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一万物决定给大厂让路

界面新闻  · 热门自媒体  · 2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围绕AI大模型领域的初创公司“六小虎”展开,特别关注其中的零一万物公司。文章详细描述了零一万物面临业务困境和人员变动的情况,以及与阿里云的合作动态。同时,文章也概述了其他“六小虎”公司的选择,以及整个AI大模型行业的趋势和挑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零一万物公司面临业务困境和人员变动

包括高管离职、国内C端产品收效甚微等问题,公司正在进行预训练团队和Infra团队的调整,部分人员以跳槽形式加入阿里旗下公司。

关键观点2: 零一万物公司与阿里云的合作

双方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涉及技术、业务和人才板块的合作。阿里云不仅是零一万物的领投机构,也是其唯一的公开投资人。

关键观点3: 零一万物公司的业务战略调整

公司选择退回小参数、高性价比的模型训练,强化应用层落地以获取更高商业回报。

关键观点4: 其他“六小虎”公司的选择

各家公司已经做出相对清晰的选择,包括智谱AI、百川智能、阶跃星辰等。

关键观点5: AI大模型行业的趋势和挑战

行业变化迅速,大模型创业公司的生存面临挑战。投资者认为未来全球将只剩下少数几家大模型企业。各公司需建设自我造血能力,寻找核心应用场景,强调模型能力的高性价比。


正文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伍洋宇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2025年伊始,AI大模型“六小虎”就传出异动。
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被曝要将团队整体打包卖给阿里。随后,李开复连夜在朋友圈辟谣否认出售。但是,这家公司退出基础大模型的竞争已经成为事实。
行业变化来得比预期更快。去年5月,在零一万物发布千亿参数模型Yi-Large时,李开复还宣布他们已经启动下一代万亿参数Yi-XLarge MoE模型训练。
当时,智谱、Minimax、百川、月之暗面、零一万物、阶跃星辰这六家大模型初创公司还信心满满,要全力追赶openAI,要去追逐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梦想。
如今,李开复不得不承认,“当前只有大厂能够‘烧’超大模型。”虽然否认了打包出售,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愿意继续训练超大参数模型的成员,加入了零一万物和阿里云成立的“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
至此,在超大参数模型训练任务上,零一万物成为“六小虎”中第一家明确为互联网大厂让路的创业公司。

“生存之道”

1月6日晚,有消息称零一万物将把预训练团队和算力资源打包出售给阿里云。随后,第一财经也报道,“阿里云正在洽谈收购零一万物的预训练团队,已谈好报价。”彼时,阿里云未对该消息作出回应。
李开复很快在朋友圈辟谣称,“不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散播,不过散的快,撤的也快。”零一万物公众号在凌晨发布官方回应,否认“阿里收购零一万物”。
据界面新闻记者此前了解,相比于“零一万物出售预训练团队”的说法,更接近事实的是,零一万物的确在进行预训练团队及Infra团队的调整,部分人员以跳槽形式加入阿里旗下公司。
据智能涌现报道,其中预训练算法团队获得通义团队offer,Infra团队则获得阿⾥云offer。
事实上,这番人员变动早已有迹可循。
零一万物近期宣布与阿里云达成模型平台业务的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双方的合作除了技术和业务,还涉及人才板块。
事实上,阿里云不仅是零一万物2023年10亿美元估值融资的领投机构,也是当前唯一公开明确的投资人。
一名知情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零一万物过去一段时间在持续进行“化整为零”的人才资源处置,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投资人的一种交代。 
他同时指出,零一万物将预训练团队打包出售给阿里的说法并不合理,因为一方面通义千问自身的模型基础很扎实;另一方面,一个团队被完整并购也需要很强的说服力。 
朱啸虎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达过类似看法,他指出“六小虎”最好的结果是卖给大厂。但在并购这件事上,创业公司很难证明自己有一种能力是大厂完全不能有的,“尤其技术人才,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比别人不行。”
过去半年来,零一万物始终处在“放弃预训练”的舆论质疑中,如今看来,它做出了务实的选择。
这家公司看清不能再做训练超大参数模型这样烧钱凶猛且商业化低效的事情,于是退到小参数、高性价比的模型训练上,强化应用层落地以获取更高商业回报。
“我们不再做这件事情不是说不相信Scaling Law,而是说我们把用更多卡烧超大模型这件事情,交给能够做Scaling Law的大公司,比如说阿里,然后我们跟它合作,这才是生存之道。”李开复如是表示。

零一万物寻找出路

从业务进展和人员变动来看,零一万物过去一年的确面临一些问题,例如高管离职、国内C端产品收效甚微等,但还不至于迅速倒下。 
趋近2024年末,零一万物梳理出了更适合当下的打法,即在国内市场采取ToB(企业端)战略,涉及Infra、大模型和应用三个层面,分别为面向电商直播、办公会议等场景的数字人解决方案,基于自身AI Infra能力的AI Infra解决方案,以及原有的Yi API和开放模型训练平台。
至于ToC(用户端)场景,公司面向海外市场的Pop AI将继续为其产生现金流,而面向国内市场的AI智能助手“万知”将维持基础运营,在未来伺机寻找其他增长机会。
因而与阿里云的合作动向,也是零一万物在进一步寻求出路。
这起合作更突出阿里云的平台服务能力、通义系列大模型的通用属性,对零一万物强调的是模型能力的高性价比,“能够敏捷批量训练垂直定向的产业智能模型”。这可以视为零一万物想要借力大厂高效触达更多企业级客户,拉升自己的营收规模。
李开复表示,2024年零一万物的收入达到了一个多亿,2025年会数倍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李开复在前述采访中表示,其中有2-3成来自出海的付费产品,比如生产力工具Pop AI。照此计算,该业务2024年贡献收入在3000万元左右。但在去年5月,公司表示海外生产力产品线预期年营收过亿元,两者相差甚远。
此外,近七成B端业务收入中,零一万物的核心ToB业务还未真正起势。李开复指出,B端业务下半年增长明显的是游戏产业,另外是金融和能源行业。“如意”数字人业务或由于起步不久,并未被提及。
而零一万物游戏方向AI应用公司“零一绿洲”已在去年年末分拆为子公司,由联合创始人马杰带队并独立融资。如果该业务在过去半年增长势头突出,就公司其余ToB业务而言,在2024年并未有亮眼的成绩,将承受更大增长压力。

“六小虎”关键之年

对“六小虎”的2025而言,想要独立生存就势必要找出自己的核心应用场景。包括其自身在内,行业普遍不太相信这六家公司最终都能以“大模型公司”的身份独立活下来。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在去年年中表示,未来全球只会剩下5家大模型企业。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更是公开直言,5年后将没有独立的大模型公司存在,“因为没有商业模式,价格已经在成本以下了,创业公司没办法跟进。”
相较于AI模型层的激烈厮杀,外界对于AI应用层普遍乐观。李开复在发文辟谣时也认同,2025年是中国大模型考验年,应用爆发年,商业化淘汰年,大家应当专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因此,必定有大模型创业公司要放缓甚至放弃基座模型训练投入,更大力度推进AI应用场景落地,在正向现金流中争取活下来。
其他“六小虎”中,各家的选择已经相对清晰。智谱AI的ToB定位依旧明确,并在去年年末通过AutoGLM强化了自己面对终端厂商的合作角色;百川智能也较早明确转向医疗这一垂直领域,避免了在拥挤赛道的激烈竞争;阶跃星辰仍在执行“超级模型+超级应⽤”战略,在C端和B端应用均有布局。 
月之暗面和Minimax则相对专注在ToC场景。尽管日活用户规模仍有数量级之差,但Kimi Chat是创业公司中唯一能够正面对抗字节跳动豆包的产品;Minimax的海螺AI在加入视频生成能力后呼声明显提高,星野和Talkie则已经是海内外颇有声量的AI对话产品。 

有AI大模型领域投资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过去一轮融资潮中,“六小虎”有公司账上的钱可以撑2-3年,少一些的也能撑过一年。这意味着,2025年可能是“六小虎”建设自我造血能力的最后时限,最迟不过年底,其命运走向就会更加清晰。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