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需要注意的十大营销陷阱

首席品牌官  · 电商  · 3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总结



正文




疫情过后,受到重创的中国经济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修复,略显起色。预计,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望达到130万亿元,增长率预计5%左右。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速比较明显,有望突破5.5%。


然而,面向2025,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偏低,居民负债居高不下,不少行业持续低迷,破产倒闭接连不断,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依然不轻松。于是,在媒体上各种论调层出不穷,乐观的、悲观的、激进的、躺平的,一时间让人摸不着头绪。


那么,面向2025,中国企业到底何去何从,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注意什么?这里,我们通过分享以下10大关键词,从如何规避风险的角度提出10个营销陷阱,帮助大家拨乱反正,避免踩坑。



消费降级陷阱


疫情之后,“消费降级论”一直占主流,不少企业也在这个观点下变得保守,不断降低现有产品价格,甚至推出更加低端的产品,试图适应这个现状。有些价格比较透明的品牌,实在无法直接降价,于是推出小瓶装、MINI款、一人份等方式来变相降价,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悄然打响。


然而可惜的是,这种做法真的带来令人满意的业绩了吗?多数企业的数据证明,并没有。恰恰相反,不少品牌因为降价或推出低端产品,严重破坏品牌原有的认知,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亚美丽之冠大树酒店是三亚的地标建筑之一,曾经定位自己为“七星级酒店”。但是,疫情以来,酒店资金不足,陷入经营困境。为了维持经营,酒店把房价不断下调,如今一个标准间只要68元就能住一晚。



这样的做法拯救这家酒店了吗?恰恰相反。降价行为彻底摧毁之前“七星级酒店”的定位,导致高端用户看不起,低端用户不敢进,入住游客越来越少。如今,这家酒店已经失去往日的风采,门口杂草丛生,设施破烂不堪,体验感急转直下,被当地人称为“最美烂尾楼”,实属可惜。


其实,类似案例还有很多。农夫山泉推出更便宜的纯净水也是个败笔。也许,由于其品类特征和超低价格,绿瓶纯净水也会有不错的销量,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成功。这是典型的品牌延伸,是多元化发展,这种行为将严重冲击农夫山泉多年来建立的“天然水”、“大自然的搬运工”等好认知,其破坏力足以抵消所带来的销量和利润。


尤其,农夫山泉掌门人钟晱睒自己在媒体上说“绿瓶农夫山泉不适合长期喝”更是让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不少网友惊叹:那你还卖?因此,绿瓶农夫山泉以失败而退市只是时间问题,没有太大的悬念。


不过,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农夫山泉另外一个产品却火得一塌糊涂,那就是“东方树叶”无糖茶饮料。


其实,刚上市的时候,这款饮料销量并不好。但是,疫情以来,销量不降反增,一年比一年好。根据尼尔森零售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东方树叶销售额同比增长90%,相比去年同期几乎翻了一倍‌。



这就有点意思了。同样是来自农夫山泉的产品,便宜的纯净水被人骂得找不着北,贵的茶饮料却被人追捧得供不应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消费真的降级了吗?你为了迎合消费者收入下降而推出的低端产品,消费者真的领情了吗?


其实,这种现象还有很多。比如:简醇0蔗糖酸奶,恰好在疫情期间上市,结果短短4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稳居国内0蔗糖酸奶品类第一名‌。按理说,消费降级的时代,消费者应该去购买更便宜的酸奶才对,为什么反其道而行呢?


我们再看几组数据吧。


中国消费电子2024年销售额预计突破2.24万亿元‌,创下2019年以来的第二高点,同比增长5%‌。其中,手机和穿戴设备的营业额将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


2024年,中国旅游全年收入预计达到6.79万亿元,同比疫情前的2019年高出1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6.03万亿元,同比2019年高出5%‌。


再看看演唱会市场。最近,刀郎演唱会异常火爆,截至目前,6个城市12场演唱会,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演唱会门票,最便宜的480元,最贵的1280元,虽然不算贵,但也不算便宜。然而,这个价格对歌迷们似乎没有任何约束力,小到十岁孩子,大到八旬老人,都争着抢着买。



再看看更贵的奢侈品销量。2024年前三季度,爱马仕综合收入突破112亿欧元,同比增长14%‌。全球各区域市场均实现增长,即便消费降级的中国市场也实现了7%的增长率……


这些数据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是消费降级吗?似乎无法解释。


这些一正一反的现象告诉我们:即便老百姓收入减少,但是总体消费并没有真的降级,只是消费欲望暂时停顿或选择性停顿,让人们误以为消费降级。相反,这些年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不降反升,对健康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比以前更加凸显,更加激进,甚至到疯狂的地步。所以我们才看到那么多看似“反常”的市场现象。


因此,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注意“消费降级陷阱”,不能盲目调整自己的价格体系,也不能盲目推出低端产品。尤其,面向2025,守住阵营,夯实认知,努力成为顾客心智中的首选才是正道。



AI陷阱


近期,可口可乐通过AI技术制作了一条广告,结果却被人们骂惨了。广告画面大致是这样的:在一个寂静的黑夜里,一路白雪皑皑。森林里,小松鼠吃东西,也有一群小鹿和北极熊,在暗处静静地凝视着你。这时,有几辆满载可口可乐的卡车从远处缓缓驶来,开进一座小镇里。卡车所到之处,无论是森林,还是房屋,全部亮起,充满光明。这时,画面里出现了很多面带笑容的AI人,在白雪飘零的夜晚纷纷开启冰凉的可乐,高高举起。最后,画面定格在可口可乐的LOGO缠绕一棵圣诞树,广告结束。



首先,咱们不去讨论在寒冷的夜晚那些人为什么要喝冰冷的可乐。单纯从画面的角度看,这条广告也太假,太没有创意了。比如,在下雪的夜晚卡车送货,不是很平常的事情吗?创意点在哪里?另外,那些小鹿、小松鼠和北极熊出现的意义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那些AI人明明在笑,却丝毫感受不到圣诞节的喜悦。更恐怖的是,一个女孩在人群中欢呼的时候,为什么其他人的长相跟她一模一样?


因此,这条广告发布以后,很多网友评价:没有灵魂。甚至,网友们感到一种阴森和恐怖,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就在AI。目前的AI技术,即便把人类的行为学得像模像样,但是人类固有的情感、气质、个性和情怀还是学不会。而缺乏这些东西的AI人,看上去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很难跟消费者产生共鸣。


AI没有灵魂这件事情,在AI数字人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刘强东AI数字人做直播,做几天就翻车了,最后在全网的谩骂声中停止了直播。还有,大网红司马南、创维集团黄宏生等很多大佬都推出过AI数字人,但反响一般。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陷入AI陷阱,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AI去做。在蚂蚁集团20周年的庆典上,马云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未来,AI会改变一切,但这并不代表AI决定一切。我们让AI赋能我们的情怀,我们也让我们的情怀赋能AI。



这就是我们面对AI的正确态度。我们不能排斥AI,但也不能过度依赖AI。对AI的应用,我们给出的原则是:AI管及格,人才管优秀,运气管完美。什么意思呢?


我们应该把AI当作助理来使用,让它去做基础工作,把事情快速做到及格线以上;然后,让专业人才去完成更加优秀的成果。就拿拍广告来说,AI能否参与创意?当然可以。但是,不能完全靠AI来完成所有创意,更高级的创意和策略,一定要让专业人才去完成。如果可口可乐这么做,也不至于被人骂得那么惨。


那么,“运气管完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想提醒大家:凡事不要追求过于完美,完美的事情就交给运气吧。做到了,是意外收获;做不到,也不必苛求。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完美而浪费太多资源。



跨界陷阱


不知道为什么“跨界”这个词汇在企业里特别受欢迎,一提“跨界”就是魄力的代名词、创意的代名词。因此,我们在企业里也看到很多跨界产品。诸如:泸州老窖开发的香水、可口可乐开发的服装、霸王洗发水开发的凉茶,等等。


我们还看到很多跨界合作,最典型的就是瑞幸和茅台合作推出的“酱香拿铁咖啡”。现在,市场上又出现了“酱香拿铁饼干”,还标注“零酒精”。那么请问:你这个饼干里到底有没有酱香白酒的成分呢?



世界营销史早已证明:90%以上的跨界产品都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些看似颇具创意的跨界产品,都是在一场热闹中退出历史舞台,没有一个活到现在。原因在哪里?


首先,‌品牌定位不一致‌。品牌跨界推出新产品或联名款,会让消费者对品牌原有定位产生不一致的印象,从而破坏原有定位。比如:霸王洗发水推出凉茶还叫“霸王”,会让消费者感到疑惑。喝吧,感觉有股洗发水的味道;不喝吧,它还是个凉茶‌。最终消费者会怎么选?他们选择王老吉。因为,王老吉是凉茶老大,而且没有洗发水的味道。


‌其次,营销策略出现混乱‌。品牌跨界推出产品容易,但是把它执行到位很难。因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类,所需要的营销策略、创意设计完全不同,你让一套人马去做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类,做到井然有序,而且都要做出成绩,很难‌。


另外,‌销售渠道发生冲突‌。跨界产品,由于品类属性不同,销售渠道也完全不同。比如:白酒和香水的销售渠道可谓天壤之别。白酒的核心渠道是饭店,而香水的核心渠道是美妆店。没有哪家企业把香水放到饭店卖的。所以,在渠道推广上也会发生冲突。


‌因此,面向2025,我们劝告企业:要聚焦自己的核心业务,夯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要天天想着跨界,也不要天天想着跟谁一起推出联名款。心智时代,靠的是聚焦,而非跨界。



种草陷阱


这些年,“种草”这个词汇在企业界也比较流行。何为“种草”?就是跟网红合作,让网红使用自己的产品,并要求他们把使用过程和消费体验拍下来发到网上,从而影响其粉丝,传播品牌形象,赢得一定的口碑和销量。小红书就是这种做法的大本营。


种草,早期的时候还好,至少基于一个前提:网红。也就是说,通过网红的影响力传播品牌信息,你发的视频至少有人看。但是现在呢?“种草”的定义似乎变得更宽泛,只要是个人就可以写种草笔记,管他网红不网红。甚至,很多企业要求自己的员工写种草笔记,拍短视频。零点赞,零评论,零转发,加上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的制作手法,谁看呢?



所以,现在的“种草”已经泛滥成灾,正在成为互联网垃圾。更糟糕的是,现在的种草视频,可信度直线下降,90%以上的消费者根本不相信你说的话。再加上目标用户分散,单次种草的人群又不精准,导致转化率低下,种草笔记正在演变成一个笑话‌。


然而,刚刚学会“种草”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在花钱拍没完没了的短视频,并在各大平台上胡乱投放。结果,投多少,赔多少,一点浪花都见不到。


那么,“种草”到底要不要呢?我们的建议是:要。但是,必须回归到“种草”最初的定义,依托网红,依托有影响力的人。比如:李子柒、董宇辉、罗永浩、司马南等。甚至,范围还可以再扩大到雷军、余承东、刀郎、刘德华等。只有这样回归到有影响力的网红,种草才有意义。


但是,这种回归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这些大红网、大人物会给你老老实实地拍视频吗?大概率是不会的。所以,更可行的做法是,企业需要从“种草”转向“种树”,聚焦战略性媒体,把大部分传播费用集中在一个地方,形成一种势能才是关键。


什么是战略性媒体?通俗地说:就是你传播品牌时必须要用的核心媒体。比如:早期的百威啤酒把足球节目当作战略性媒体,百事可乐把音乐节目当作战略性媒体,劳力士把高尔夫球场当作战略性媒体,等等。



战略性媒体,是企业自己定义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品类特征、发展阶段和营销费用的大小,定义哪个媒体是你的战略性媒体。不过,当你选定了战略性媒体后,一定要聚焦这些媒体,把有限的费用集中投放,形成一定的势能。只有你品牌的势能起来了,那些大网红、大人物才有可能高看你一眼。


我们一贯主张:凡事不要一刀切。因此,面向2025,我们的建议是:种树为主,种草为辅,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IP陷阱


品牌传播层面,现在的企业又学会了一个词汇叫:IP。那些企业老板,尤其是市场部的人,要是不说“IP”这个词,就觉得自己不好意思跟别人交谈。因此,在企业界掀起了一股“IP热“,从老板到员工,几乎每个人都在拍短视频,输出内容,试图打造一个IP出来。


然而,这真的可行吗?不少企业玩短视频也有三四年的时间了,玩出什么名堂了吗?你生产的内容有人看吗?你塑造的IP形象有人在乎吗?答案都是否定的。


尤其,短视频时代已经进入后半场,获得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你没有平台的流量扶持,你的内容根本没人看,你的IP根本没人在乎。


更糟糕的是,多数企业打造IP的手段比较粗糙,缺乏创意,缺乏个性,缺乏主题,在“自娱自乐“中不断重复,根本无法吸引粉丝继续追捧。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是:粉丝的喜新厌旧。一个人、一个IP出现的频次太高,持续的时间太长,加上难以推出新鲜内容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厌倦,久而久之,再好的IP也会失去光环,甚至被人抵制。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年董宇辉的口碑远不如去年,去年几乎全网都热捧董宇辉,但是今年各种谩骂声就出来了,他的丈母娘们也没有那么宠着他了。为什么?除了董宇辉的道德瑕疵之外,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喜新厌旧,看董宇辉的时间太长了,听他说得太多了,大家已经看腻了,也听腻了。



因此,我们大胆预测:未来5年90%的IP都会死掉,只有山顶上的少数几个超级IP才能存活。所以大家不得不从现在就开始思考:你心心念念要打造的IP将来何去何从。

我们的建议是:多数企业的重点工作不是打造IP,而是利用IP。也就是说,谁打造了有影响力的IP,你就跟谁合作。比如:迪士尼IP做得好,你就跟迪士尼合作,大可不必你也打造一个“玲娜贝儿”。这种做法,也许付出更多的预算,但是节省了人力,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风险,大大提升了品牌运营的成功率。算总账,还是划算。



但是,有人会说:我们企业太小了,就算那些超级IP适合我们,我们也花不起那个钱呀。对这一点,我们的建议是:蹭。如果你无法跟一个超级IP合作,那就蹭它的热度,蹭它的流量。至于怎么蹭,这里就不提具体方法了,向各地的文旅局长学习就够了。



场景陷阱


这几年,“场景营销”这个概念的提及率也比较高,尤其在企业里很受欢迎。很多职业经理人动不动就提“场景”二字,认为创造一个新的消费场景就等于创造了一个新的销量来源。


他们愿意用绝味鸭脖来举例。认为绝味鸭脖的销量好是因为开发了消费者坐火车场景、追剧场景、加班场景,每增加一个场景,销量就翻一番。甚至他们把看世界杯都说成了绝味鸭脖的消费场景。


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这个逻辑成立,企业唯一的做法就是给自己的品牌增加无限的消费场景就行了,无所谓定位,无所谓聚焦,多一个场景就是多一份销量,何必苦心研究那么多营销理论和方法?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世界营销史早已证明:少就是多,多就是少。当你试图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时,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市场不是真空的,每个品类,每个细分市场都是充满着竞争的,有无数个比你更聚焦的品牌守着一分田地,绝对不会给你扩张的机会。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聚焦,你必须要聚焦一个品类,聚焦一个功能,聚焦一个场景,成为这个品类、功能或场景的代名词。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拥有真正的竞争力,才能打造真正强大的品牌。


对那些消费场景比较广泛的品牌,我们的建议是:一定要聚焦战略性场景,也就是凸显你定位的核心场景。比如:王老吉的战略性场景是火锅店、VIVO的战略性场景是演唱会、西贝的战略性场景是家庭消费,等等。



如果你不聚焦,肆意妄为的增加场景,多数情况下,凶多吉少。我们假设:西贝莜面村为了扩大销量,从家庭消费场景增加到婚礼场景,再增加到商务宴请场景,会怎样?


不用多说,亏得连底裤都不会剩下。


对一个品牌来讲,场景就是认知,也是细分市场。当你每增加一个场景,背后就意味着增加一个新的认知,招惹一群竞争对手。这不仅削弱你的竞争优势,而且增加你的运营成本。


假如西贝涉足婚礼宴请和商务宴请,就必须扩大饭店面积,必须招聘更多的服务员,必须提升就餐环境的档次,而且必须腾出大面积舞台并投入相关设备。这会让西贝的运营成本翻番增长。但是,不会带来翻番增长的销量和利润。


因为,还是那句话:市场不是真空的。餐饮领域,专门做婚礼的、专门做商务宴请的饭店比比皆是,他们为什么让你这么肆无忌惮的扩张?


也许,贾国龙团队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相反,他们进一步深耕“家庭消费”这个场景,菜单上增加了儿童餐,而且孩子们在西贝过生日时,会安排生日祝福仪式,给孩子们唱生日歌,赠送生日礼物,甚至给他们表演魔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情绪价值陷阱


情绪价值这个词汇在认知思维营销理论体系里可以理解为“右脑驱动”。在感性消费时代,右脑驱动市场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把这个事情理解成“拍马屁”,凡事都顺着消费者,惯着消费者。


现在,有些电商平台为了讨好消费者,提出了“仅退款”的政策。也就是说,顾客不满意,可以给他退款,但不用退货。大家想过吗?这里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当然是商家。平台做好人,商家被割肉。这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规则吗?如果各大电商平台都这么做,将会滋长什么样的消费风气?



这种做法只会把全国的消费者都培养成“流氓”,在不久的将来,投机分子大行其道,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极度恶化,彻底摧毁市场经济30年来建立的“契约精神”,严重污染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甚至可能严重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因此,我们谈到“情绪价值”的时候,一定要划清它的边界,一切行为必须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能为了自身利益去做坑害他人的事情。


认知思维提倡的“右脑驱动”是超越“情绪价值”范畴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基础上,通过感性的营销行为触达顾客的审美、情绪、情感和情怀,与其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品牌定位更快走进心智。


这里强调的是“共鸣”的概念,也就是你说的话、做的事必须与顾客心灵深处的某个东西产生化学反应,让顾客发自内心的认同你。


我们曾经服务“特安护”矿工安全鞋的时候,在产品包装上写了三句话,赢得无数矿工兄弟们的强烈共鸣。这三句话是:1、矿井里的作业辛苦你了,穿一双好鞋,舒服一些。2、为了生活,我们可以承受一切压力,只要双脚安好,便是前途光明。3、好好爱自己,你的健康是全家人真正的幸福。



大家仔细看这三句话,没有一句是讲述产品功能的,都是比较感性的。为什么这里不写产品功能和服务承诺呢?原因很简单:特安护与矿厂签订采购合同的时候,已经讲透了这些内容。因此,矿厂把鞋发给矿工的时候,就没有必要继续讲了。反而,讲一些走进他们内心深处的话语更重要。虽然这三句话不长,但是已经连接到矿工兄弟们的作业环境、生活压力、身体健康和家人期盼,产生共鸣是必然的结果。



直播带货陷阱


我们曾经说过,在直播电商时代,天猫、京东只是互联网仓库,直播间才是门店。仓库不能没货,但有货不代表能卖货,想卖货就必须把直播间做起来。


时至今日,这句话仍然是正确的,直播间对线上销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只要开个直播间,找个主播带货就能万事大吉吗?实际情况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因为,当直播间泛滥的时候,流量红利就会消失。如果你不投流,你的主播再怎么吆喝,也卖不出去几单。越是新品牌,销售表现越差。所以,不少企业都选择了与大型直播平台合作,试图通过大平台、大流量一夜走红。



然而,谈何容易?!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现在的直播带货平台大多已经演变成“吸血鬼”,就算你过五关斩六将,成功让他们带货,最后的结果,分文不赚,甚至倒贴。


因为,截至目前,直播电商几乎唯一的杀手锏就是低价,他们跟你合作的第一条件就是全网最低价。而且根据你品牌影响力的大小,收取坑位费,影响力越小,坑位费越高。


另外,各大平台主播形象千差万别,直播翻车、人设崩塌事件频频出现,可信度一落千丈。而且,这种信任危机仍在蔓延。


因此,企业做直播电商进退两难,自己做也不是,依靠平台也不是。品牌越小,难度越大。对中小企业来讲,依靠直播电商做销量,更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资源消耗。


相比之下,我们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实体店的回暖。无论是红遍全国的“胖东来”,还是低调渗透的“山姆会员店”,无论是遍地开花的“便利蜂”,还是不死之身“7-11”,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电商的尽头一定是实体店的回归。尤其,胖东来的火爆足以证明:一个真正为消费者而疯狂的实体店,永远不会被电商取代。



所以,面向2025,企业正确的做法是:稳住线上,扎根线下。线上,保持去年直播电商的投入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线下,逐步加大实体店的渗透率,争取赢得实体店复苏时期的先机和红利。



生态陷阱


生态战略最大的优点在于:对内,各大品类形成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对外,形成强大的竞争壁垒,大大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转换成本。大家熟知的苹果、华为、小米、海尔等企业都是生态战略的践行者。


他们共同的特征是,用自己的硬件、软件、服务和渠道等资源构建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消费者一旦涉足这个生态,就很难再逃脱。比如:当你买了苹果手机、苹果电脑,再买一台苹果平板,那就糟糕了,你相当于一头扎进苹果的生态里,难以自拔。将来你再准备买手表、耳机或其他设备,也只能买苹果的,无法换品牌。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买其他品牌的产品,跟苹果生态不兼容,将来在使用过程中寸步难行。所以,你大概率就不换品牌了,只能买苹果。这就是生态的力量。


然而,这种战略真的会适合所有企业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不是大企业,你背后没有大资本,你想实施生态战略,那就相当于蚂蚁的腿支撑大象的身体,自寻死路。


当年的乐视就是典型案例。好端端的视听娱乐不做,非要做生态,涉足无数个领域,试图形成生态闭环。结果运营成本剧增,经营亏损严重,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好端端的乐视轰然倒塌,贾跃亭至今都不敢回国。



大家可以想一想,像贾跃亭那样具备强大融资能力的人都玩不转生态战略,你既没有规模,也没有资本,怎么做生态呢?


更重要的是,生态战略的基因是平台思维,要懂得共建、共享、共生。这不仅对企业实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更要考验企业家的格局。如果你没有财散人聚、共同富裕、任人唯贤、凡事利他的思维和胸怀,生态战略根本与你无缘。


所以,中小企业不要天天想着怎么做生态,而要考虑如何成为现有生态的组成部分。比如,你是做小家电的,你的任务不是再造一个海尔,而要成为“海尔生态”的组成部分。因为,所有做生态的企业,都是开放的。做个形象的比喻,他们更像是一个联合舰队,编制不设上限。只要你的产品和服务符合他们生态系统的要求,你融入他们是有可能的。



出海陷阱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严重,完全依靠内循环,很难消化。所以,品牌出海是必然选择。另外,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品牌也应该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品牌的魅力。



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品牌出海,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除了华为、海尔和小米等少数几个品牌以外,多数品牌的出海只能说是商品出海,远远谈不上品牌出海。


尤其,特朗普的重新上台,可能在全球范围再次挑起“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品牌的出海带来更大的挑战。



对品牌出海,我们一直赞同艾·里斯先生的观点:全球化,而非国际化。


如果你在国外成立一家公司,招聘一群人,试图开拓当地业务,这是国际化。它的性质是商品出海。


如果你在全球范围定位你的品牌,抢占心智空白,建立一个强大的认知,让世界人民为你买单,这是全球化。它的性质才是品牌出海。


因此,品牌出海的本质是认知出海、商业模式出海、供应链体系出海。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的出海只是商品出海。异国他乡,从零做起,谈何容易?


另外,品牌出海一定是资本游戏。没有雄厚的资本做支撑,冒然出海就等于跳海,后果依然非常残酷。华为在巴西市场连续亏损10年才开始盈利,如果你没有这种亏得起5-10年的资本和定力,就不要嚷嚷着要出海。


我们对品牌出海的建议是:先做到中国第一,然后才出海。具体来说,你在国内,在一个品类上已经做到第一,并建立一个强大的认知,而且这个认知可以复制到国际市场上,这个时候你出海才是安全的。


疫情期间,景德镇陶瓷在迪拜开店,很受欢迎。为什么?因为,景德镇陶瓷不仅在国内已经建立“最好陶瓷”的认知,在国际上也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及“中国陶瓷最高品质”。所以,一出去就带着强大的认知,当地消费者自然会更容易接受。



/  后  记  /


面向2025,国家已确定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这些话听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大有玄机。其中,两个关键词尤为重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因为,这两句话的背后意味着明年国家为了刺激内需,继续加大国债发行,继续降准降息,稳定股市,促进消费,惠泽民生,更加积极的应用新的金融政策、方法和工具。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适度宽松”四个字是14年来国家首次使用的词汇,以前一直用“稳健”两个字。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年的货币政策必将有大动作。


所以,虽然在2025年我们的企业仍然需要艰苦奋斗,但是宏观环境必将会得到改善,会让那些想干事、会干事的企业能干事、干成事。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沉着冷静,不跟风,不放弃,在经营上能够避免这10大营销陷阱,优化战略,聚焦优势,我们相信中国企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了解更多精彩案例,点击下方关注首席品牌官公众号。



首席品牌官 创立于 2013 年,是品牌人成长及经验共享平台,平台包括自媒体、社群、培训和品牌活动


「首席品牌官」自媒体系“CMO 价值营销自媒体联盟”发起机构、“公关传播行业最具影响力原创自媒体”。投稿、内容合作,请联系「品妹」。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