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赋能?长宁区厘清其中关键:通过为低空经济企业提供刚需的通航服务,“近水楼台”吸引更多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企业集聚。
譬如适航审定,即所谓给“飞行器上牌照”,是指中国民航局代表公众对民用航空产品安全性进行审查,并以行政许可方式对航空产品进行适航审定管理。上月末,中国民航局颁发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即为适航审定的一种。
欲要“上天”,必先“上牌”——市面上,任何一家研究装备制造的企业都想上天,因为这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写字楼能够引入的低空飞行器装备制造企业也以研发端和销售端为主,“我们希望把‘上牌’服务做成炙手可热的资源优势,未来以便利的‘上牌’吸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销售端进入长宁,从而形成经济增量”。
做适航审定,长宁区的底气源自传统航空发展多年形成的固有优势,也因此更加敏锐地察觉关键点。一面,低空飞行器技术快速迭代与传统适航审定行政流程效率存在代际落差。另一面,旺盛的适航审定需求与审定能力建设进度并非完全平衡。眼下,长宁区正探索市场化适航审定。上述负责人解释:“长宁区正通过市场化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审图公司’式第三方适航审定机构,通过专业机构开展前置技术审核,主要负责前期所有的专业审核,为民航局行政审批提供标准化评估依据。”
该问题也被不少业内专家提及。目前,想要“上牌”的企业首先要在内部设立适航审定部,专门配备一名具备委任条件的“审定人”。该职工需持有中国民航局颁发的“从业证”。但现实是,持证人才缺口大、薪酬高,小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难以承受成本。
“长宁区对市场化的局部探索,是为推动适航审定能快速高效地适应低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紧盯’民航局指挥棒的动向,随时调整。另一方面也在抓紧创新,形成更具讨论度的可行性方案。”他透露,目前正着手成立相关研究中心,与落户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航天九院共同探讨可行性。
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适航审定属于通航服务范畴,位居产业链中游。深入剖析赋能之意,区域正亮出“数字长宁”的家底,在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更多环节、领域找到用武之地。
地面通信系统是低空飞行活动完成信息交互的支撑系统,属于低空基建,位于产业链上游。中国电信将在临空经济园区建成低空智联网体系,小范围打造低空飞行示范区。东虹办常务副主任认为,低空智联网是为解决低空空域管理、航线划设分类、飞行器运行监管等问题,这些需要数字经济企业为之赋能。长宁区为此专门开了一场闭门会,几乎集聚了全市能够建设低空智联网的平台企业以及航天科研机构,共同探讨低空智联网构建的技术路径和商业路径。
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孙胤说,长宁区汇集上海大部分与低空经济领域相关的学会、协会以及全国唯一的专业航空仲裁机构,正在着手搭建“高参”智库,为行业发展把脉定向、为标准建设投石问路。
躬身入局,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首先成了研究低空经济的“行家”,这给了经营主体底气。
“招商‘留白’是与长宁区多次沟通后下定的决心,希望合力做实优质低空经济企业集聚的生态。”东虹桥中心的投资建设方之一、招商蛇口招商商管华东事业部专业总监说。
去年,《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布,“打造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是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领到的两项任务之一,这为东虹桥建设产业园提供了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至今,他们对招商有了更长远的考量——用好政策支持、打造产业园,对项目招商的要求不只有引进制造型企业或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还要联动飞行服务中心、引入低空经济法务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配套服务机构。
这,需要的不只是顶住招商压力的勇气,更需要对低空经济发展的远见。见微知著,作为赋能者的长宁区,这份远见终将被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