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 解读国家网信办《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

自主品牌  · 互联网安全 科技自媒体  · 1 周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应用规范、监督管理及其社会意义。该办法旨在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并在社会、行业、法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脸识别技术的双刃剑特性

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隐私侵犯、信息泄露等问题。

关键观点2: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

该办法于2025年3月13日联合发布,6月1日起正式施行,旨在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相关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关键观点3: 办法的主要内容

包括基本要求、处理规则、应用安全规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详细规定,如合法合规、透明公正、合理存储、应用安全等。

关键观点4: 办法的社会意义

该办法的出台回应了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关切,增强了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信任,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引,是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重要举措。


正文

导读|Guide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消费、金融、出行等领域大显身手,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比如刷脸支付让购物结算瞬间完成,机场刷脸安检加速了出行流程。但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诸多担忧,隐私侵犯、信息泄露等问题频出,让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隐隐不安。

就在 2025 年 3 月 13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公安部联合公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 2025 年 6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这一办法的出台,无疑给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戴上了 “紧箍咒”,旨在规范相关活动,全力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权益。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解读这部备受关注的《办法》。



具体内容解读

1、基本要求:合法合规,守护权益

《办法》开宗明义,强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将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牢记心间,秉持商业道德与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更是重中之重,绝不能以牺牲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以及个人合法权益为代价来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这就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划定了清晰的底线,确保其在健康、合法的轨道上运行。

2、处理规则:透明公正,合理存储

处理人脸信息要有特定且充分必要的目的,并且要采用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同时实施严格保护措施。这意味着企业或机构不能随意滥用这项技术,每一个操作都要经过审慎考量。

在处理人脸信息前,相关主体必须以显著、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一系列关键事项。包括自身的名称或姓名、联系方式,人脸信息的处理目的、方式、保存期限,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个人行使权利的方式和程序,还有法律规定的其他事项。若这些事项有变更,也要及时告知个人。比如,某健身房原本告知会员刷脸是为了考勤,若后续要将人脸信息用于营销,就必须重新告知会员。特别要注意的是,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人脸信息时,还得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定,充分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人脸信息时,要确保个人是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单独同意。对于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人脸信息处理,必须取得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并且,个人有权撤回同意,相关主体要提供便捷的撤回方式,撤回前已进行的处理活动仍然有效。这一规定保障了个人对自己信息的控制权。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取得个人单独同意,人脸信息应存储于人脸识别设备内,不得通过互联网对外传输,保存期限也不得超过实现目的所需的最短时间。这有效降低了人脸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泄露的风险。

3、应用安全规范:多管齐下,保障安全

若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能实现相同目的或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就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比如,在小区门禁系统中,如果可以通过刷卡、密码等方式进入,就不能强制居民刷脸。若个人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也应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

鼓励在验证个人身份、辨识特定个人时,优先使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等渠道,减少对人脸信息的收集与存储,进一步保障人脸信息安全。

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必须是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要依法合理确定采集区域,并设置显著提示标识。同时,严禁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等公共场所的私密空间内部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切实保护个人隐私。

4、监督管理:协同共治,强化监管

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通报工作机制,协同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

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的人脸信息存储数量达到 10 万人之日起 30 个工作日内,需向所在地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履行备案手续,提交相关材料。备案信息变更时要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终止应用时也要依法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并处理好人脸信息。

任何组织和个人若发现违法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活动,都有权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相关部门需依法及时处理并反馈结果。



点评|Comment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具有重大意义。从社会层面来看,它积极回应了公众长期以来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关切,让人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无需再过度担忧个人信息安全,增强了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信任。

从行业角度而言,这一办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引,促使企业和机构更加注重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安全性和规范性。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行业淘汰那些不合规的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法治建设方面,它是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填补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管理的空白,提升了国家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

总体而言,《办法》的实施将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保驾护航,在保障个人信息权益的基础上,推动人脸识别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让我们共同期待 6 月 1 日《办法》正式施行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领域能迎来更加规范、有序的新局面。

【来源:国家网信办】


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END




往期回顾|Review

1

观察 | 315晚会曝光!警惕信息黑洞,守护数据安全

2

新闻|陈福律师参加全国数标委2025年第一次“标准周”活动,并提出相关标准议案

3

研究 | AI大模型崛起,不标注AIGC违法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