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写材料,材料多和储备干货素材矛盾如何解决?

出彩写作  · 随笔  · 2 周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如何有效利用零碎时间和间隙进行学习与工作,包括泛读与精读的结合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调整。文章建议不要因为追求完美而耗费过多时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泛读,而在有足够的时间时则进行深度精读。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实战与精读的关联以及专题性精读的益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追求完美的适度性

文章指出,除了重要材料需要追求完美外,其他材料达到普通水平即可,不必每个材料都过分追求完善,以免影响工作进度。

关键观点2: 利用零碎间隙学习

文章强调利用零碎间隙进行泛读,如阅读报刊、学习政务类APP和公文写作类微信公众号等。同时,提倡在任务间隙进行快速阅读和选择性的深度阅读。

关键观点3: 泛读与精读的结合

文章指出,泛读有助于拓宽视野和增加材料广度,而精读则有助于提升思维层次和材料深度。根据时间精力的不同,要灵活调整泛读和精读的比重。

关键观点4: 实战与精读的关联

文章通过实例说明了实战经验与精读的关系,提倡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在精读中深化理解,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正文


1.勿尽求完美

不要每个材料都追求完美。除了领导班子尤其主要领导的讲话稿、各级领导关注的有关稿件需打磨推敲外,其他材料达到普通水平以上、不影响工作正常运转就可以了。

2.把握好零碎间隙

与事务性工作多、零碎工作多的问题相对应,零碎时间也应该很多。比如,处理事务工作的间隙、拟写零碎材料的间隙等。任务与任务间,几分钟,十几分钟的间隙,应该很多。

如果精力实在不允许,也要劳逸结合,就不要见缝插针了。以愚拙为例,一般情况下,坚持《人民日报》等报刊每日必读,实际上有时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可能五六天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读报。但一旦完成这些大的任务,就会赶紧把课补上。

有零碎间隙时,均可以用于泛读。

一是可以泛读报刊。打开网络,看《人民日报》、当地日报等报纸的电子版,一眼一个版面,迅速跳跃式扫标题,感兴趣的就点开看看,不感兴趣的就跳过。和自身业务相关的重点看看,和共性思维方法相关的重点看看,理论版和评论版一些精彩文章重点看看。如果时间太紧,就把感兴趣的复制粘贴出来,留待时间充裕时看,但别拖到一周后。具体操作,已在前面详述。

二是可以泛读“学习强国”等政务学习类APP,泛读公文写作类微信公众号。点击自身感兴趣的、当前需要的文章,跳跃式阅读。感兴趣的,要作以收藏,经常性读一读,最好拿出专门时间进行精读。最理想的状况是,泛读中发现好的文章,第一时间进行精读如果时间精力不允许,就等到有整块时间时读。

大的任务结束后,通常会有半天、一天或者更长时间的调整期。这个时候不要闲着,要做好沉淀总结。这也是精读的好时机。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及时盘点沉淀战时经验教训,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主动打好一个个提前量。

把平时收藏的泛读过的东西拿出来,根据需要进行专题式精读。把之前同一主题或同一属性文章都摆出来,比较着学习,这样更有利于研究同类文章的共性规律,启发共性思维。

比如,以抓落实为例,或者过几天可能要写抓落实的文章,或者最近对抓落实有些思考,或者偶然看到了一篇抓落实的文章,想起自己之前收藏了好几篇同主题文章,那就把它们挑出来集中进行精读。精读无外乎是读文章立意、读谋篇布局、谋段落框架(小标题)、读语句运用(好词好句)。

精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留痕,或者做笔记,或者专门汇总,愚拙所编的《机关公文常用词句集锦》就是精读的产物。

实战水平决定了精读水平,精读水平也体现了实战水平。初入行的新手,不妨多看看前人的解析版,再结合自身需要,逐步确定自身精读的侧重点。充分经过实战磨炼的老手,可以加快精读速度,根据当前工作所需所思,像寻求猎物式地快读,但也要及时把好东西储存下来固化下来,莫待用时方恨没存没记。有时进行专题性精读后,会对某个题目产生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写下来留着以后拟写讲话用,或者直接向报刊投稿。

总之,工作与工作间总有间隙。要多尝试见缝插针,抓零碎时间学习。有小间隙、有精力时,就多些海量泛读,这决定了我们的视野范围和材料广度。有大间隙、有精力时,就多些深度精读,这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层次和材料深度。

本文摘自《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公文写作实战》(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