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明特辑 | 大幕未落 思念长存 ——追思诸位舞台美术先辈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美术  · 5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对多位已故舞台美术先辈的纪念文章,介绍了他们在舞台美术领域的贡献和生平事迹。文章提到了多位先辈如蔡体良、赵纯福等,介绍了他们在戏剧理论和舞台美术研究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们对家乡和文化的深情眷恋。同时,文章也强调了这些先辈在行业交流和传承方面所做的贡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多位舞台美术先辈的纪念文章

本文介绍了已故的舞台美术先辈们,他们在舞台美术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和生平事迹。

关键观点2: 蔡体良的舞台美术研究和贡献

蔡体良先生是舞台美术领域的泰斗,深耕戏剧理论与舞台美术研究,构建了重要的学术框架,提出了独特的艺术理念,并有着深厚的家乡情怀。

关键观点3: 赵纯福对云南舞台美术的推动

赵纯福先生是云南舞台美术事业的领军者,致力于推动地方舞美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大舞美理念,构建了涵盖多领域的专业委员会体系,并倡导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关键观点4: 先辈们在行业交流和传承方面的贡献

先辈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还重视行业交流,为后辈搭建成长平台,将艺术薪火代代相传。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大/幕/未/落/ 思/念/永/存/

追思舞台美术先辈





 QINGMING 

甲辰龙年,舞美界再次痛失两位行业前辈。清明时节,细雨润泽万物,追思浸润心田。学会编辑部整理了已故前辈先贤的资料。在这个承载哀思与追忆的节日里,我们以文抒怀,将心中无尽的话语,化作字里行间的绵绵思念。


先生虽逝,其精神犹在舞台的灯光中流转。清明雨落,我们以文字为舟,载满敬意与思念——愿先生们的艺术理想如春草蔓生,在每一方朴素的舞台、每一颗赤诚的戏剧人心中,生生不息。






舞台美术评论家

蔡体良先生1942--2024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舞台美术评论家


浙江宁波鄞州人。1964年夏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同年秋入文化部直属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事戏剧和舞台美术研究。曾任剧院艺术室副主任、院刊《青艺》主编、剧院演出处处长等。1996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任研究员。


(点击图片,了解先生生平)


清明时节,追思如缕。我们相信,蔡体良先生的音容笑貌,在戏剧人的心中依然清晰。他不仅是舞台美术领域的泰斗,更是一位以赤子之心守护艺术本质、以无私情怀滋养后辈的引路人。


蔡体良先生一生深耕戏剧理论与舞台美术研究,其学术成就如繁星璀璨。他历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担任国家“文华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戏剧活动评委,以独到眼光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他笔耕不辍,撰写的《舞台美术散论》《梦染舞台》《中国当代舞台美术论稿》《撩开舞台的面纱》等部专著,构建起中国舞台美术理论体系的重要框架,成为后辈研习的经典。在艺术理念上,他始终坚守“艺术规律”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准则,曾犀利批判舞台“豪华版”制作风潮,指出盲目追求视觉堆砌会消解戏剧的思想深度,强调“朴素的真实”方能成就艺术永恒的生命力。这种清醒的学术立场,恰如他的人格底色——纯粹而坚定。


他对家乡宁波的深情与奉献,更显其人文情怀。作为“宁波驻京文化大使”,他数十年如一日为甬剧进京演出奔走呼号,从《爱情十字架》到《秀才的婚事》,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他倾力推介的身影。他更以赤子之心守护文化根脉:当四百余年的蔡氏宗祠面临拆迁时,他多方呼吁、亲任修缮顾问,终使这座承载乡愁的古建筑焕发新生,成为非遗传承的精神地标。他的衣橱里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旧衣,家中摆放着从宁波老宅拆下的窗板,这些细节无不诉说着一位游子对故土的眷恋。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晚辈眼中,他既是“灵魂导师”,亦是“温暖亲人”。他常邀赴京求学的年轻编剧到家中吃饭,赠书解惑;对业余戏剧爱好者亦倾囊相授,一句“坚持你的爱好”让无数人重燃创作热情。正如编剧王晓菁所言,他以“自己淋过雨也要为他人撑伞”的胸怀,将艺术薪火代代相传。即便在学术研讨会上,他仍心系行业未来,呼吁高校加强艺术理论教育、筹建舞台美术博物馆,为后辈铺就更广阔的探索之路。


谨以先生于1998年在《舞台美术家》上的刊发的《戏剧空间的创造历程——中国话剧舞台美术九十年》一文馈飨读者,该文系统梳理了从20世纪初中国话剧萌芽至90年代末的舞台美术发展脉络,揭示了技术与艺术交织的创作哲学。期待先生的学术遗产能继续照亮中国戏剧舞台美术的未来探索。


文章下载:

《蔡体良:戏剧空间的创造历程--中国话剧舞台美术九十年》





舞台美术家

赵纯福先生 1948-2024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服装化妆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点击图片,了解先生生平)


作为云南舞台美术事业的领军者,赵纯福先生毕生致力于推动地方舞美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其贡献不仅扎根于云南民族文化沃土,更在全国舞台美术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


赵纯福先生以卓越的领导力,引领云南舞台美术学会践行探索“大舞美”理念,通过跨界合作与专业细分,构建了涵盖服装化妆、舞台设计、灯光音响等多领域的专业委员会体系。2016年,他提出在云南省大剧院筹建中国首座舞台美术博物馆的愿景,力图以实体空间梳理舞美发展脉络,展示云南民族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成果。这一创举不仅彰显了他对行业历史的尊重,更体现了其前瞻性的文化战略眼光。在他的推动下,云南舞美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中屡获殊荣,如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上,云南64位舞美工作者及7位服装设计师的作品惊艳全场,将民族元素与时尚设计巧妙结合,成为展览亮点。


他始终倡导“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理念,在云南舞美实践中引入3D特效、LED屏等现代技术,使传统民族文化焕发新活力。其主导的少数民族服装展演与灯光秀项目,不仅为观众呈现视觉盛宴,更成为传播云南多元文化的窗口。赵纯福先生亦重视行业交流,多次促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与云南的深度合作,邀请专家讲座、开展调研活动,为本土人才搭建成长平台。


他毕生深耕舞美事业,以艺术为桥,链接近代科技与民族传统,为云南乃至中国舞台美术的繁荣倾注心血。清明追思,我们铭记他的开拓精神与文化担当,愿其艺术理想在后来者的传承中继续绽放光彩。




    薪火永传  慎终追远  



在这慎终追远的日子里,我们以行业后辈的赤诚之心,仰望历史长河中那些如星光般璀璨的身影。他们曾以脊梁撑起行业的雏形,用双手凿刻时代的印记,将毕生热忱淬炼成照亮前路的火种。那些深埋于图纸间的智慧、凝结在器物中的匠心、流淌于行业脉络里的热血,早已化作滋养我们成长的沃土。今朝追思,不仅为铭记来路,更愿以躬身践行的姿态,将先辈遗志熔铸于新时代的征途,让传承之焰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点击 ↓↓↓ 图片,了解先生生平)



冀晓秋(1931--2023.7)


何礼培(1945--2023.6)


邢大伦(1931--2023.5)


吕东明(1952--2023.5)


孙振东(1939--2022.12)


陈子南(1933--2022.11)


王韧(1932--2022.9)


石路(1931--2022.7)


段澐(1934--2022.5)


胡妙胜(1936--2021.12)


周本义(1931--2021.6)


李畅(1929--2021.5)


卢伟生(1932-2021.4)


寇彬(1939-2021.3)


黄殿祺 (1939--2020.8)


马驰(1929-2019.8)


金泰洪(1943--2019.1)


黄风(1926--2018.9)


罗志摩(1930-2017.6)


赵英勉 (1935--2017.2 )


毛金钢(1932-2017.2)


孙家铨(1932--2015.6)


梁红洲(1933--2014.10)


郭大有(1939-2004)


田文(1931-1995.12)


孙浩然(1910-1995)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张吉才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