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0岁被分手,我的天塌下来了”:这种限制性「生活」,分分钟毁掉你

壹心理  · 心理学  · 1 周前

正文

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道理一说起来都懂,可还是过不好每一天;

内心有无数的想法,最终落地的却寥寥无几;

内心渴望亲密,却又害怕靠得太近;

明明知道前面就是个坑,甚至吃过好几次亏,可还是不自觉地往里跳;


脑海里不断地有个声音在提醒着你:
你不行、你不可以、你不能、你不被允许、你不够好、你很糟糕......

真是这些声音,让我们不断掉入强迫重复的怪圈。

也限制了我们新的可能。

今天,我想写下这篇文章,分享几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教会你:

如何摆脱被自我限制的人生。

以迎接一个没有遗憾、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30岁失恋,
我的人生完了!”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活出真实的自我,过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但总是受到诸多限制。

比如,在处理问题时,只会下意识地使用习惯了的应对方法,而不会采取多变的手段;

只有一种固定僵化的模式,而无法采用灵活有弹性的模式;

在面临选择时,经常会产生冲突与精神内耗,无法获得自洽以及内在的和谐。

也正是这些限制阻碍了我们的成功,让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力越来越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倩,30岁。

因为失恋,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

她一直认为,如果30岁还没有完成结婚这件人生大事,自己这辈子就完了。

这段看似失败的恋爱经历,给自己的一生,判了“死刑”。

这其实就在一种“自我限定”。

自我限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当我们将自己限定在某个舒适的范围内时,犯错的几率会小很多,这会让我们感到十分安全。

而同时,过度的保护反过来又会限制我们的发展。

自我限定,包括了思维上的限定、情感体验上的限定、行为层面的限定以及自我功能抑制。

思维上的限定,指的是一种自动化的思维方式。

小倩被男友抛弃时,她会“自动”觉得自己的人生全完了,内心有个声音反复地提醒她:你是不好的,你是没有人爱的。

情感体验上的限定,指的是缺乏恰当表达情感的能力。

我们通常会使用四种方式来表达情感:症状、行动、语言以及艺术表达。

而躯体化的症状,是一种最为低级的表达方式。

比如癌症就与长期的情感压抑、攻击自己有关;

孩子也可能会通过发烧等症状,来表达自己想要被关注的需要。

而用行动表达情感,在不成熟的人身上比较常见。比如幼儿园小朋友,可能会用抓挠其他小朋友的方式来表达喜欢。

而人格成熟的人,更擅长用语言表达情感,这样的表达也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你的感受。

有艺术天赋的人,则可以用相对升华的方式,比如音乐、戏剧、电影、文学等,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痛苦情感,以此舒缓释放。

行为层面的限定,一般是指缺乏行动力,做事拖延,即便内在很想完成,却无法开始。

就像小倩很想从失恋的悲伤中走出来,她也知道这个时候多找朋友倾诉、去外面走走,或者找点兴趣爱好转移一下注意力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可她就是什么也不想动,这就是行为上的限定。

最后,自我功能抑制指的是一种丧失功能的状态,也就是明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做到,可就是有劲使不出。

那些在过去也许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无法翻越的山峰,并因此不断地自我否定。



童年如何被爱,

决定了成年后如何爱自己

人们为什么会自我限定呢?

很多时候,这需要追溯到我们从小是如何被对待的,被养育的。

小倩在咨询过程中,谈到自己的父母是极其冷漠的人。

父亲很无能,妈妈爱抱怨。

在她的记忆中,那个家要么是冷冰冰的,要么就是激烈的争吵,这让她总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让父母不高兴。

所以,从小她就是一个顺从听话的乖乖女,不敢向父母索要任何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张小小的圣诞卡片。

因为,就算哭闹,她也要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换来的只是父母的责备与打骂。

那时候,父亲下岗,这个家只能靠母亲微薄的收入来支撑。甚至小倩的学费都不得不延交,这也让她在同学面前经常抬不起头。

贫穷让她过早地体验到了人间冷暖,也在她的内心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早年养育上的匮乏,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匮乏,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我不重要、我不够好”的内在感受,让人极度自卑,导致讨好的性格特点,形成一种不配得感。

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或更好的人际关系。

当这种人格特质形成,在我们长大后,就会强迫性地阻碍自己去寻找和获得幸福。

另外,因为缺乏正向的反馈与认可,所以往往会越得不到就越渴望。

这几乎成了我们未来人际关系中的主旋律。

我们会在内心一遍一遍地重复,“只有被别人认可,自己才是有价值的”。

但随着每一次向外索求,得到的结果总是“拒绝”,这种挫败感会导致更强烈的自我怀疑。

最后,我们既没有在成长环境中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没有在内心建立起安全的基地。

更遑论与他人或者这个世界建立信任的关系了。

因此,每当处理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时,我们就会变得十分焦虑,这促使我们表现出超强的控制欲。

那是因为太害怕被抛弃了。

可越害怕,就越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

最终,将心爱的人越推越远。


如何走出
自我限定的漩涡?
那么,该如何破解自我限定的桎梏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内在冲突。

尝试透过关系中的一次次冲突,去觉察自己的内在模式。

比如你很讨厌别人的某种行为,那有没有可能,是这种行为与你过往的什么经历十分类似?

如果别人的某句话让你极其愤怒,你可以试着参考其他人的反应,看看是否会与自己有着一样类似的不满?

这样的参照可以让我们去反思:

是否别人的言行,触及到了自己的情绪按钮?
这些与我的早期经历有哪些关联等等。

其次,看见成功背后的恐惧。

一个人害怕失败是正常的。

但如果同时也害怕成功,那可能是因为,他害怕成功后会受到巨大的惩罚。

就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所说:

自尊=成功/抱负。

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

为了避免自尊受到损害,人们在潜意识里会故意破坏或者阻碍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在临门一脚时会出现巨大失误的原因。

最后,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获得改变。

当然,有些人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就得到了情绪的宣泄。

但心理咨询与朋友聊天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大部分的朋友,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有时很难做到真正地共情你的感受。

TA可能会不自觉地带着很多的评判,或者无意识地表现出不耐烦,很难保持中立的态度。

而这些,都没办法让我们真正跨越心魔。

心理咨询,除了可以做到上面的部分之外,还能帮助你看到自身的资源与更多的可能性。

透过咨询师这面镜子,我们能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盲区。

同时,咨询室里独一份的“无条件包容与接纳”,会让你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咨询师会鼓励来访者大胆地尝试,鼓励与推动来访者去做改变,并且给予积极的反馈,帮助来访者看到——哪怕微小的改变,都有可能会带来未来更大的改变。

就像我的来访小倩,经过咨询后,她从“自我贬低”慢慢地开始“自我肯定”。

如今,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发展了第二职业,在这个过程中,她重新找回了自我。

她发现自己即便不依附于任何人或事,也有能力让自己快乐。

当然,她也准备好了迎接下一份恋情。

同时也相信,此刻的自己更有能力去维护一段重要的关系。

而每当发生这样的时刻——从来访者的成长中获得快乐的时刻:

当我和来访者一起工作时,聆听着TA们的故事与秘密,放下了自己的悲伤,忘我地共情时;

当我看到他们主动打开曾经害怕打开的心门,治愈悲伤与痛苦,重拾生活的热情时;

我总是能感受到心理咨询师这份职业带给我的,世上没有其他事可以比拟的幸福。

如果你愿意,我也愿意陪伴你,一起打开那道心门。
注:本文故事已获来访者授权,并均已加工处理,模糊了隐私信息。

作者:心理咨询师任丽

编辑:Lilith

图源:Pexels


图片
任丽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从业超10年,服务时长3600+小时。
任丽老师擅长以经典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叙事治疗等帮助来访者解决婚姻家庭、职场心理、亲子教育等议题。

为鼓励求助意愿,任老师特意开通3个半价咨询名额,即原价700元/次的咨询,现在只需350元

给自己一次更幸福的机会↓


如果,你也想打开内心的黑匣子,探索藏在冰山下更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推荐文章
关于心理咨询,你可能会有的7个疑问  ·  简单心理  ·  12 小时前
建议30岁后不想上班的人,都冲一冲这个高能量 ...  ·  壹心理  ·  22 小时前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