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上厕所(我没搭理)
妈妈~妈妈~妈妈~
那你去啊(有点不耐烦了)
可是我怕黑……
我和小D都在各自书桌看书,家里只开了台灯和大路灯,一眨眼到了傍晚,厕所的确有点暗,但也不至于这样吧。心里虽然这么想着,我还是陪着她去了厕所,先把灯打开了。晚上睡觉前,已经钻进被窝的小D,又探出了脑袋:妈妈,我睡不着,我害怕。
这个孩子今天是怎么了,怎么事情那么多呢?我的心里话又本能地冒出来了。不过下一秒,我就自我调整了,索性挤上她的床,摸着她的头发问,你怎么啦?
她在夜灯下,眨着眼睛和我说,妈妈,你知道“grand high witch”吗?她好可怕的啊,她笑起来是这样的,她嘴巴有两道疤。夜幕里,小D边说边比划,绘声绘色,时不时把自己又吓到了,闷住头,过好久才又探出来。
我胆子其实也不大,那天小D爸爸出差,家里就我们母女俩,到后来听她说的,我都有点后背发凉了😂。
听她讲完,我这才知道她种种矫情的原因了,这孩子原来自己看了“恐怖片”。这里也稍微科普一下,《女巫》是一本儿童小说,小D是看了小说后自己好奇,去看了一些同名电影片段。

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都挺熟悉吧,不少孩子会主动或者无意识地接触到“恐怖”视频,然后就出现特别害怕担心的情况。咱们首先要澄清一下“恐怖”这个概念本身,在心理学中,恐怖通常被视为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当个体面对潜在的威胁或危险时产生。这种威胁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恐怖不仅是一种即时的情绪反应,还涉及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类似威胁的持续担忧。
当然,不同年龄和心智成熟度的人,对于什么才是“威胁”和“危险”的感知完全不同,所以上面说的小D看“恐怖”视频,跟我们成人影视产业定义的“恐怖片”肯定不是一回事。那咱们就先说极端例子,如果孩子接触到的是成人级别非常极端的恐怖内容,心理冲击特别大的,那么第一时间要去找心理咨询进行缓解。今天分享的是,孩子接触的内容是在可承受范围的,但仍然受到一定的心理影响怎么办?
那晚,我就坐在小D床上,摸着她的头发和她聊天,听她说。嗯,后来呢?哇,这么吓人的样子吗?再然后呢?
孩子处于“害怕”状态下,最好的治愈就是共情,所谓“共情”,就是我理解你的状态,而不是假装聆听,实际上是为了快速解决问题。
这时候去追问“你到底为什么害怕”,本质上是进一步削弱孩子的力量感,会让他觉得,他很弱,因为这似乎不值得害怕。

听小D绘声绘色和我说了各种“可怕”片段后,我就告诉她,真的好可怕啊~我时不时还会抓住她的手,沉浸到她的剧本里。
我知道不少朋友看到这里要急了,都晚上睡觉了,你这么耐心听她讲故事,你还配合,她可不就越讲越来劲了嘛?
但学习育儿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活在当下”,我专注回应孩子的这个当下,而不去提前脑补“未来”。
讲真,我们都当了这么多年的妈妈了,此刻你去强制打压,这件事不要聊了,给我去睡觉,大概率就是两个结果,要么孩子在床上碾转反侧,最终你又火冒三丈;要么她虽然睡了,半夜噩梦惊醒或者接下来每天到了这个时刻就很难熬。
情绪如果没有出口,它永远在那里,并不会随着我们“吼”几句,就凭空消失的。

面对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抱持,想象我们是个巨大的碗,任由孩子倾倒,我们不会满,孩子可以安心地不断地述说。
而且这也是让“受惊了的”孩子回血的方式,她在说,我们在听,而且我听的过程中也害怕,这个本身就很有力量,会让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
那晚我就听小D“哇啦哇啦”说了快一小时,确保她把所有她觉得“可怕”的细节都说出来了。
过程中她反复在问,妈妈,是不是很可怕?我也反复告诉她,真的,非常非常可怕呢。
直到她全部说完了,我就给了她一个提议,这个故事实在太可怕了,接下来给你一个挑战,你是作者,你可以重新改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做呢?
一开始,小D沉浸其中并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提议,有个“女巫勿近”的喷雾,但凡害怕女巫而睡不着觉的孩子,都可以喷一下,然后女巫就被拦在外面了。
受到我的启发,小D把故事延续下去了,这个女巫后来变好了,因为有爱有朋友,她可怕的面容也好了。同样的,当小D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也追问细节,确保越真实越好。
讲啊讲啊,讲到结尾,小D自己把自己讲明白了,抓着被子一角的手放松了,脑袋敢全部露出来了,然后和我说,妈妈,我不怕了!

这其实是疏导害怕情绪,包括其他负面情绪特别有用的方法,就是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人的大脑最喜欢的就是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恐怖故事”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但人的大脑也有神奇的重塑能力,新的故事可以迭代旧的故事,那么新的影响就会覆盖旧的影响。
如果你家孩子还小,无法这么清晰地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替孩子讲。但一定记得,要符合之前的故事场景/逻辑,而且要尽量细节生动。
不要以为这样故事就结束了,小D之后的一两周还是会有反复的。而我做的就是,接住她的“矫情”,能帮的帮一把,比如陪着去厕所把灯打开,睡不着的时候继续聊天讲故事。
那天把小D的故事和团队小伙伴分享,结果大家纷纷表示,孩子们都一样。而且好几个妈妈都头疼同一件事,孩子又怕又爱看。😮💨我家娃自己喜欢找恐怖类型的东西去看,看完又怕。和他说那就别看,他还想看!
我家娃专门爱看僵尸动画片,怕到不敢一个人待着。我在洗澡想让他在大厅玩,他说我搬个椅子坐里面可以吗?我背对着你😂
面对孩子看完害怕后的情况,引导的方法前面已经提过了。但是小伙伴们都无法理解的一点就是,既然害怕那就别看了,为啥还总主动去看?我们该不该阻止?
恐怖片/悬疑书籍这些吸引人的本质是“安全的失控”,就是在安全的环境下寻找失控的感觉,既能满足冒险的心情,又能足够安全不引起真正的伤害。
从生理角度来看,紧张会带来肾上腺素的分泌,而当危险解除(看完故事后)又会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的心情,前面的紧张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愉悦的感受,这就形成了“恐惧-释放”的快感循环。这个快感循环属于人类生理上的本能追求,所以就有人很喜欢各种极限运动,当然也有成人就是很喜欢看恐怖片,本质也是这个原理。理解了这是一种本能吸引后,我们就要知道这件事是不能简单粗暴去遏制的,欲望不能被满足反而被抑制,一定会有其他出口表现的。
咱们能做的就是把控源头内容,确保孩子接触的都是适龄的。同时要注意,不要污名化“恐惧”,类似“都怕成这样的就别看了”,这样的措辞尽量避免。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讲,在安全的环境下适当体验“恐惧”,反而对一个孩子的心理韧性发展有利的。就像办家家一样,孩子做了一次心理演练:
他们会自我代入,我就是那个主角,我最终打败了怪兽,会让他们有一种我是“勇敢者”,我能解决问题的心理力量,其实这也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养份。
当然,并不是说,胆子小的或者本来不看这些的,咱们就刻意让孩子去看去“训练”。这也没必要,今天写这篇更关键的是让我们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会自己遇到,遇到后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态度应对。在确保接触的内容是适龄的情况下,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做好准备,接住孩子的“害怕”的心态。允许孩子的恐惧,陪伴孩子度过恐惧,鼓励孩子表达出来,教会孩子改写故事,从而帮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明白:
故事是假的,但每一次你从故事里走出来的勇气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