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姜忠义教授团队:反应途径工程将NRR与HER反应“化敌为友”实现高效光催化合成氨

研之成理  · 科研  · 1 月前
▲共同第一作者:赵展烽、年瑶
共同通讯作者:姜忠义、杨冬、韩优
通讯单位:天津大学
论文DOI:10.1021/acscatal.4c02430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链接)


  


全文速览
竞争反应在多种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本研究提出的反应路径工程策略可将竞争反应转化为协同反应,并以光催化氮还原反应(NRR)与析氢反应(HER)为例进行演示。本研究将HER中产生的自由态H2转变为吸附态*H,再将其作为更容易利用的反应物供给至NRR,从而协同提升固氮反应的选择性和氨产率,实现NRR与HER的“化敌为友”。


  


背景介绍
固氮是支撑全球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且在氢能储存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自然固氮酶与哈伯-博施法分别代表了生物与人工固氮的高效途径。光催化合成氨技术融合了两者的优势,利用太阳能将N2与H2O转化为NH3,是实现碳中和的可行路径。

在光催化合成氨过程中,NH3的生成依赖于N2与吸附态H(*H)的氮还原反应(NRR),其中*H的供应至关重要。然而,*H转移到活性位点后,析氢反应(HER)总是优先将*H转化为游离态H2,但H2很难被NRR利用,严重影响NRR的选择性与氨产率。对NRR而言,*H具有比H+和H2更高的反应活性,因此一种常见策略是加速*H的形成以提高NRR的性能。然而,由于HER所需的氢化势能远低于NRR,因而*H更优先被HER消耗,导致NRR的选择性降低。由于NRR和HER是平行反应,且HER比NRR更容易受*H浓度的影响,因此另一种策略是减缓*H的生成速率以提高NRR的选择性,但同时会降低NRR的氨产率。反应选择性和氨产率之间的trade-off效应严重限制了NRR的总体性能。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中,例如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氧还原反应等。

自然固氮酶通过精细调控代谢途径,特别是利用CpII氢化酶回收HER产物H2,为固氮过程提供所需氢源,从而启发了我们提出如下创新思路:聚焦于氢的生成、转移与利用的全寿命周期,提出“氢状态切换”策略,旨在将NRR与HER由平行的竞争反应转化为协同的连续反应,提高NRR选择性和氨产率。


  


研究出发点
构建了一种核壳结构光催化剂,以NH2-MIL125(NM)为核,负载金属纳米颗粒于聚多巴胺(PDA)壳层作为“氢状态切换”催化剂。该反应系统中,NM核内产生的H2经PDA壳上的Ni纳米颗粒实现“氢状态切换”,转化为NRR所需的吸附态*H,随后通过NiO纳米颗粒传递至NM核参与NRR。此策略不仅有效隔离了HER与NRR,还促进了氢的高效转化与利用,实现了HER与NRR从竞争反应到协同反应的转变。

图1(a)NM反应途径示意图;(b)NM@PDA-Ni反应途径工程示意图;(c)NM@PDA-Ni中由游离态H2转变为*H的氢状态切换示意图。缩写:*H,吸附氢。


  


图文解析
A.氢状态切换
首先研究了纳米颗粒种类对“氢状态切换”效率的影响。本研究测试了Ni、Pd、Ru和Pt四种金属纳米颗粒,NM@PDA-M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如图2a所示。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可以观察到,Ni纳米颗粒通过PDA成功地锚定在NM@4PDA-0.75Ni上。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同样可以进行佐证。

随后研究了NM@PDA-M中金属纳米颗粒含量对“氢状态切换”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检测不同光催化剂中金属NPs的重量百分比。从图2b可以看到,随着Ni NPs含量的增加,NM@PDA-Ni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呈火山型趋势。其中,NM样品的光催化活性为79 μmol g-1 h-1。这是因为在该催化剂中,氢主要以H2的形式存在,使其析氢速率为232 μmol g-1 h-1(图2c)。包覆PDA后,NM@4PDA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略高于NM,这可能是因为溶剂热处理暴露了MOF核中更多的不饱和配位金属位点。有趣的是,在NM@4PDA上负载Ni纳米颗粒后,NM@PDA-Ni的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当Ni NPs含量达到0.75 wt.%时,NM@4PDA-0.75Ni的光催化活性达到817 μmol g-1 h-1。同时,NM@4PDA-0.75Ni的析氢速率也降至1.6 μmol g-1 h-1,表明我们的“氢状态切换”策略可将固氮反应的选择性提高至99.8%。

图2(a)NM@4PDA-0.75Ni、NM@4PDA-0.75Pd、NM@4PDA-0.75Ru和NM@4PDA-0.75Pt的氨产率;(b)不同Ni负载量的NM@4PDA-Ni样品的氨产率;(c)NM和NM@4PDA-0.75Ni的析氢速率;(d)气固相光催化实验装置示意图;(e)同位素拉曼光谱实验装置示意图;(f)NM@4PDA-0.75Ni在D2/N2气氛和纯N2气氛下光照后的拉曼光谱。

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对照实验来确认“氢状态切换”反应的发生。首先,我们使用H2/N2(H2:N2=3:1)代替H2O作为反应物。将NM@4PDA-0.75Ni样品分散在气固反应器中(图2d),以H2/N2为进料气,并排除H2O。通过检测洗气瓶中的氨含量,测得气固反应器中的氨产率为107.4 μmol g-1 h-1,而在NM样品中未检测到氨。为排除NM骨架和PDA中氢原子的干扰,我们使用氘气(D2)/N2(D2:N2=3:1)作为气固相光催化实验的进料气,进行了更严格的同位素实验(图2e)。用真空泵将反应器中的空气完全抽出,然后将D2/N2混合气通入反应器。光照3小时后,迅速使用拉曼光谱检测固体光催化剂粉末,成功检测出N-D键的特征峰(图2f)。而在没有D2/N2气氛的情况下则未出现明显的峰。由此可知,在气固反应器中,产生氨的唯一可能性是将H2转换为*H,然后与N2反应。

B.氢转移
利用XPS光谱分析了NM和NM@4PDA-0.75Ni的表面元素组成。其中,Ni的特征峰出现在871.1、868.2、860.2和852.0 eV处,NiO的特征峰出现在881.8、873.2、863.4和855.4 eV处。由于PDA可以保护NiO免受H2/Ar气体的还原,使得纳米颗粒埋入PDA的部分为NiO形式,而纳米颗粒暴露的部分为Ni形式。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进行了XPS表面蚀刻实验,该实验可以蚀刻光催化剂表面2-3 nm。Ni的相对含量明显低于NiO,表明PDA涂层内的NPs为NiO形式。众所周知,诸如NiO的还原性金属氧化物可通过氢溢流传递*H。因此,氢气在Ni上解离生成*H,然后在NiO的协助下转移到NM核上。

图3(a)不同PDA用量的NM@PDA-0.75Ni样品的氨产率;(b)NM@4PDA-0.75Ni、NM@4PDA-0.75Ni-200/4、NM@4PDA-0.75Ni-250/2和NM@4PDA-0.75Ni-250/4的氨产率。NM@PDA-Ni催化剂在(c)Ti、(d)Ni平行位点和(e)Ni垂直位点上N2的吸附构型和EDD(等值面:0.00056 e/Bohr3)。黄色和蓝色区域分别表示电子密度的增加和减少。N2在(f)NM@PDA-Ni-NiO和(g)NM上加氢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ΔG)图。

为深入探究负载Ni后氮气加氢的催化机制,我们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需要说明的是,在DFT计算部分,NM@4PDA-0.75Ni被命名为NM@PDA-Ni-NiO,以便更方便地描述计算模型。通过计算NM@PDA-Ni-NiO体系中NM的吉布斯自由能,可以发现NM上存在N2和氢的吸附竞争,而引入Ni-NiO纳米颗粒后吉布斯自由能降低,表明Ni-NiO纳米颗粒可以有效降低这种竞争。由于N2和从H2转换而来的*H吸附在不同的位点上,因此N2的加氢需要氢物种通过Ni-NiO纳米颗粒从Ni位点转移到吸附在NM上的N2(图3f)。由于*H在NM上的吸附能比在Ni-NiO纳米颗粒上更负,因此Ni上的*H倾向于转移到NM上,使得可用*H的浓度急剧增加。此外,还在NM催化剂上计算了*H转移到N2形成NNH的过程,其中N2和*H都吸附在Ti位点上(图3g)。在NM催化剂上,过渡态(TS)与反应物(N2和*H的共吸附)之间的活化能垒(ΔG)为0.464 eV,而在298K的反应温度下,NM@PDA-Ni-NiO上N2的加氢过程中不存在能垒。即使使用原始的电子能量数据(0K),NM@PDA-Ni-NiO上的ΔG也仅为0.084 eV。这表明Ni-NiO纳米颗粒的存在促进了N2的还原。

C.氨合成(氢利用)
为验证NH3是由N2产生的,我们进行了15N2同位素标记实验。如图4a所示,核磁共振光谱中出现了15NH4+的峰,表明NH3确实来源于N2。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对照实验。当在氩气气氛下、黑暗中或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进行光催化过程时,只能检测到微量的NH3。我们还通过循环实验和长期实验评估了光催化剂的稳定性。在照射12小时后,NM@4PDA-0.75Ni的光催化活性保持稳定,且在经过5次循环后,光催化活性仅降低约5%。

为进一步阐明光催化氨合成的机制,对NM@4PDA-0.75Ni进行了时间依赖的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可以观察到,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大多数峰信号都有所增强(图4a)。位于2824和1527 cm⁻¹的NH₄⁺和NH₃的吸收峰证实了N₂被转化为氨。3414 cm⁻¹处的峰归因于吸附的H₂O产生的v(O-H)。3554、1449、1362和1244 cm⁻¹处的峰分别对应于v(N-H)、H-N-H、-NH-NH-和τ(N-N)。这些中间体的峰表明固氮过程遵循对称交替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NM@4PDA-0.75Ni中,没有出现位于1050和1122 cm⁻¹的峰(图4b),而这两个峰在NM样品中出现(图4c)。上述两个峰分别对应于-N=NH和H₂N-NH₂,并且这两种中间体对于对称交替途径至关重要。由于原位FTIR记录了中间体的累积,这两个峰在NM@4PDA-0.75Ni中缺失,表明在NM@4PDA-0.75Ni中N₂的活化和加氢过程迅速发生。

图4(a)NM@4PDA-0.75Ni的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b)NM@4PDA-0.75Ni和(c)NM在低波数下的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局部视图;(d)NM@PDA-Ni上光催化合成氨循环路径示意图。

我们将可能的催化循环路径绘于图4d,其中NM核的Ti活性位点负责氢的生成和利用,而Ni和NiO则分别促进“氢状态切换”和氢转移。N₂在两个不饱和Ti活性位点之间桥式吸附。当N₂吸附在光催化剂表面时,加氢过程采用对称交替途径迅速发生。加氢过程中的氢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H2O,二是来自将H₂转换为*H的“氢状态切换”反应。“氢状态切换”反应通过将析氢反应中的H₂转换为*H作为NRR的原料,从而连接了NRR和HER。通过重构氢生成-切换-转移-利用的生命周期,协调了NRR和HER之间的竞争,从而显著提升了光催化性能。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中,我们基于反应途径工程策略,引入一种“氢状态切换”反应来协调NRR和HER之间的竞争。NM核中来自HER的H₂被PDA壳层上暴露的Ni纳米颗粒切换为*H,然后通过PDA壳层中埋藏的NiO转移,并作为NRR的反应物传回NM核。我们发现,由于“氢状态切换”提供了具有较低能垒的可持续氢源,NM核中Ti活性位点的有效氢供给显著增加。我们研究了四种金属类型,发现Ni表现出最高的“氢状态切换”能力。“氢状态切换”反应的结果也受到金属纳米颗粒含量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即Ni纳米颗粒负载量为0.75 wt.%和多巴胺用量为50 mg L⁻¹时,NM@4PDA-0.75Ni在氮还原反应中的氨产率和选择性分别为817 μmol g⁻¹ h⁻¹和99.8%。本研究提出的反应途径工程策略对于协调复杂反应,特别是将竞争反应转化为协同反应,“化敌为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课题组介绍
研究团队
天津大学膜和膜过程团队
网站:http://jiang-lab.com/
公众号:膜和膜过程团队

通讯作者

姜忠义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导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双首席)Advanced Membranes、Materials Horizons、Research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期刊编委。

长期致力于仿生与生物启发膜和膜过程、酶催化、光催化等研究。在Nat. Sustain.、Nat. Commun.、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Soc. Rev.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在J. Membr. Sci.发表论文数暂居国际第二位;引用4万余次;H因子:108。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和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工程)榜单,并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化学工程)榜单。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委托项目40余项。

通讯邮箱:zhyjiang@tju.edu.cn
1. 仪器表征基础知识汇总
2. SCI论文写作专题汇总
3. Origin/3D绘图等科学可视化汇总
4. 理论化学基础知识汇总
5. 催化板块汇总
6. 电化学-电池相关内容汇总贴
7. 研之成理名师志汇总
更多科研作图、软件使用、表征分析、SCI 写作、名师介绍等干货知识请进入后台自主查询。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