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河流入海口,
广泛分布在渤、黄、东、南海沿岸。
一条条河流携带着大量泥沙,
奔流千里直入大海。
面对浩瀚的海洋,
河水的流速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逐渐放缓,
泥沙开始沉积,
最终在这里孕育出新的地貌景观。
河口的形成,
本质上就是河流与大海的一场角力!
提到中国含泥沙最大的河流,大家脑中想起的一定是黄河。它曾以年均输沙量16亿吨,冠绝全世界的大江大河。
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历史上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黄河经历了6次大改道后,最终在山东东营汇入渤海。
来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你会看到浑浊的黄河水奔流而至,汇入清澈的渤海,形成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宛如“鸳鸯锅”般壮观无比。
大量泥沙逐渐堆积形成三角洲,黄河一直在为我们开疆扩土!
据专家测算,自1855年改道山东入海后,黄河携带的泥沙将三角洲的海岸线累计向海推进了50公里,默默地增加着中国的陆地面积,“世界造陆冠军”名号非它莫属。
不过,近些年,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和来水量大幅减少,黄河三角洲的造陆运动陷入停滞,并且陆地反而还受到了海洋的侵蚀作用。
不过奇特的潮汐之力,却又形成了黄河入海口独特的景观--“潮汐树”。
在黄河口河海交汇处内侧,多年来淤积的泥沙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海岸滩涂。在滩涂的潮间带上,上涨下落的海潮冲蚀形成了一条条潮汐通道。
从空中俯瞰,一条条潮沟犹如生长在海滩上的参天大树。其主干朝向大海,枝杈朝向陆地,宛如一幅幅妙笔丹青、浑然天成的工笔画。
就这样,一边是泥沙沉积,一边是海潮侵蚀,此消彼长的拉锯间中,一片片新生陆地淤积而成,黄河三角洲湿地应运而生。
如今这片湿地面积已达15.3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形成最晚的大河三角洲湿地,也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之一,成为了珍稀濒危鸟类的越冬地和繁殖地,是鸟的天堂。
据监测统计,在黄河三角洲记录到的鸟类,已经从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2021年的386种,高峰期数量达600多万只。每到春秋两季,候鸟迁飞之时,在这里的滨海湿地上,经常可见万鸟翔集的壮观景象。
黄河口也被人们誉为鹤之乡,是白鹤的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和栖息地,这里同时汇集了7种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丹顶鹤、灰鹤、蓑羽鹤和沙丘鹤,还是我国丹顶鹤越冬地的最北界与繁殖地的最南界。
近年候鸟迁飞季时,观鸟爱好者在此观测到上千只白鹤、灰鹤及上百只丹顶鹤,实属罕见的观鸟盛景。
待到秋季,黄河三角洲更是展现出它最美的模样。
湿地下游生长着低矮的紫红色黄宿,宛如铺展的红地毯,不时可见水鸟在上面跳舞。湿地中游是成排的野柳林,黄河故道上的芦苇则开着连绵的白花,仿佛置身于一片迷人的秋日画卷。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长江入海口在近200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广陵(扬州)可以观潮,镇江可以看海;
三国时的南京,战船可以在玄武湖操练后,驶入长江直入东海;
唐代以后,长江河口的位置开始向海推进,三角洲不断扩张;
到后来,上海脱海成陆,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长江口地貌。
千百年来,长江自青藏高原滚滚而来,在其与东海海潮的相互激荡之下,泥沙不断淤积,造就了如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以及长兴岛、横沙岛和九段沙等面积广大的江口沙岛、沙洲和众多的浅滩、暗沙。
这些由泥沙堆积形成的沙洲,不仅是长江在土地上给予人们的慷慨馈赠,也给临近的上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纯净水源。
1990年几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在长兴岛考察后,计划将这片湿地水域建成上海新水源地。
芦苇丛中的长江之水清洌纯净,经过多年建设,青草沙水库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至今源源不断地为上海供水。
溯长江而上是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航道,往东是远洋国际航线,长江是沟通内陆与海外的桥梁,奠定了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基础。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太仓港,凭借优越的航道条件,被誉为“天下第一码头”。现在太仓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3年位居江苏第一,连续11年领跑长江。
这一片海洋与河流交汇的区域,同样吸引了数百万候鸟在此栖息觅食,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庇护所。
在湿地滩涂之上,不管是全球极危的勺嘴鹬,还是迷途而来的斑胸滨鹬,凡在“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区迁徙的鸻鹬类,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
辽河古称辽水,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大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四省区,在辽宁注入渤海。
辽河全流域由两个水系组成:一为东、西辽河,于辽宁昌图县福德店汇流后为辽河干流,经由盘山入海,干流长516公里;另一为浑河、太子河于三岔河汇合后经大辽河由营口入海,大辽河长94公里。
辽河流域位于我国重大气候地理交界区,这里是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融合、过渡带。
多民族、多文化在此交织、衍化,孕育了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辽河连带双台子河和大凌河等河流一同,在入海口冲积出肥沃平坦的辽河三角洲,这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
碧波荡漾的苇海、纵横交错的水道,构成了一个辽阔、幽深、曲折的芦苇荡世界,宛若曲径通幽的水上迷宫。进入秋天,翠绿的芦苇荡开始化身为一片“金色”海洋。
芦苇不仅是造纸的重要原料,
也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
为野生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每年1月至2月,入海口的海冰与河冰在潮汐的推压下不断向岸边堆积,冰排如山般拔地而起,高低错落,层层叠加,呈现出如刀劈斧凿、风蚀水割般的奇特冰凌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在辽河入海口的潮间带上,生长着大量的盐地碱蓬,远眺海滩,就会看到一片耀眼的红色,因而这片海滩又被称为“红海滩”,成为当地一种令人震撼的景观。
通常在每年的4—5月,人们采摘盐地碱蓬的幼苗或幼嫩茎叶当蔬菜食用。由于盐地碱蓬鲜艳的颜色和略带海鲜风味的清香味道,逐渐成为旅游招待中的特色食品。
盐地碱蓬不仅是可供人食用的美食,也是野生动物们赖以栖息的乐园。
盐地碱蓬易被蟹类、野兔等采食,是这些野生动物可口美味的食物。而盐地碱蓬生长的海滩,还是丹顶鹤、黑嘴鸥、雁鸭类、鸻鹬类等鸟类重要的栖息觅食和繁殖场所。
珠江是一条流淌在两广地区的大河,水量丰沛,含沙量低,长度2320公里,是中国长度仅次于长江和黄河的一条大江,它的年径流量约2821.1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7倍多,按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
当打开广东地图,将会发现珠三角地区河如织网,而珠江的入海口似乎也不止一个。若中国有一个“河口复杂程度排行榜”,珠江口应该能稳坐榜首位置。
“三龙吐珠,八门入海”,生动地描绘出了珠江的奇特形态。
珠江入海口的“八门入海”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像长江口那般宽广浩瀚,也不像黄河口那般漂移不定,在世界各大河中也是罕见。
珠江经由广东省六个市县的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共八大口门入南海。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03期
审图号:GS京(2025)0275号
其实珠江不是一条江,而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等多条大江组合成的水系网络,这个水网纵横交错,极为复杂,被“打包”统称为“珠江”。
自晚更新世以来,西江、北江和东江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湾内迅速堆积,流水沿断裂带发育,经历数次海侵和海退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山丘罗列、水道如网的珠江三角洲。
面对密织的河网和洼地,人们“就地取材”,把低洼积水地深挖为塘,覆土为基,塘可养鱼,挖塘的余泥填高部分地面,则起到减轻水患的效果,最终形成了珠三角的“特产”——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水面错落,基冈纵横,折射着南方热烈的阳光,犹如一面面巨大的魔镜。
珠江口倒V字形的入海口,将东西两岸分隔为二,跨江通道和入海隧道应运而生,为粤港澳大湾区百公里“黄金内湾”架起沟通桥梁。
目前,珠江口已建成和规划在建的跨海跨江通道共11个。
其中一座全长50多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就跨越著名的伶仃洋,把珠江口两侧的香港、深圳与澳门、珠海等城市连接起来,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大想象空间。
江河通向内陆,
沿岸往往人口密集,适宜港口发展,
进而孕育出开放繁荣的城市群;
河口的滩涂与湿地,
亦是候鸟与珍稀鸟类的乐园,
生机盎然、生态丰饶。
当夜幕降临,若从卫星俯瞰,
江河犹如植物的脉络,延展至海,
一朵朵璀璨的灯火之花,
在入海口处肆意绽放
[1]宋晓杰. 辽河入海口的苍凉之美 [J]. 绿色中国, 2024, (15): 48-51.
[2]孙占明,杨建军,刘贺明,等. 辽河入海口的璀璨明珠[N]. 辽宁日报, 2006-10-08 (008).
[3]魏毅,长江口之变 广陵潮已成余响,上海滩会否消失?.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10期.
[4]单之蔷,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10期.
[5]单之蔷,黄河:从“天上来”到“入海流”.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10期.
[6]单之蔷,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10期.
[7]魏毅,黄河口 在国家公园到来之前.中国国家地理 2022年08期
[8]薄顺奇,长江口湿地 大都市旁一隅滩涂 变化中的鸟类庇护所.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10期.
[9]宋馥李,长江给江苏再造800公里“海岸线”.中国国家地理 2022年01期.
[10]司徒尚纪,珠三角 与众不同的土地.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10期.
[11]沙爽 陈锋,盐地碱蓬,它为半个中国铺上了“红地毯”.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11期.
[12]许君达,辽东湾 面朝大海, 却是“湖湾”.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01期.
[13]郭睿,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中国国家地理 2022年11期.
[14]紫萸,盘锦割苇人 最后的芦苇“刀客”.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08期.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更多精彩视频在这里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广平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