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晋城中小学生!每天不少于2小时!

JC万事通  · 体育 教育  · 昨天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晋城市为加强中小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所发布的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于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面实施。主要内容包含大力开展大课间活动、增加体育课、加大“一校一品”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多渠道补充体育教师、提升学校体育设施水平、加强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保障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晋城市发布实施方案,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关键观点2: 增加大课间活动时间和内容。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将安排不少于一小时的大课间活动,并丰富活动内容,开展简便易行的体育游戏。

关键观点3: 加强体育课的建设和内容。

小学和初中每天应确保一节体育课,增加体能课和特色体育活动课,推进特色体育课“走班选项教学”试点。

关键观点4: 开展“一校一品”项目建设。

晋城市将开展“一校一品”项目建设,确保每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并大力发展足篮排“三大球”项目校建设。

关键观点5: 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

通过多渠道补充体育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


正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

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

提出的“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

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

近日

《晋城市加强中小学生

综合体育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方案》明确要求

确保中小学生

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于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面实施

详细内容一起来看

↓↓↓


大力开展大课间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 保障每天1小时大课间活动时间。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上午、下午应各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阳光大课间。


 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各校因地制宜开展简便易行的体育游戏活动。


● 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

增加体能课和特色体育活动课


● 课时方面有所增加,小学和初中确保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


● 课的内容更加全面,增加体能课和特色体育活动课。


● 课的形式有所变化,积极推进特色体育活动课“走班选项教学”试点。


● 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不得以非全体学生参加的课后延时服务、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特色项目课等替代体育课(特色体育课)。


加大“一校一品”项目建设

确保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 开展“一校一品”项目建设,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大力发展足篮排“三大球”项目校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支持高中阶段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市直高中、各县一中要招收体育类特长生。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搭建三级赛事体系


● 明确体育竞赛次数,搭建三级赛事体系。各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各县(市、区)每年举办不少于2项单项体育赛事和1次综合性运动会;市教育局联合体育部门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各项体育赛事。


● 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


多渠道补充体育教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打造专兼职“体育授课教师”队伍。编制不足的学校可通过返聘优秀退休体育教师、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 持续开展体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市县两级每年组织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定期举办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


●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将体育教师组织大课间、带队训练、指导比赛、体质健康监测等工作计入工作量。


提升学校体育设施水平

拓宽活动空间


● 各地各校将所需建设、改造、配备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条件达标。


● 充分利用校内“金边银角”等空间资源,建设“微操场”“微球场”,增加体育运动空间供给。


● 错时高效提高场地利用率。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 加大急救设施配置力度,普及应急救护培训。


● 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调控运动强度。


健全工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


● 各学校要建立校领导、班主任、体育老师、教职员工共同管理推动的工作机制,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严格落实责任

加强督导检查


 将学校体育工作政策落实、课程开设、条件保障、师资配备、学生体质、近视防控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 每学期至少组织责任督学到校督查1次。


● 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和优良率连续三年下降及学生近视率不降反升的学校实施重点监测和督导。


●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公开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加强宣传引导

形成家校社合力


● 引导学生从“要我动”转变为“我要动”,鼓励学生勇于超越自我,激发参加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的热情,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凝聚起关心、关注和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来源晋城教育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