性、辨识度和附加值的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如在企业投资建厂过程中,关于目的地法律、税务、工商等的咨询顾问服务有所不足。


第二,内外联动不足:一方面,项目融资或财务顾问方案涉及流程多、监管政策复杂,中资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人员储备和业务经验有限,对重大项目、重点客户的营销服务还需要总部加强协同,并与境内客户所在地机构联动配合;另一方面,境内外机构的协调需要加强,例如,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增多,如何差异化设置符合境内外资金需求和风险控制场景的授信条件等,需要更直接有效的协同。


第三,科技赋能不足:中资境外金融机构而言,由于线下网络布局有限,各类本地和远程服务成为关键渠道,数字化使用体验直接关乎客户覆盖能力和业务竞争能力。


有鉴于此,金融机构应该通过三大举措全面服务出海企业多样化需求:


首先,境内外分行一体化联动:强化境内外联动,强化全球授信体系和能力建设,发挥境外机构自身属地优势和境内机构的客户资源优势。


第二,场景化产品创新。1. 跨境融资场景:丰富人民币贸易融资、全口径跨境融资、境外贷款等产品,提升配套信息咨询服务;2. 贸易结算场景:为企业提供国际单证结算、跨境供应链金融、跨境人民币结算等金融服务、强化汇率避险工具创新应用;3. 员工管理场景:完善薪酬自动入账、直发人民币薪酬等功能,并提供财富管理等增值服务;4. 资金管理场景:为企业建立安全、统一、高效的本外币资金管理平台。


第三,强化科技赋能应用:完善数字化结算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全球支付平台境外机构覆盖,不断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自动化、便利化水平。


布局未来“竞技场”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最新报告,从现在到2040年,有18个领域将重塑全球经济,会带来29万亿到48万亿美元的收入,2万亿到6万亿美元的利润,大概占全球GDP的10%到16%。这18个行业,一类是目前已经重要的行业,如电子商务、电动汽车、云计算、半导体,同时还有相关的衍生行业,包括人工智能、数字广告、流媒体视频,这一类一共包括 7个领域;第二类,更重要的是未来的11个竞技场,包括自动驾驶、未来的空中交通、网络安全、机器人等11个,这18个领域是新的将带动GDP增长的未来竞技场(图2)。


这18个行业的特点一是高增长、二是高活力。高增长是指这些行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可观,而且规模很大。另外,产业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动极为剧烈,让整合产业的格局不断重塑。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增长潜力预示着这些产业将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大量资源投入,包括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等,从而引发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浪潮。


这些领域往往存在三个要素:一是商业模式和技术的重大变革;二是加大投资,投资激励的升级;三是潜在增长的巨大市场。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共同塑造了产业竞技场独特的经济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演变,新的竞争周期往往在旧的竞争刚刚平息时就已经悄然开启。


目前中国在12个比较重大的领域和持续增加的领域都有布局,在工业电子、半导体、生物医药、消费互联网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我们预计,未来15年这些产业还会在中国有更大地发展,这也是我们增长的希望所在。随着时间的推动和市场的演变,这些潜在的产业竞技场将如何发展以及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值得金融机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拥抱并购潮


为推动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降低行业内卷,深化并购重组作为重要政策被提上议程。目前中国产业集中度是不够的。2024年产业集中度在50%以上的只占了1/3,2/3的行业都是产业集中度比较小的,这就是中国目前产业的情况(图3)。此外,目前中国企业估值下降明显,有利于战略并购重组创造协同效应。另外,从监管方面来看,并购重组市场的政策环境在持续优化。


这里来看一下全球市场,特别是美国历史上的五次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推动了企业市值的提高(图4)。在美国历史上五次并购浪潮里,第四次、第五次分别是2.5万家、4.6万家,而中国去年上半年基本上800多家,所以我们有一个判断,在中国未来15年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并购和产业整合有可能是重大浪潮。


每一次并购浪潮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金融模式的创新,通过金融模式创新来加速和提高并购效率。在这种趋势下,我们认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会迎来巨大的机会。


这四个机遇对金融机构而言是重要浪潮,究竟哪家机构最终能抓住这些机遇,以下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CEO及高管团队的决策力、判断力;二是组织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三是找准战略方向后,坚韧不拔的毅力。


对于CEO而言,需要做好两份工作,一份是当前保持企业健康运营的日常工作,另一份是放眼长期,推动未来创新的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面对挑战时从容不迫,而面对机遇时果敢出击、成为时代先锋。




关于作者:


曲向军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卓越企业成长计划负责人


欢迎关注麦肯锡中国,您可在以下渠道获取我们的最新动态与洞见


微信公众号


麦肯锡 | 麦肯锡招聘 

麦肯锡北京数字化能力发展中心 | 麦府学堂


微信视频号


麦肯锡 | 麦肯锡DCC | 麦府学堂


业务咨询:gc_client_enquiries@mckinsey.com

媒体垂询:gc_communications@mckinsey.com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25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转载请在消息栏回复“转载”查阅须知。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