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期待过年吗?
我发现,近些年每逢过年,网上都会流行起如何怼亲戚的段子。
因为不少人会觉得,过年最烦就是面对那些没有边界感、喜欢指指点点的亲戚了。
互怼段子虽然看起来过瘾,可当真正面对彼此时,多数人还是说不出口的。
可强忍着不说嘛,又觉得心里憋屈不甘心。
其实,当面对不喜欢的亲友时,关键并不在于怼或不怼。
而在于我们能否透过这些情景,更深地去看见别人、看见自己。
关系中,除了反抗和压抑,还有第三条相处之道。
令人厌烦的话题
来访者小紫在去年过年时,遇到了一件让她感触很深的小事。
她和老公新婚不久,两人春节回家见亲戚时,便被大伙催着生娃。
小紫和老公的计划是,头两年把重心放在事业上,待稳定一些后再要孩子。
然而,这话一说出口,就立马被七大姑八大姨们反对——
“今年就生,越早越好!”
“生娃哪会耽误?有了娃才有工作动力!”
“隔壁小李生得早,老人还有空帮忙带。”
小紫试着去说明自己计划的合理性,可亲戚们完全听不进去,继续催她。
尴尬之际,老公过来打圆场。
小紫找机会溜走,坐去靠近小孩的位置。
旁边一个7岁左右的男孩拿着平板电脑,让小紫帮他点开动画片。
小紫记不清这孩子是哪家亲戚的,就问他叫什么、上学了没,得知他刚上一年级。
见男孩不太爱说话,小紫下意识多说了几句——
“你寒假作业是什么呀?写完了没?”
“要多花心思在学习上,少看动画片哦......”
看到已经点开动画片,男孩立马拿走平板,一句话没说就撇嘴转身走开。
男孩脸上拿不耐烦的表情,让小紫立马反应过来——
自己刚刚说的话,不就和七大姑八大姨们一样吗?
过去,她一直很烦过年,觉得亲戚们总对她指指点点,小时候比学习,长大后催婚,催买房买车,如今就催生娃。
小紫觉得这些话语充满了冒犯,甚至是怀有恶意。
而现在,难道她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吗?
比起恶意,更多是差异
在咨询中,小紫向我说出了她的困扰。
我问她:“那你在问小男孩时,是想要故意让他难堪吗?”
小紫思索了一会,表示:“我只想和他聊聊天,但毕竟不是同时代的人也想不到共同话题,下意识就问学业了。”
说罢她恍然大悟——那些她觉得烦人的亲戚们,说不定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七大姑八大姨们和自己也是不同时代的人,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接受的教育、选择的生活方式都差异巨大,交集甚少。
而过年在一起大家又必须要聊天,那么,就考试升学、结婚带娃、工作收入、买车买房就成了仅剩的话题。
在老一辈的眼中,所谓的爱和关心,就是把自己认为好的那一套东西塞给晚辈。
晚辈当然觉得郁闷,便争辩自己想选喜欢的生活方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辩证思考的能力。
在不少人眼中,正确的生活方式有且仅有一种,无论你再如何讲事实、列证据,他们都无法理解。
记得有一年春节回家,我爸很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这代人)已经跟不上了。”
虽然这件事所有人都知道,但当真正从他口中说出时,依然让我非常感触。
在他前面四五十年的人生里都没有互联网,在小县城里,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人生的理解即使经历半世纪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生活理念,也远远超出上一辈人的理解。
我自己做新媒体的工作,经常也会感觉跟不上时代变化,就更别说他们了。
如今的时代里,即使是同龄人之间,观念、生活方式都可能有巨大差异;
隔了几个时代的亲戚之间,表现就更明显了。
其实,不少人过年都会遇到和小紫相似的状况,遇到和自己观念极其冲突的人,发生让自己难以适从的对话。
如果我们把对方的话语视作恶意的冒犯,难免让自己堵心;
而实际上,那些话语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认知条件下的习惯反应。
当我们能看到并理解背后的「差异」,心态便能更从容了。
在心理学看来,人的成长就是学会接受自身的复杂性,也学会面对复杂的关系。
当你越能与「复杂性」共处,内心才会变得更强韧。
人是复杂的
又好又坏才是常态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确实表现得很「坏」,和时代背景无关,他们的言行就是让人不适。
好友小甘过去一直很讨厌舅舅。
因为舅舅为人爱臭美炫耀,每次过年饭桌上总是不停地吹嘘自己又赚了钱,对别人讲话又充满了说教——
“你干这工作没前途。”
“读那么多书没用的,浪费时间!”
“能赚钱才是本事!”
小甘很厌恶这种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但毕竟都是亲戚,他每次唯有把不满压在心底。
去年,小甘被公司裁员了,后来又大病了一次,房贷一时半会还不上。
他找了朋友借钱,可能借来的并不多,手头依然紧巴。
最后无奈之下向舅舅求助,他当场又给小甘讲了一大堆大道理,说完就转了一笔钱,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件事让小甘心情很复杂,没想到这时最能帮助自己的,居然是一直厌恶的舅舅。
但他也依然对舅舅喜欢不起来,他慢慢意识到一点——
许多亲戚其实都是普通人,他们既有真心为亲人好的时刻,又有一些死活都改不了的臭毛病。
这件事让小甘想起自己的伯母。
伯母在大人口中是个憎人富贵嫌人贫的势利眼,爸妈背后都很讨厌她。
可小甘却并不厌恶伯母,因为她对孩子很好,每次去做客都会送他零食,还会问他喜欢看什么电视台。
以前他搞不清楚伯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如今他逐渐明白了一个真相:
又好又坏,才是大多数人真实的样子。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就要认同他们那些让人不悦的言行吗?
其实,讨论这些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去理解他们的言行,但不代表支持或认同。
我们依然可以不认同,并采取自己的应对方式。
允许自己也是复杂的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些复杂的亲戚和状况呢?
除了反抗和逃避,我们还可以选择有觉知地容纳。
在开头小紫的故事中,当她被亲戚催婚时,老公打圆场只说了一句话——
“生生生!咱们今年就生,还要生一打!”
听到这答案,七大姑八大姨们连连叫好,再简单敷衍了几句,话题就过去了。
过去,小紫一直瞧不上这样的回答,觉得不真实,并且像是自己退让了,感到憋屈。
而老公则这样引导她——
“如果对方可以理解,当然可以真诚沟通,若不理解,而过年见面时间就这么短,难道指望改变亲戚们几十年来的观念吗?”
“我们嘴上答应,实际上还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具体的情况他们可管不着。”
是的,面对复杂的情况,阳奉阴违也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
或许有读者会问:心理学一直强调做真实自己,这是鼓励大家虚伪吗?
其实,真实的关键并不在于时时刻刻对外表现得真实,而在于我们能否觉知自己真实的感受,守住内心。
具体是怎样的呢?
我过去曾学习过一个有趣的心理练习,名叫「山的冥想」。
找一个安静的空间坐下来,闭上眼,深呼吸,想象自己是一座山,稳稳地立在大地之上。
别人的话语和观点,则像是风雨雷鸣;
初看到它们时,我们会下意识进入戒备状态,害怕被它们伤害,本能想要反抗或逃离。
但在这时,要提醒自己:我是一座山,它们伤害不了我。
面对风雨雷鸣,无需去对抗它,无需赶走它,自己也无需逃跑,只需去观察。
观察它们如何出现,如何经过,穿越你的身体,然后再如何离开。
风雨过后,山还是山,依然耸立在那里。
像小紫的老公对家庭安排有自己的计划,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
这样一份对真实自我的觉知,就如同山一样稳稳地耸立着,不必惧怕外界的影响。
只要内心能稳住,那么在言语上是要反驳对方、顺从对方,或是打嘴炮糊弄,这些方式其实全部都可以。
复旦的梁永安老师在讲述如何面对与长辈的观念冲突时,也提到类似的观点:
要培养一种把长辈的话当「耳旁风」的能力。
由于双方差异太大,他们无法改变,也无法被说服;
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去听,听完之后,自己该干嘛干嘛,不必把那些不合时宜的意见当一回事。
写在最后
真实的人,往往是复杂的,真实的生活,也是常常充满着矛盾的。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些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亦是常态。
不必过于焦虑急躁,放松节奏,贴近内心,用心把自己眼前的生活经营好才是排在首位的。
最后,祝愿你在新的一年里更有力量去应对生活的挑战,更有勇气去追寻想要的生活。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学会面对复杂的关系,让内心变得更强韧。
专业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更好地成为自己。
点击这里👉只需花1分钟时间,帮你智能匹配咨询师,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添加咨询客服帮你匹配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领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